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市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对策分析

2013-09-03江南大学商学院苏奕洁郑哲贝刘波鲍元

中国商论 2013年17期
关键词:利用效率苏州市增加值

江南大学商学院 苏奕洁 郑哲贝 刘波 鲍元

1 苏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1年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16.99亿元,占江苏省的22%,其中工业总产值为5555.33亿元,占GDP的51.84%。与此同时,苏州市的碳排放量也大幅增加,苏州市的节能减排压力日趋加大。

从1994年起,苏州市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48.5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555.3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45%。据统计,工业经济对苏州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50%~60%之间,这充分说明了工业是推动苏州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苏州工业经济发展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从轻重工业看,苏州市重工业发展加快、比重上升,而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比重下降;(2)工业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主,支柱产业的集聚度不断提高。

工业是苏州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随着苏州市经济的发展,其能源消费总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2011这十年间,原煤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的比重均在60%以上,说明原煤是苏州工业能源消费的主体。同时,苏州市的工业能耗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在产业结构方面,苏州市逐渐由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由近年的增长率看来,苏州的产业结构正在合理的调整之中,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逐渐加大,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等污染较大的重工业规模增长幅度变小。

2 苏州市工业碳排放概况及特点

2.1 苏州市工业碳排放量估算

本文采用IPCC(2006)的缺省碳排放系数,并结合《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上的能源平均低位发热量,计算得出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IPCC,2006)第二卷第一章中的表1.2和表1.3。

表1 工业能源碳排放估算的参数设定

由表1可得表2。

表2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苏州市工业碳排放量的估算采用IPCC(2006)所提供的公式:

式(1)中:C为碳排放量;i为第i种能源;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Ki为第i种能源碳排放系数。

根据公式(1)和上表中的碳排放系数以及苏州市工业各类能源消耗量,即可计算出苏州市历年的工业碳排放量,再结合工业增加值,可以计算出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弹性系数。

2.2 苏州市工业碳排放特点

从表中3工业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弹性系数的变化来看,苏州市工业碳排放具有以下特征。

2.2.1 工业碳排放与工业产值增加值增长趋势相同,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中间有波折

2001~2007年,苏州市工业碳排放量快速上升。在此阶段,苏州市工业产值一直保持着年均40%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耗量大,导致碳排放量大幅增长。2008~2009年,虽然碳排放量还在不断增加,但是增速明显减缓,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10~2011年,虽然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只有6.1%,但从长期来看,苏州市工业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工业碳排放量也有着不断上升的趋势。

2.2.2 碳排放强度波动较大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本文中的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工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说明工业增长对环境污染影响减弱,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提高。2001~2003年苏州市工业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较大。2004年到2008年期间,碳排放强度出现反弹,呈缓慢上升趋势。2009年碳排放强度出现一个高峰,随后又直线下降。2010~2011年,工业碳排放强度虽有小幅上升,但总体上看来,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

表3 苏州工业碳排放量、工业增加值、工业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弹性系数

2.2.3 工业碳排放弹性系数变化明显,幅度较大

工业碳排放弹性系数是指工业碳排放量年增长率除以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碳排放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工业增长速度,工业污染加剧;碳排放弹性系数小于1,则情况相反;碳排放弹性系数为负数,则说明工业污染总量下降,工业污染治理效果较好。2002~2005年,苏州市碳排放弹性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幅度较大。2005~2007年碳排放弹性系数出现下降趋势,并在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小于0。2010~2011年大幅上涨,说明苏州市经济历经金融危机后开始复苏,碳排放量也出现增长。

3 苏州市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回归模型的建立

3.1.1 指标选取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等。经济增长导致了能源消费量的增加,从而使得碳排放量增加。在不同产业的碳排放中,工业的碳排放强度要高于第三产业。苏州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工业比重高于江苏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本文选取苏州工业产业增加值除以第三产业增加值作为产业结构系数,它更加灵敏。能源效率对碳排放量具有反作用,因此分析能源利用效率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很大意义。考虑到苏州外商投资对碳排放具有较大影响,因此选取本年实际利用外资金。此外,考虑到工业从业人数对工业碳排放也有较大影响,所以本文选取人均工业产值增加值(工业产值增加值/工业从业人数)、人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工业从业人数)、产业结构系数(工业产值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本年实际利用外资金(本年实际利用外资/工业从业人数)四个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它们与人均工业碳排放量(工业碳排放总量/工业从业人数)的关系。

