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常规泥页岩油藏压裂工艺应用与评价

2013-09-05赵钦瑞

石油化工应用 2013年6期
关键词:段塞压裂液油层

吴 令,王 林,赵钦瑞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试采一厂,江苏江都 225265)

根据FERC(美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制定的油藏渗透率界定标准划分,地层平均渗透率μ≤50 mD为低渗透油藏。其中,10 mD<μ≤50 mD为一般低渗透油藏,1 mD<μ≤10 mD为特低渗透油藏,μ≤1 mD为超低渗油藏,特、超低渗透油藏属于致密油藏范畴,一般、特低渗透属于泥页岩油藏范畴。尽管泥页岩油藏物性略好于致密油藏,但其储层塑性较强,压裂造缝效果往往不可控,且稳定性较差,因而其储层改造难度亦较大。

1 压裂应用

2012年至2013年初,油田共实施压裂32井次,其中泥页岩油藏压裂6井次,占总施工井的19%,油田首次进入非常规泥页岩油藏改造领域。储层平均孔隙度8.96%、平均渗透率16.14 mD、平均油层中深3 610 m,储层物性差、埋深大。

油田泥页岩油藏压裂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初步使用常规压裂模式实施改造,在多口井一系列的现场应用中,摸索出适合油田泥页岩油藏的压裂之路。主要是(1)用小型压裂试探验证地层;(2)增大前置液用量,利用段塞砂粒在地层微裂缝中的铺置,降低压裂液在微裂缝的滤失,稳固裂缝壁面,延伸主裂缝;(3)利用前置液高流速、压力的喷射作用,对炮眼及近井地带打磨,有效降低施工摩阻;(4)控制施工砂比及砂比提升幅度,降低砂堵几率;(5)采用“两高三低”优质压裂液体系,适应地层苛刻条件,提高施工成功率。

2 效果分析

2.1 区块增油效果

区块低渗透油层增油效果一般优于致密油层,致密油层增油效果优于泥页岩油层(见表1)。

表1

表2

2.2 井深增油效率

油层中深3 000 m内的井措施有效率达100%,3 000 m以上的井措施有效率只有80%,随着井深的增加,管柱施工摩阻加大,地层的应力增大,施工难度逐渐增大。从增油的贡献度来看,1 800~2 500 m、2 500~3 000 m这两个层段的井措施后增油量占到66%。

3 认识评价

3.1 泥页岩油藏压裂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尝试未获成功,L38-1仅加砂1.9 m3,而且欠顶0.6 m3砂,第一次接触非常规地层,对其特性有了一定了解,为后续非常规地层压裂开辟了道路。

对于新井压裂,其地层破裂压力系数不是很清楚,在设计施工方案时借用该地区的相近区块的压力系数存在不足,导致设计施工参数不能满足实际施工的要求从而引起砂堵。从压裂前置液的施工数据来看最高压力73 MPa,最低压力68 MPa,压力降幅仅5 MPa,而参考其它成功压裂井的压力降幅均在10 MPa以上,针对这种情况应增开压裂车组,提高施工的排量以达到地层的破裂压力。在前置液的小型压裂的设计中砂比提高的过快,应降低小型压裂的砂比既可以利用压裂砂在地层微裂缝中的铺置,降低压裂液在地层的滤失,同时可降低压裂施工中小型压裂时就出现砂堵的风险,建议小型压裂的砂比保持在5.0%比较合适。

(2)第二阶段实施取得进展,L38-2加砂量提高到了10.7 m3,进一步掌握了非常规地层特性,为后面的压裂施工拓展了道路。本压裂层段泥岩含量较高,平均在30%,相对常规地层约高出5%~10%;砂岩含量在58%。近期压裂的几口类似油井反映出一个趋势,储层泥质含量达到25%以上,压裂施工进行受到的影响较大,且地层泥岩含量越高这种影响就越大。如Y38-1第一次压裂的E2d1段24号层(3 709~3 717 m)泥岩含量25%,Y38探井第一次压裂的E2d1段57、61-62号层(3 675~3 723 m)泥岩含量29%,L38-1压裂的 E1f4段39号层(3 648~3 656 m)泥岩含量更是高达38%。

这些井的共同点在于,泥岩含量高,地层塑性强于脆性,塑性占了主导地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压裂施工中地层破裂不明显,几乎看不出破裂的痕迹,并且在造缝的过程中,裂缝很不规则,难以预测,裂缝延伸受限、已经打开的裂缝随机闭合,导致裂缝几何尺寸、空间容量严重受到制约。还有一个特点,这些井压裂段储层埋深大,本井的储层埋深更是创造了油田压裂层段的纪录,在3 864~3 874 m,地应力梯度有所变化,在巨大的上覆岩层及水平应力作用下,压裂造缝更加困难,这是此类井压裂施工难度大的两个主要原因。

