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机遇与挑战中阔步前行—访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黄华康

2013-08-27红敏刘源

中国畜牧业 2013年20期
关键词:畜牧业畜牧兽医

文┃本刊记者 红敏 刘源

2012年,福建省畜牧生产稳定发展,疫病防控有序有效,生猪、奶牛、蛋鸡、肉鸡等主要品种规模化率进一步提升,已分别达到51.6%、75.45%、89.58%、92.4%,位居全国前列。为此,我们采访了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黄华康,请他介绍福建省在扎实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记者:黄厅长,您好!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福建省2012年的畜牧兽医工作情况?

黄华康:好的。2012年,全省各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中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实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显著成效。

◎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黄华康

第一,畜牧生产稳定发展,保供给能力有效提高。一是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2年全省畜产品产量继续稳定增长,全年全省畜牧业产值481.3亿元,比增5.3%;肉蛋奶总产量达241.6万吨,比增7.9%。畜产品产量的持续增长,保障了市场的有效供给,进一步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二是畜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地扶持优质特色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新增优质特色畜禽超1000万头(只),优质特色畜禽产业发展速度加快,2012年猪肉、禽肉、草食动物肉类之间的比例为79.9∶15.7∶4.4,畜牧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是饲料兽药持续发展。2012年饲料产量呈现快速增长,总产量达750万吨,全省兽药总产值12.3亿元,原料产值10.1亿元,外销6.76亿元,均比2011年有较快增长。

第二,疫病防控有序有效,重大动物疫情保持平稳。一是防控责任更加落实。2012年,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延伸绩效管理,政府“五个一”防控模式得到进一步落实,绝大部分市县均以政府名义下发动物疫病防控文件和召开春防专题会议,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到会部署,有力推进防控责任落实。

二是防控措施更加扎实。各地认真组织实施春秋季集中强制免疫行动和月免疫日补免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强制免疫质量提升行动,促进免疫抗体水平稳步提高。全省累计完成各种动物疫病病原和抗体监测45万多份,对病原学监测阳性的,及时追踪溯源,规范处理,切实做到了防控关口前移。

三是防控保障更加有力。2012年基层防疫奖励经费800万元、监测补助经费1000万元全部列入省级财政预算,专项安排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项目经费1400万元,市、县防控经费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各地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更加完善,防疫物资采购、调拨、发放工作更加规范,全省动物疫病防控的人、财、物保障更加有力。

四是防控机制更加完善。春秋防期间,大部分县(市、区)以镇为单位组建了由乡镇干部、村主干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组成的免疫队,开展拉网式免疫。

第三,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扎实推进。一是良种化水平有新提高。新建成8个畜禽原种场,新立项畜禽良种工程项目4个;新增2个国家级核心种猪场,积极推动全省30个原种猪场开展性能测定和选育,有效提升了种猪育种水平和供种能力;建成投产4个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场,引进祖代白羽肉鸡种鸡7.2万套,确保了省内父母代白羽肉鸡种苗的自给;积极实施省政府“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中的蛋鸡种苗工程项目;着力开展品种改良,生产良种母牛犊1万多头和良种猪800多万头,项目县猪人工授精率提高24个百分点,品改以来主产区奶牛年单产提高1000千克以上。通过项目带动,全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良种生产能力、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为现代畜牧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规模化设施化养殖有新发展。全年创建23个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00个省级示范场,完成135个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示范带动800多个场进行改造升级,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近2亿元,新建改建标准化畜禽舍16.5万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3200多台(套),改扩建粪污处理设施近7万立方米,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畜牧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生猪、奶牛、蛋鸡、肉鸡等主要品种规模化率进一步提升,已分别达到51.6%、75.45%、89.58%、92.4%,位居全国前列。

三是产业化经营有新突破。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畜牧产业化发展,全省省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54个,总产值156.4亿元,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产值规模,都有新突破。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效增强了我省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了产业效益。

