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问题研究

2013-08-29解双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财税政策县域经济

【摘 要】近些年,尽管财税政策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效,但一些影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任然存在。这需要政府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目前,与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相对比,县域经济的发展明显滞后。而国土和人口占绝大部分的县区,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县区,越来越跟不上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单元即县域经济,它包括县、乡、村经济,具有综合性、基石性和多重性等特点。因此,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但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现阶段财税政策如何支持“三农”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我国县域经济涉及的主要财税政策,并结合县域经济的特点,分析总结出最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业发展方式;财税政策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域是我国最基础的行政单位,是我国给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基层单位,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县域经济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会成为“无源之水”。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县域经济滞后且发展不平衡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地域特色功能且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主要包括县级市和县,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包括县城关镇,镇域经济和乡村经济。截止到2012年,我国共有286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县域内人口(常住人口)总数约8.6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4.32%. 近年来,中国的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整体发展不平衡、实力偏弱、财力严重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

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县域经济差别明显。首先,东中西区域不均衡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百强县90%在东部沿海地区,贫困县以中西部地区为主。其次,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平均规模的不平衡,差异性非常大。地区生产总值规模最大达到435.9亿元,最小只有4.9亿元。三是资源禀赋导致的发展不平衡。有些山区县资源匮乏,山地多平地少,交通不便;有些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受资源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从贫困县一跃成为百强县,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县市多数是探明资源储量和开发的结果。

(二)县乡财政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大多数县乡财政都存在入不敷出的问题:一是县乡财政负债问题突出,基层财政风险不断提升;二是东、中、西部的县乡财政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发工资问题;三是县乡财政用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资金非常有限。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个县赤字在一个亿,全国赤字县占全国县域的比重大约3/4,赤字总量占地方财政总量的80%,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有的县完全依靠中央转移支付。四是过分依赖土地财政。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土地财政容易导致盲目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一方面导致农民大量失地,另一方面导致了各县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无序竞争,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材项目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三)劳动力素质及县域经济产业层次较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仍未摆脱传统的经营模式。而且大多数县域的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从事农业的主体以年龄大和能力差的农民为主,因此劳动力素质明显较低,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非常低。县域经济产业层次低,主要体现在东、中西部之间分布的不均衡。从财政收入上看,东部地区的比重较高,占全国的59%,中部和西部则分别占23%和18%;从可支配财力上看,东部地区占48%,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和24%,约只占全国的一半。

二、发展县域经济中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基层政府财政资金强有力的支持,但基层财政资金短缺问题却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不足,资金缺口大;二是村级债务问题严重,解决难;三是地方配套建设资金缺乏。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放弃争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好政策,从而影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

(二)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发展投入不足

从农业教育投入角度看,国家对农业科研人员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基层农业科研人员的服务水平、整体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从农业科技人员待遇角度看,乡镇等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普遍存在工资待遇水平低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农技人员的缺乏积极性,致使基层农技人员缺乏。从农业设施技术角度看。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少,农业设施简易,装备发展滞后,自动化程度低。

(三)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及农业发展支持不够

一是在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方面,国家财政供给支持不够。我国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已进行多年,但至今成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结构调整缺乏中央强大的财政支持;二是在县域经济的社会要素供给方面,国家财政支持不够,尤其是信息、技术、资本的供给不足。三是中央财政对农业基础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投资比重较低。建国后,与工业建设投入相比,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投入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改革建议

(一)财税政策要充分考虑县乡财政现状

目前,县乡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税减免等政策使县乡财政支出大幅增加,收入确大大降低。中央在集中财力的同时,支出责任和职能却不断下放。目前,县乡政府除了要承担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治安、行政管理、义务教育等诸多责任,还要承担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责任。大多数下放的责任都是责任重、管理严、支出大,这就使县乡财政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的资金投放量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二是专业项目需要配套资金。如国家或省级财政对基层的投入,一般都要求地方财政按比例配套资金,争取越多的项目,需要的配套资金也越多。而且越是贫困的县乡,对配套资金越难以保证,争取到项目的难度也越大。因此,国际及省级财政在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投资应该根据地方财力的实际状况,实行区别的财税政策,对于经济落后的贫困县可以要求其少配套、或者不配套。

(二)财税政策要有区分度

财税政策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和区域的不同而有区分度。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财税政策的重点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财税政策是以提高农业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为重点。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的提高,财税政策逐步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转移。目前,我国农业基础建设薄弱,生态环境和资源制约问题突出,再加上财政力量有限,因此现阶段我国应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财税政策的重点。随着我国财力不断提高,再逐步转向高收入补贴财政政策。

另外,针对不同地区环境,财税政策也应有所不同。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受到当地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应结合农业产业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划分,制定不同的财税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当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三)财税政策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支持要有选择性

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和经费投入,但是对其研发和创新的内容要有选择性。现在已经大量事实证明,“转基因农业”、“化学农业”都会极大的影响生态、环境、动物与人类的健康。配方施肥除了增加施肥的环节,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化肥问题;转基因生物技术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却污染了环境,影响地力,并不能让农民真正受益。因此,我国在发展现代农业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农业发展方式,确定正确的“现代农业”样板。比如,财政政策应优先考虑生态农药和生态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或以绿色肥料、良种培育为研发重点,大力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

与此同时,财政资金对发展基层科技服务应大力支持。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展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站、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促进现代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等五大措施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建设。通过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调动农业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四、结论

通过对县域经济的研究,我们不仅发现了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而且为合理规划县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县域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县域经济也会更好的促进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梅.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1:12-13

[2]雷振扬,成艾华,李俊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均衡效应研究——兼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民族研究,2008,1:33-34

[3]陈宝云.关注两会:杨秀华代表:统筹整合国家支农资金[M].燕赵都市报.2013.3:18-24

作者简介:解双(1990——),女,沈阳,学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猜你喜欢

财税政策县域经济
调节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有效性研究
关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和建议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与建议
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研究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荣成市镇街规范化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