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矮小型肉鸡性状探讨

2013-08-25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年2期
关键词:黄鸡白羽周龄

朱 成

(广东省高州农校,高州 525200)

矮小型肉鸡性状探讨

朱 成

(广东省高州农校,高州 525200)

用矮小型隐性白羽鸡(LK2)、矮小型黄羽鸡(Y4)为父本,南海麻黄鸡(M1)、快大型黄鸡(K1)、隐性白羽鸡(K2)为母本,研究5个杂交组合的生长发育情况,其杂交组合分别为A1(LK2×M1)、A2(LK2×K1)、B1(Y4×M1)、B2(Y4×K1)和B3(Y4×K2)。结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合母鸡的24周龄体平均体重以B2组最大。(2)不同杂交组合的绝对增重以B2较快而且最为稳定。(3)5个杂交组合的公、母鸡体重从第8周龄开始逐渐出现明显分化现象。

杂交组合 dw基因 体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优质肉鸡市场迅速发展。虽然我国的许多地方鸡的品种具有外来鸡种无法比拟的肉质鲜美、体型外貌独特的优点,但是存在产蛋量低、载肉量低、生长速度慢等缺点,使其开发利用受到制约,制种生产成本高而影响其市场竞争力。节粮型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个战略,基于我国粮食安全的考虑,如何减少饲料粮用量,发展循环经济,从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试验以2种矮小型鸡为父本,分别与隐性白羽鸡、南海麻黄鸡、快大型黄鸡进行杂交,目的在于探讨dw基因对其后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为节粮型优质肉鸡配套制种模式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组合设计

表1 试验组合设计

1.2 饲养管理

在进小鸡的前1周对鸡舍进行全面的清洗、消毒后,再用高锰酸钾和甲醛进行熏蒸消毒,包括鸡舍的地面和墙壁、料槽、饮水器,并准备好保温灯,垫料,照明器材等育雏设备。育雏室采用红外线灯泡保温,第一周保持32℃~35℃,次后每周降2℃,直至脱温。小鸡进舍时用2/1 000高锰酸钾溶液饮水连续4 d。进鸡后定期打扫环境卫生,做到栏舍周围2 m内无杂草,舍门口设消毒盆(放置1%NaOH溶液)整个饲养期采用24 h光照。

试验全期采用平养,鸡舍地面铺有谷壳作为垫料。每天清洗水槽,更换前1 d的剩水;每2 d对鸡舍进行清理,铲除鸡粪及谷壳,并铺上新的谷壳;每天上午、下午定时巡查鸡舍,观察鸡只的活动、精神状态与粪便情况。按鸡的生长情况适时调整饲养密度,记录每天的喂料量,温度、湿度和鸡的死亡淘汰情况。每天上午、下午定时喂料,根据鸡只的生长速度、进食情况、天气的变化而适当地增减饲喂量。每组鸡按相同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1.3 测定指标

从3周龄开始称重,以后每周末称重1次,公鸡、母鸡分别称重至24周龄。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周的平均体重、绝对增重、相对增重和日增重等指标。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SSR法。

2 分析与讨论

不同杂交组合(母鸡)生长发育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到12周龄时,不同杂交组合的母鸡以B2生长速度最快,其平均体重达到1255.16 g,依次是B3(1231.67 g),A2(1171.43 g),A1(1156 g),B1(1024 g)。其中,B2与B3之间,B3与A2之间,A2与A1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B2极显著高于A2、 A1、 B1组,B3则极显著高于A1、B1组,A1也极显著高于B1组(P<0.01)。

表2 不同杂交组合(母鸡)生长发育情况 (单位:g、%)

根据5个杂交组合母鸡的生长发育情况,可分为5个阶段,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如下。

第1阶段(3~5周龄):在这一阶段,B3的平均体重最大,B2次之。在第3周龄时,B3与其他组合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第4和5周龄时,B3与B2的差异缩小,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B3与其他3种组合的差异虽然有所缩小,但仍存在显著的差异,与个别组还保持极显著差异(如B3与A2)。第3周龄时B1组的平均体重最小,以后的2周的生长速度加快,到第5周龄时,B1与B2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可知,B3在第1阶段的生长速度最快,而且组内的变异系数较小。B2在4~5周不继缩小与B3的差距,其他3组的变化不大。