第四,监管工作不断加强,畜产品质量稳定提升。一是检疫监督更加规范。2012年全省开展产地检疫畜禽25014.84万头(只),屠宰检疫畜禽23766.83万头(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2.28%和43.27%;检出染疫病死畜禽25.82万头(只),病害畜禽产品246.46吨,并按规定监督业主全部实施了无害化处理。认真落实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积极推动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组织开展了福建圣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非免疫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调研、规划设计、管理培训等工作。强化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管理,组织开展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项检查,及时排除隐患,实现了全省兽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二是省际防堵持续有效。全省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按照内防外堵的要求,实行24小时2人值班制度,认真做好进出省际运载畜禽及产品车辆的查物验证和消毒工作,特别是加大在节假日期间和动物疫病易发季节的监督执法力度,有效的防堵省外疫情的传入。2012年全省省际检查站共检查运载动物及其产品车辆19892车次,共检查动物480万头(只),动物产品1.05万吨,退回不合格产品205车次,处理各类违规违法车辆380车,共查获染疫或疑似染疫动物1856头(只),全部督促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三是源头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农业(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饲料生产企业日常巡查和年度备案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大力宣传贯彻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印发了《致广大畜禽养殖者公开信》等宣传材料2万余份,开展了首期高级饲料检化验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省兽药GSP的验收和许可证发证工作全面完成,通过GSP验收1911个,注销908家,取缔无证经营企业52家。开展兽用生物制品经营企业专项检查,在全国兽药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和省兽药生产企业监督抽查中没有检出不合格产品。

四是监督执法进一步强化。切实做到了“工作有计划,监督有重点,监测不间断,查处不手软”。印发了《2012年全省“瘦肉精”、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了专项监测活动,2012年全省监督抽检生猪尿样51万头份,其中阳性6头份,全部进行了追踪溯源,涉嫌刑事案件均已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进行查处。强化了饲料监管,监督抽查饲料样品290批次,抽检范围更广,抽检品种更全。抽查方式由以往在春秋两季集中开展改为每个月常态化组织开展突击抽检,持续不间断,有效增强了执法抽检的威慑作用。对违法行为查处更加严格彻底。

第五,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基层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基层畜牧兽医体系更加健全。目前全省78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县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畜牧技术推广等机构。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全面完成了乡镇站扩建最后一批项目的组织申报和投资计划下达工作,共计下达293个乡镇畜牧兽医站项目投资1465万元。乡镇站站房建设工作有新进展,龙海和上杭的站房建设试点已经完成,促成省发改委向省政府上报乡镇站站房建设规划建议;5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及10个国家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已全部具备开展病原学监测能力;建设了10个县(市、区)的20个产地检疫申报示范点。

三是基层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今年以来,乡镇畜牧兽医站“三权归县”的垂直管理体制又有新的进展,目前,南靖等38个县(市、区)实行了“三权归县”的垂直管理,彻底解决了管事与管人脱节的问题,通过改进服务手段,完善服务装备,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服务的效能。

记者:从您的介绍可以看出,2012年福建省的畜牧工作开展的平稳有效。黄厅长,请问在现在畜牧业加速转型的大环境中,福建还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黄华康:当前,我省畜牧业正处在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既有许多有利因素,又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

一方面,我省畜牧业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条件和基础已初步具备,畜牧业发展具有生产基础好、政策力度大、支撑能力强的有利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力度大。2012年实施项目的年度补助资金超过25000万元;国家和我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的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将进一步加大,疫病防治政策机制更加完善。这些政策为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满足畜禽产品消费需要是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在我省市场消费的畜产品中,除猪肉外,仍有大量的肉类、禽蛋和乳制品等需要从省外调入,而且肉类每年有2.9万吨的刚性增长,只有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才能满足需求,这也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新一轮的产业转移。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带来影响、中央对房地产行业的坚决调控和对“三农”工作的持续重视,二、三产业特别是轻工业和房地产业,正发生着历史性产业转移,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正转向投入畜牧业,养殖业主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这将让畜牧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是畜牧兽医科技创新推广。“畜牧五新”的集成推广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对关键技术、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与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是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成功处置“瘦肉精”、病死猪肉等案件,妥善应对了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的危害,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更加规范,建立了畜产品动态监测,完善了畜牧业生产波动应急预案,提升了畜牧业生产应急和管控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约束因素更多、难度和压力更大,突出表现在“五个并存”。

