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研究

2013-08-2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9期
关键词:城市群长三角劳动力

朱 舜

(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人力资本及其增长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动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相对滞后,制约着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的孕育和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化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应着力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这既是实现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础路径,也是实施中国“两纵三横”城市化战略格局规划的基本保障条件,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文献述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力资本主要来源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已有的研究对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视不足。以往的文献多是以Lewis-Ranis-Fei或者Harris-Todaro模型为基础,把不同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作为同质个体,强调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过渡。事实上,这些研究都将劳动力仅仅作为人力资源考虑,只计算数量,没有考虑质量,忽略了劳动力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转化为人力资本等内容。基于这一点,将人力资本研究引入到农村劳动力开发的领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次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强调其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具有积极作用的是美国经济学家Thodore W.Schults。他提出并详细阐释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以及人力资本形成途径[1]。通过长期对农业经济的研究,他还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是20世纪初至50年代美国农业生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随着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发展,Romer和Schumpeter提出并不断修正和拓展了AK模型,逐渐将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内[2,3]。他们研究发现,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弱化,技术水平和人的创新能力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近一百年来,世界各国对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提高更加重视。R.Lucas[4]在充分借鉴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新增长理论。他假设,生产函数和人力资本的形成函数分别表示为:

其中:Y为生产产出,K和H分别是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u表示劳动者的非闲暇时间,1-u用于人力资本积累。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积累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关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形成途径,Lucas进一步拓展了Schults的观点,认为除了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劳动者还可以通过实践形成专业能力,即所谓的干中学。在新经济增长模型中,人力资本不仅能使自身收益递增,而且还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水平效应),从而使经济增长动态化和长期化。

在Lucas模型的基础上,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刘华等[5]和李雪峰[6]分别应用1978-2001年间的数据测算了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其结果十分显著。金相郁、段浩[7]进一步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在Lucas模型的基础上检验了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虽然不十分明显,但高等层次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贡献,因而提出加强省级行政区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但是,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城市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直接关系着城市人力资本的质量。因此,本文以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为例,着重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分析现有城市人力资本及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 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困境

城市群连绵区城乡协调发展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向[8-9]。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高级形态,是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区域及城乡协调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区位。但是,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供需结构失衡的困境,不仅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制约了经济增长。

2.1 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规模性失衡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在今后20年内中国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村,将有4亿农民需要市民化。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贯穿中国人口稠密的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常丰富,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群人力资本的重要供给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农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村劳动力有效需求的计算方法,农村劳动力有效需求是农业增加值和人均产值之比,即:

其中,AgriLabor表示农村劳动力有效需求,Agriadded表示农业增加值,gdp和labor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总劳动力。利用农村实际人口减去农村劳动力有效需求,就得到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这种方法考虑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基准分析农业劳动力需求量,数据易得,可操作性强。利用2005-2011年泛长三角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大致估算(见表1)。

表1 泛长三角分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Tab.1 The calculation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the Pan-Chang-Delta Region 万人

估算结果显示:从数量上看,泛长三角尤其是长三角经济腹地拥有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趋势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量在总体上趋向减少,长三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长三角经济腹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较低的转移速度表明:仍然存在着分散、传统、小规模的耕作模式,束缚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力资源亟待开发;城市群就业机会尚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尤其是长三角经济腹地城市经济集聚力不强,城市就业岗位有限。过剩的农村人力资源与有限的城市就业吸纳能力,构成了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第一层困境。

2.2 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结构性失衡

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丰富,但是这些人力资源普遍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尚不能满足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城乡协调发展对较高文化水平人力资本的需求。人力资源供给与人力资本需求的结构不匹配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量大与城乡人才紧缺并存,制约了城市群发展,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第二层困境。

实现城市群连绵区城乡协调发展,对高水平人力资本的需求非常大。一方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对高素质农民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城市群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合理的人力资本供给结构,导致低素质劳动力过剩,技术工人和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供给不足,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难以转化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本。

教育是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要途径。农村教育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通过对2006-2010年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每千人拥有专任教师数量的统计(见表2)可以看出:从数量上看,农村每千人拥有的专任教师数有下滑的趋势,这表明农村专任教师数量未能随人口增长而增加;从结构上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数是初中专任教师数的一倍左右,高中专任教师数更低,这也反映出农村教育处于低水平;分地区看,长三角的农村高中专任教师数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高于长三角经济腹地。显然,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教育很难承担起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重任。

表2 泛长三角分区域农村每千人拥有专任教师数量统计Tab.2 Statistic analysis of rural teachers per person in the Pan-Chang-Delta Region ‰

