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诽谤木”想到的

2013-08-29王英杰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民声民情国人

■ 王英杰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诽谤”一词,在古代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即现代的“提意见”,并非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相传在远古的尧舜时代,官府要在交通要道竖立“诽谤木”,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诽谤木”就类似现在的“意见箱”。可见,官府设立“诽谤木”的目的是广开言路、博纳众谏,以便更好地治国理政。尧舜是开启华夏文明的贤明君主,“诽谤木”是体现其民本政治的实物标本。

倾听民声、体察民意是政治良性运行的前提,民声民意的传达和被感知是官民沟通的重要内容。倾听民众的声音,与人民群众直接对话,可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为国家的公共决策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将大大激发人民群众表达意见、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相反,如果执政者不能与民众保持正常的对话沟通,甚至堵塞言路、防民之口,就很可能变成“聋子”“瞎子”,不仅会影响到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提高,甚至会导致人亡政息。

周厉王就是这样一个封民之口的残虐暴君。《国语·周语》记载了“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故事,说的是周厉王残暴苛虐,奢侈骄横,国人早已对他多有埋怨。召公进谏说,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厉王震怒,征集了一些巫师,监视人民的不满言论,将不满者杀掉。厉王时期,国人都不敢说话,“道路以目”。厉王很是得意,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不满言论,(百姓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塞言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人们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厉害。水蓄积多了,一旦决口,伤害人一定会多;不让民众说话,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治水的人开通河道,使水流通畅;治理民众的人,也应该使他们说话以宣泄不满。如果封住他们的口,能维持多久?”厉王不听。国人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就发起暴动推翻了周厉王的残暴统治。这是他封杀民声、罔顾民意所招致的必然结果。

由此看来,执政者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是何等重要。善纳民言、知晓民意、掌握民情是所有为官者的必修之德。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在的民声表达已经由远古时代的“诽谤木”飞跃而为今天的“互联网”,现代社会的官民沟通已经迎来了网络时代。规模巨大的网民群体在网络空间“众声喧哗”,形成了“不在场的民意”的表达,他们对涉及公民权利保护、公共权力监督、公共秩序维护和公共道德伸张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公共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利用新闻跟帖、访问BBS、QQ群、MSN、博客、微博客等网络平台自主发声。互联网已经成为社情民意的“展示口”。

通过网络“面对面”倾听民声,可以广开言路、了解民情,这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更是科学决策的必要,是走群众路线的新形式。领导人上网了解民情,政府上网公开政务,公民上网表达意见。各级政府已把网络议事放到听取民声、了解民意的重要日程。但也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在出现“突发性”事件后,总是捂着、掖着、盖着,千方百计地封闭信息,寄希望于“内部消化”,致使一些谣言在网络中“漫天飞舞”,造成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我们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这个政府与民众交流的平台,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主动回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互动性和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当然,网络上的声音,有真话、直话,有时也免不了有怨言、狠话。各级领导干部面对与网友平等交流的平台窗口,必须具有一种海纳百川、胸怀天下的宽阔胸怀,尊重、重视、信任、支持广大网民,更好地利用网络来畅通民意表达之路。而作为网民,也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做负责任、讲文明、有见地的网络公民,不断提高自身的参政议政能力,使网络真正成为“民意直通车”。

猜你喜欢

民声民情国人
用好“民情诊所”解民忧
一颗滚烫心 满腔为民情
民声入耳 民生落地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民声
民声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八年暖心路 丝丝为民情
被嫌弃的宋国人
国人赴日“抢盖”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