一是总量基本平衡与结构性、周期性供需矛盾并存。我省占消费量最大的生猪实现自给有余,但在肉蛋奶总产量中,禽蛋和奶产量的比重仅占10.98%和6.89%,蛋品的自给率仅40%左右,人均奶占有量仅4千克多。在肉类产量中,禽肉和牛羊兔等草食动物肉类产量仅占15.67%和4.36%;组织化程度偏低,供求不对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及调控手段有限等又导致畜产品供求呈现阶段性、周期性失衡。

二是规模养殖快速发展与散养并存。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间,生猪、肉鸡和奶牛等主要畜禽规模养殖呈加快发展的态势,规模化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目前仍有48%的生猪、25%奶牛、10%蛋鸡、8%肉鸡由散养户饲养,畜禽养殖仍是规模养殖和散户饲养并存的二元结构。

三是重大动物疫情稳定与动物疫病发生风险上升并存。我省动物疫情形势总体保持平稳态势,但是国内外动物疫情频繁发生,潜在传入风险,我省地处东亚-澳大利亚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禽流感病毒传播风险难以控制,畜禽免疫携带病毒仍然存在,多病原混合感染比例较高,人畜共患病时有发生。部分养殖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差,活畜禽长途调运频繁,病死动物及废弃物处理不规范,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很大。

四是动物产品质量总体安全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隐患增大并存。近几年,对“瘦肉精”等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抽检合格率逐年上升,但畜禽生产饲养管理的水平总体仍然较低,非法生产、经营、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犯罪分子违法的手法不断翻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隐患在增大,风险在增加。

五是生态畜牧业加快发展与畜牧业污染严重并存。为了推进畜牧业污染治理,这几年拆除了不少猪舍,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但畜牧业污染尤其是生猪粪污仍然占据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当部分。畜牧业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成了畜牧业自身发展的制约瓶颈。

面对上述问题,要求我们既要保证总量增长,又要不断优化结构,还要防范周期性波动;既要防范疫病风险,又要确保质量安全,还要提高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水平;既要抓发展生产,又要抓行业监管,还要依法打击违法活动。对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更要增强必胜信心,努力做到科学研判、准确把握,找准问题、突破难题,扎实推进畜牧兽医各项工作开展。

记者:2013年是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可以说是推动福建畜牧兽医工作跨越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福建省将从哪些方面推动畜牧兽医工作再上新台阶?

黄华康:2013年,福建省畜牧兽医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贯彻实施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提高动物疫病科学防控水平,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强化饲料兽药监管,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着力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要加大指导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要完善规划,加强指导,促进产业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狠抓龙头,扎实推进种业工程建设;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五新”集成,入户推广,强化高新科技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要强化防控措施落实,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效果。加强绩效管理,力争在动物疫病防控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创新防控思路,力争在动物疫病防控模式上取得新突破;坚持科学防治,力争在动物防疫技术水平提升上取得新突破。

三要切实加强依法监管,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落实检疫监督措施,强化省际防堵,加强饲料兽药源头管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四要深入推进体系建设,夯实基层工作基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工作保障。

五要加强行风政风建设,着力创先争优。要强化效能意识、廉政意识、法制意识,树立畜牧兽医系统良好的社会形象。

猜你喜欢

畜牧业畜牧兽医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映像畜牧业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我是兽医志愿者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兽医改行搞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