第2阶段(6~7周):第6周龄时,B2的平均重大于B3组,差异显著(P<0.05)。第7周龄时,B2与B3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3组之间的平均体重接近,差异不显著。但远远低于B2、B3,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所知,在第2阶段,A1、A2、B1的生长速度较慢,而B2与B3相对快些。B2的平均体重更是超过了B3组。

第3阶段(8~12周):经过第8周的生长,B2的平均体重仍大于B3,但差异不明显。其他3组在8~9周时,与B2、B3相比仍保持着极显著的差异。第10周时,A1、A2的生长速度加快,与B2、B3的差异缩小。B1生长速度还是较缓慢。第12周时,各组间的差异有较大变化。B2的平均体重仍保持最大,但与次之的B3差异不明显。

3 结论

3.1 B2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从第6周开始成为五个组中体重最大的组。不同杂交组合母鸡的12周龄体平均重以B2组最大,为1255.16 g,依次是B3(1231.67克),A2(1171.43 g),A1(1156.00 g)和B1(1024.00 g)。其中,B2组极显著高于A2、A1、 B1组,B3组则极显著高于A1、B1组,A1组也极显著高于B1组(P<0.01)。

从试验结果来看,以快大型黄鸡(K1)为杂交亲本的B2组、A2组和以隐性白羽鸡(K2)为杂交亲本的B3组具有较大的增重潜力,以南海麻黄鸡(M1)为杂交亲本的A1、 B1组则生长速度较慢。

B2与A2的杂交母本都是快大型黄鸡(K1),其杂交父本则分别是黄羽矮小型鸡(Y4)、隐性白羽矮小型鸡(LK2)。通过比较可以发现,B2的生长速度快于A2组,由此推断,黄羽矮小型鸡(Y4)的增重潜力大于隐性白羽矮小型鸡(LK2)。

3.2 到第12周龄时,5个杂交组合的公、母鸡体重均出现了极其明显的分化现象。表现在公鸡体重大大高于母鸡,这种体重差异从第8周龄开始逐渐明显,到12周龄时公、母体重之比高达1.59~1.75。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公鸡的基因型为Dwdw,含有正常体型基因,使矮小型基因(dw)不能表达,因此仍然表现出正常体型;而母鸡的基因型为dw_,使矮小型基因(dw)得到表达。

3.3 综上所述,矮小型基因(dw)可使母鸡的体重大大降低,利用这一特点,可培育出含有矮小型基因的品系作为母本(dw_),与正常体型的公鸡(DwDw)进行杂交,培育出节粮型新品种。这种品种的父母代母鸡为矮小型体型,具有节约饲料20%~30%,抗逆性(应激)强,温驯、易管理,机体维持需要低,产蛋率高,产蛋期的死淘率低,节省饲养空间等优点。

[1] 钱建飞.肉鸡生产关键技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孟和.优质肉鸡育种现状分析[J].中国家禽,1999,(5):1-2.

[3] 文伯珍,杨纯芬,胡刚安,等.岭南黄鸡不同组合、不同基因型的饲料转化率[J].广东农业科学,1995,(4):7-8.

[4] 朱振华,王明发,熊华东,等.新兴黄鸡2号父母代种鸡的生产性能观察[J].河南农业科学,1996,(10):37-38.

[5] 文伯珍,杨纯芬,胡刚安,等.岭南黄鸡不同配套组合肉鸡生产性能测定[J].广东农业科学,1995,(4):4-6.

猜你喜欢

黄鸡白羽周龄
养殖端现抵触情绪 白羽鸡苗价格走低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研究
乱用成语的忘忘熊
淘气的小黄鸡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快快长慢慢长
抢虫子
褐壳蛋鸡
有扇白羽,有灯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