3.1.2 模型构建

根据历年苏州市的人均工业碳排放量、人均工业产值增加值、人均能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系数、人均本年实际利用外资金的数据制作散点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可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建立以人均工业碳排放量作为因变量,人均工业产值增加值、人均能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系数、人均本年实际利用外资金作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式中:Y 为人均工业碳排放量(单位:万吨);X1为人均工业产值增加值(单位:万元);X2为人均能源利用效率(单位:万元/吨标准煤);X3为产业结构系数;X4为人均本年实际利用外资金(单位:美元);ε为误差项。使用EViews6.0软件运算,结果如下。

表4 苏州工业碳排放的回归估计

经整理后的回归方程为:

可决系数为0.988,回归方程拟合较好;F统计量为121.972,方程显著;人均工业产值增加值、人均能源利用效率2个自变量通过1%检验,产业结构系数、人均本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通过5%检验;DW=1.99方程不存在自相关;经White检验,P值为0.553,大于0.01,拒绝原假设,即方程不存在异方差。因此,该回归方程较好地拟合了各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的贡献量。

3.2 结果分析

3.2.1 经济发展因素

由EViews分析结果可知,人均工业产值增加值每增加一万元,人均工业碳排放量增加3635.78吨。苏州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的811.42万吨上升到2011年的3611.86万吨,上升了近4.5倍之多。工业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工业碳排放总量增加的直接原因。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降低工业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3.2.2 能源利用效率因素

能源利用效率,通常是指在使用能源的过程中得到的有用能与实际消费的能源量之比。由方程可知,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与人均工业碳排放量成反比。苏州市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0.42万吨标准煤/亿元降至2011年的0.22万吨标准煤/亿元,这得益于其工业能耗技术水平的不断改善以及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

3.2.3 产业结构因素

由回归方程可知,产业结构系数每下降一个单位,人均工业碳排放量减少1851.50吨。苏州是典型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工业经济增长中以制造业为主。因此,苏州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还可以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降低苏州工业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3.2.4 利用外资因素

由回归方程可知,人均利用外资每增加1美元,人均工业碳排放量增加8.66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从2001年的302183万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891222万美元,增加了近194.93%。 从外资投向看,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成为引进外资最集中的行业。这也是苏州市利用外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大特点。外资在促进苏州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引起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规范外资的引进。

4 对策分析

4.1 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作为全国的制造业大市,苏州市的二产规模一直远大于三产,主导地位十分明显。由此,可以充分利用苏州制造业的优势,引导开发节能减排的低碳产品。对于传统产业,则要加快其转型升级,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产业。

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好相关的优惠政策,早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工业经济与气候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2 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率

在能源结构方面,苏州市煤炭类能源所占比重一直较大,而煤炭是各种能源中碳排放系数最高的一种。但其他清洁能源的比重较小,如核电的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7%。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新能源行业十分倚重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因此政府要落实好有关低碳的各项发展扶持政策,多渠道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此外,在能源利用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更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

4.3 合理引进外商投资

引进外资时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盲目利用外资。拒绝引进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同时大力引进一些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的项目,特别是有关低碳新技术的项目,形成低碳产业集群。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积极引导国外资金投资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促进苏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减少工业碳排放,有效地引导国民经济走上低碳发展的道路。

[1] OECD.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from economic growth[R].Paris:OECD,2002.

[2] 鲁丰先,王喜,秦耀辰,闫卫阳.低碳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

[3]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财经研究,2000(10).

[4]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5).

[5] 杨海华.苏州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评析[J].长三角职教,2010(1).

[6] 田静.苏州产业结构与进一步增长的矛盾[J].东方企业文化·百家争鸣,2010(1).

[7] IPCC.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volumeⅡ[EB/OL].2008-07-20.

[8] 牛叔文,丁永霞,李怡欣,等.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分析——基于亚太八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5).

[9] 谢守红,邵珠龙,牛水霞.无锡市工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5).

[10] 赵志凌,黄贤金,赵荣钦.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策略[J].唯实·经济探讨,2011.

[11] 许文农.努力提高苏州的能源利用效率[J].中国科技投资,2006(09).

猜你喜欢

利用效率苏州市增加值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2021年1—12月机械行业运行情况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避免肥料流失 提高利用效率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不同白菜品种对锌的响应及锌利用效率研究
嫁接与施肥对番茄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