3 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人力资本经济影响力的实证分析

包括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规模和结构性平衡内容的人力资本有效供给,直接影响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协调发展。通过计量模型及实证分析,可以测算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率。

3.1 计量模型、变量和数据

它反映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其总产出是包含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函数,即:

其中,HT=N*h,即人力资本存量。

对公式两边取对数形式,得到计量模型(计量模型一):

其中,下标i表示不同的省份,t代表时间。主要变量的取值具体如下:

(1)社会总产出(Yit):使用第t年地区i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即用地区i名义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不变价)。

(2)物质资本存量(Kit):根据以往文献[10-11],通常采用永续盘存法测算物质资本存量,其基本公式是:

当期物质资本存量是当期投资额与上一期资本存量的折旧额之和。其中涉及到三个数据的采集和计算:第一是当年投资额It,我们参考王小鲁选取当年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考虑到价格因素影响,需要除以当年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也以1978年为不变价衡量)。第二是基准资本存量Kt-1,参考张军等[12]对全国省份物质资本存量的测算。第三是折旧率δ,根据王小鲁(2000)的假定,采用5%作为各省的折旧率。

(3)人力资本存量(Hit):首先分别计算出地区i受到初等教育(平均6年)、中等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教育,分别是9年或12年)和高等教育(包括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分为16年,19年,22年)的人口比例,分别表示为pit,mit和sit,地区i总从业人口数为Lit,由于教育年限与劳动效率和人力资本积累呈现线性关系,其公式为:

其中,根据 Psacharopoulos和 Patrinos的测算[13],中国初等教育年回报率θ1为0.180,中等教育年回报率θ2是0.134,高等教育年回报率θ3为0.151,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年限分别取中值6年、10.5年和19年。

(4)平均人力资本水平(hait):采用从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同时,hait也表示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由于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受到不同程度教育的劳动力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劳动效率,因而hait也可以采用受教育程度的函数来表示,即:

公式中的P、M和S分别代表受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体现的劳动效率。因此,上述模型(4)可以扩展为以下模型(计量模型二):

本文的数据选用2006-2010年泛长三角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对人力资本贡献率进行简要的估计,以验证人力资本及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在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经济增长和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1)》,《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06-2011)》及相关省市的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根据上面提供的公式测算而得,主要数据的统计见表3。

表3 主要数据的描述性统计Tab.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main data

3.2 实证分析

采用静态面板分析方法并对模型分别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再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合理估计方式。利用2006-2010年数据对计量模型一的估计结果全部整理在表4中,列(1)和(2)是全样本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析,列(3)-(6)是长三角和长三角经济腹地两个子样本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析。

表4 模型一面板估计结果Tab.4 Result of panal estimation of model I

所有计量模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程度非常好,R2均在0.95以上。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全样本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两个子样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为宜,分别是表3中的第(1)、(4)和(6)列。模型中绝大部分变量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符合理论预期,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非常显著,平均受教育程度也与经济增长保持着较为紧密的正向联系。两个子样本的结论与全样本一致,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计量模型二的面板估计结果显示在表5之中。Hausman检验建议使用随机效应更为合适。模型拟合性较好,主要变量基本上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系数上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86,高于物质资本存量的贡献率。但是,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是负向的。其中,受到初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为负,但是相关系数很小,仅为-0.06;受到中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造成受到初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和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影响效应都为负的原因是不同的,具有初等教育水平的人力资本充足,但是生产效率低下;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人力资本虽然生产效率较高,但是数量匮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

以上实证分析表明,对于丰富的农村剩余人力资源来说,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供给结构失衡,难以满足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协调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从而需要实施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对策。

4 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对策建议

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是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13-15]。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应着力发展教育事业。

(1)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着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只有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农村新增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才能基本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素质问题,为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提高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的关键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是保证优秀师资来源,对自愿到农村任教的师范生免大学学杂费,用制度导向保证农村师资来源;可尝试实行优秀教师援助(轮换)农村教育制度,从制度上解决农村优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二是稳定农村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津贴,从收入待遇上保证农村师资稳定。三是农村学校布局要符合实际,既方便学生上学,又适当集中。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保证学生安全。提高补贴标准,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四是有条件的地方(比如长三角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可实行15年义务教育。①陕西省吴起县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实现高中免费教育,2010年春季将免费教育扩展至学前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资料来源:《“吴起神话”:中国西部小县实现全民免费教育》,http://news.xinhuanet.com/2010 -08/28/c_13466680.htm)。五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增加教师培训和绩效工资经费总额。

