APP下载

强化龙头骨干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2013-09-07尹晓敏

浙江经济 2013年18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供应链责任

文/尹晓敏

(作者为浙江树人大学教授)

社会公众普遍对龙头骨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抱有更高的期望。龙头企业理应深化社会责任意识,明确社会责任要求,构建责任管理体系,健全推进工作机制,自觉成长为浙江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中坚力量

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是促进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是增强浙江产业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主体。2009年,省政府确定了146家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作为浙江工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龙头企业在支撑、引导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区域工业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龙头企业应当有更为宽广的视野,用高度的责任思维统筹企业发展大局,全面系统地推进社会责任建设,以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姿态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建设何以必要

(一)从宏观层面看,龙头企业是浙江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中坚力量

近年,浙江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迅速萌生,不少企业在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和度过生存压力之后,开始思索企业如何谋求永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开始关注与企业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劳资关系、环境保护、社会形象等问题,部分企业开始用崭新的面貌与有力的行动擎起社会责任这面大旗。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整体水平仍然偏低,“资本无道德”、“财富非伦理”的现象并不少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劳动保障形势不容乐观,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状况不容忽视。作为工业经济骨干和支柱的龙头企业有责任作为“领跑者”,引领浙江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浙江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中流砥柱。

当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规模实力之间关系的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普遍关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拥有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认知,而社会公众普遍对龙头骨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抱有更高的期望。由于浙江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尚处于朴素的自发阶段,意识普遍不强,没有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也缺少相应的制度化的体系,龙头企业理应深化社会责任意识,明确社会责任要求,构建责任管理体系,健全推进工作机制,自觉成长为浙江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中坚力量。

同时,浙江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的组织形态也具有建设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先天优势。作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所在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实力和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规模”、“技术”、“品牌”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龙头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产业主导地位,设立产业生态建设的壁垒,对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推行“链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推动整个产业集群社会责任网络的构建。应当看到,在由诸多具有较高产业关联度的企业组成的区域性网络组织系统内,由于“地理临近性”,龙头企业背后往往会形成弹性专精的本地生产网络,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协调机制进一步合约化、网络化,形成了良好的配套协同竞争力。以龙头企业作为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战略基点”,利用紧密的网络关系进行“网状式”推进,就会取得较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成效。

(二)从微观层面看,社会责任建设与龙头企业自身发展休戚相关

社会责任建设关乎龙头企业的生死存亡。从规模总量看,截至2011年末,全省146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899.8亿元,比2010年增长26.2%,比2009年增长67.7%;从个体规模看,龙头企业中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吉利集团(含全球沃尔沃)年销售收入超千亿,超500亿的企业达到4家。企业的规模体量越大,其与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发生的社会关系就越错综复杂,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也就愈益多元。尤其是随着新媒体和现代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龙头企业在履责实践中的偏误更容易被卷入社会责任的漩涡之中。谁企图侥幸逃避社会责任以谋得一企之私,谁就必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中悲惨出局。

社会责任建设化解供应链系统性风险。目前全省为146家龙头企业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有7200家左右,约占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数的11.3%,146家龙头企业通过向产业链高端提升、延长优势产业链条,每年新增配套产品和服务需求值约550亿元左右。然而产业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松散的企业联盟,链上企业作为合作博弈主体,其策略选择受到各自利益驱动的影响。同时因为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其它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尤其是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就会因为诸多风险的叠加而变得非常脆弱。近年国内发生的“苏丹红”、“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胶囊”等事件,均涉及知名大企业,尽管从事件的调查结果看,问题基本都发生在上游供应商环节,但是都无一例外地对这些大企业的品牌造成了巨大伤害。类似事件警示龙头企业不仅要重视自身“围墙之内”的社会责任,更要加强“围墙之外”供应链的社会责任管理,充分关注链上企业的劳工权利、环境保护和商业伦理等,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责任审核机制和实施责任采购行为,促进供应商乃至整个供应链社会责任表现的提升,以此化解供应链的系统性风险。

社会责任建设生成龙头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如今的市场竞争,已经跨越了单纯的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阶段,进入了责任竞争阶段,“社会责任”正在重塑市场,并成为继资金、成本、技术和人才之后企业新的竞争要素。尽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发生相应的成本,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的经营,但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企业也可以获得足以弥补其所付成本的利益,如销售额的攀升、顾客忠诚度的提高、常规性错误的减少、企业声望的提升、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品牌效应的拓展等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加,最终会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或潜在的利益。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竞争力的软要素之一,具有很强的“企业DNA”的特质,是一种难以被复制的核心资源。

社会责任建设如何推进

龙头企业要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来实施,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中,并通过制订责任战略规划、健全责任管理制度、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创新责任文化建设等予以落实。其一,制订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要求企业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而是要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关注与企业经营活动最为相关、对利益相关方具有重大或潜在影响的实质性议题,并将之融入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中。例如“海正责任战略:短期目标——将社会责任纳入海正药业总体战略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健康行业领先的最具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长期目标——国际接轨,成为国际医药健康领域最受尊敬的企业公民之一,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到海正药业每一个业务环节,成为海正人工作行为的基本原则。”其二,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规范,如社会责任沟通制度、信息统计制度、社会责任报告编写发布制度等,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其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组织保障建设。企业应明确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及其权责,选择、安排合适的人员或团队主管该项工作,有条件的企业宜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部门,通过部门化和专业化运作提升企业履责能力和水平。其四,创新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主要包括责任价值观、责任文化制度与行为、责任形象提升、责任文化测评等。

龙头企业不仅要采取自保型的商业策略,扎实推进自身的社会责任建设,更要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利用其在供应链上的主导地位和优势谈判力,进行富有成效的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规范链上企业在劳工权益保障、环境保护、资源使用等方面的社会责任行为。其一,构建供应链企业的社会责任认同基础。与政府规制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要求企业在建立对社会责任原则、标准等认同的基础上,自愿、自觉地实现行动自律。其二,实施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与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相比,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更强调整体性,不仅要求作为产业链核心节点的龙头企业自身能模范地履行社会责任,而且强调从供应链整体审视链上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形成包括驱动机制、执行机制、评判机制、预警机制、规范机制和惩戒机制在内的常态化的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其三,采取“大棒+胡萝卜”的供应链激励政策。“大棒”政策是指通过第三方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对供应商的环境保护、工资报酬、工作时间、安全卫生等进行评分,对于不合格的要求整改,多次不合格的,可以通过减少订单量甚至取消合作等方式处理。而“胡萝卜”政策,则是指作为供应链领导者的龙头企业将供应商视为利益共同体,对于优秀、合规的、评分较高的供应商可以减少抽查次数,并在能源节约、环保整改、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建立起正向的激励机制。“大棒+胡萝卜”的政策能有效地加强对供应链企业的激励,使合作伙伴能收获比“败德行为”更大的利益,以此消减甚至消除败德风险。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供应链责任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