裂缝压开后施工泵压在1.5 min内由79 MPa降至62 MPa。压降为17 MPa,压降幅度很大,说明地层裂缝形成比较剧烈,且突然出现的裂缝空间很大,流通能力骤增,所以施工压力快速下落。中孔低渗储层物性、管柱优化共同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埋层深度过大和岩性构成较差带来的先天不足。

加入两级段塞后压力升至69 MPa,砂比增加液柱密度增大,地面压力下降;压力进而又上升,地层裂缝延伸有限,泵入的压裂液在较短时间内便再次充满裂缝空间。整个压裂施工过程,有两个显著特点。如果把正式加砂阶段也视作段塞的话,那么,本井表现为“四级段塞、三个台阶面”。特点一:这四级段塞之间存在一个关系,泵压随着砂量、段塞级数的增多而升高,砂量、段塞级数越多,泵压升幅就越高。特点二:各级段塞造成的影响累积加深,出现的问题环环相扣,逐级泵入一定砂量后,井口压力反应愈发激烈并逐级抬升,压力抬升过高过快,使得砂比无法提升,严重时加砂被迫中断,段塞之间替入更多的压裂液以缓解砂堵带来的憋压状况,而段塞之间的压裂液过多,裂缝得不到有效支撑的距离就更长,裂缝中部闭合的可能性、闭合的面积就更大,负面影响更深,直接导致后续加砂困难甚至加不进砂。

表3 联38-2储层岩性与物性数据

表4 联38-1储层岩性与物性数据

储层埋深较大,根据地温梯度推算压裂层温度在130℃,压裂液的性能受到挑战,应力剪切、高温降解作用使得压裂液携砂能力下降,砂粒沉降,各级段塞发生不同程度的砂堵,又致使泵入地层的压裂液在段塞后部停滞,地层得不到及时的降温,加剧了前端压裂液的降解,进一步降低了压裂液的携砂能力,砂粒沉降速度、沉降量增大,形成恶性循环。这就要求所使用的压裂液体系具备更高的性能、更好的稳定性和抗剪切能力。

(3)第三阶段应用获得成功,L38-5加砂23 m3,意义重大。前期非常规油藏压裂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此类地层的特性了解得不够深入,掌握得不够全面,用常规手段去处理非常规地层。实践表明,应对非常规地层,必须要使用非常规手段。面对泥页岩含量高的非常规油藏地层,稍有不慎,必将发生砂堵导致压裂施工失败。所以,压裂泥页岩地层时,一定要做到“排量稳、压力准、速度缓、操作平、加砂均”,不能片面追求高砂比,应适当增大前置液用量,以保证裂缝通道的顺畅、裂缝壁面的稳定,为后续填砂提供良好条件。并采用“两高三低(高弹力、悬砂性;低稠度、粘度、伤害)”压裂液,保证了施工的平稳有效。

3.2 裂缝监测效果分析

为充分研究裂缝形成及走向,油田加大了裂缝监测工作量,裂缝监测率47%,同比增长27%。裂缝走向方面,有71%的井裂缝方位为北东向90°以下,具体在 74~86°(如 H26-8 与 L7-5)区间内,有 29%的井裂缝方位为北东向90°以上,具体在96~105°(如S25-10与X33-1)区间内。说明各区块地层构造趋近,应力作用相当,具有基本统一的方向性。

裂缝半缝最长 150~160 m(X33-1),最短 90~100 m(X7-3上层),平均半缝长114~124 m;缝高最大45 m(L7-6、LX38),最低 29 m(X7-1),平均缝高 38 m;半缝长与缝高大致比列为3:1,半缝长、缝高与油层埋深基本成正比关系。

3.3 评价

泥页岩油藏压裂能够成功实施,并可取得一定的效果。同为非常规油藏,泥页岩油藏与致密砂岩油藏压裂的区别在于,致密油藏侧重于地层是否压得开,要保持较高的施工压力;而泥页岩油藏关键在于裂缝能否固得住,要保持较大的施工排量。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其整体效果略低于致密砂岩油藏。

[1]罗英俊.采油技术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2]王鸿勋,张士诚.水力压裂设计数值计算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3]王鸿勋.水力压裂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4]张琪.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5]毕研斌,石红萍.油井压裂效果分析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25(4):72-75.

[6]宋永,刘春林,等.影响油层压裂效果的因素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5,14(2):38-41.

猜你喜欢

段塞压裂液油层
一种碳酸盐岩断溶体油藏油井堵水方法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组合段塞工艺解除凝析气井水锁伤害实验评价
大庆油田不返排压裂液技术研究及应用
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末期段塞优化提效室内物理实验*
可在线施工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物压裂液
胍胶压裂液与EM30压裂液的对比研究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厚油层隔夹层研究
低伤害合成聚合物压裂液体系研究与应用
七里村油田薄油层测井识别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