表5 模型二面板估计结果Tab.5 Result of panal estimation of model II

(2)创新依托中等、高等教育平台持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体制,着力开发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增农村劳动力资源。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新增农村劳动力资源(未接受中等、高等教育的劳动力资源)开发等内容。对农村新增劳动力进行中等、高等职业培训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是城镇化过程中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换的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利用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丰富的教育资源,着力构建依托中等、高等教育平台持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机制。该机制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中等、高等教育学校增设农村培训学校(院),或服务于农村发展的专业;二是培训形式宜灵活多样,针对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进行差别化培训,包括培训项目的设置、中等、高等教育培训机构的选择,充分发挥农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对向非农业转移的农民进行转岗培训力度,推动这部分农民成功转岗。加大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经营能力的培训力度,发展农民经营人力队伍;四是扩大招收新增农村劳动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考生比例,比如招收一定比例的中等、高等学校录取线下面上农村的考生进行职业培训,使其具有回乡务农的职业技能。

(3)推动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应强化对“职业农民”岗位培训。“职业农民”是新型的全职务农的农民。要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建立面向市场、政府扶助的多元培训机制,提高“职业农民”科学种养、转产转岗和创业就业能力。对“职业农民”岗位培训主要包括以下途径:整合教育资源,新建或改造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村广播电视学校等各类农村农民职业学校,大规模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职业农民”具有一技之长。尤其要加大对现有“职业农民”岗位培训的力度,增强种植业“大户”、“能手”的科技能力。探索由有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大户”、“能手”经营“家庭农场”体制,使他们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4)构建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是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基本保障。从短期看,对农村人力资源中较低素质(未接受过初、中等教育)的劳动力进行培训的规模相对较大,如果培训费用全部由农民承担,会给农村家庭带来较大负担,从而弱化培训收益预期的吸引力。因此,财政政策及资金扶持对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至关重要。泛长三角城市群连绵区省级财政收入在改革开放以来增长迅速,有能力提供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必要经费支持。以长三角省级财政收入为例,假定每年拿出5亿-10亿元支持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也仅占其新增财政收入的很小比重。对于中西部财政收入增长较少的省级行政区,需要中央政府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支付力度。

(编辑:徐天祥)

[1]Schults T W.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0.[Schults T W.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M].Beijing:Business Press,1990.]

[2]Schumpeter J.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0.

[3]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8,(22):3 -42.

[4]Romer P M.Human Capital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R].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989.

[5]刘华,李刚,朱翊敏.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7):64 - 66.[Liu Hua,Li Guang,Zhu Yimin.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of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 Technology,2004,(7):64 -66.]

[6]李雪峰.人力资本、R&D与中国内生经济增长[J].中国科技论坛,2005,(6):120 - 126.[Li Xuefeng.Human Capital,R&D and China’s Endogenous Economic Growth[J].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05,(6):120 -126.]

[7]金相郁,段浩.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面板数据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10):24 -31.[Jin Xiangyu,Duan Hao.Human Capit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the Panal data analysis[J].Shanghai Economic Review,2007,(10):24 - 31.]

[8]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J].地理科学,2011,(9):1025 - 1034.[Fang Chuanglin.New Structure and New Trend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J].Geographica Sinica,2011,(9):1025 - 1034.]

[9]方创琳,宋吉涛.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J].地理学报,2005,(5):827 - 840.[Fang Chuanglin,Song Jitao.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and SpatialHeterogeneity Patterns for the Structures System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5,(5):827 -840.]

[10]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 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 -43.[Zhang Jun,Zhang Yuan.Recalculating the Capital of China and a Review of Li and Tang’s Article[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3,(7):35 -43.]

[11]龚六堂,谢丹阳.我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4,(1):45 -53.[Gong Liutang,Xie Danyang.Factor Mobility and Dispersion in Marginal Products:A Case on China[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4,(1):45 -53.]

[12]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 - 44.[Zhang Jun,Wu Guiying,Zhang Jipeng.The Estimation of China’s Provincial Capital Stock:1952 - 2000[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4,(10):35 -44.]

[13]Psacharopoulos G,Patrinos A.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cation:A Further update[J].Education Economics,2004,12(2):111 -134.

[14]朱舜,高丽娜.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Zhu shun,Gao Lina.Research on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Pan-Chang-Delta Economic Region[M].Chengdu:Press of Southwest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2006.]

[15]朱舜,高丽娜.促进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Zhu shun,Gao Lina.Theory and Policy:Boosting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Its Economic Hinderland[M].Beijing:Press of Southwest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2011.]

猜你喜欢

城市群长三角劳动力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