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衡性训练对女足运动员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干预的效果观察

2013-08-22余欢黄长明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3期
关键词:平衡性韧带康复训练

余欢 黄长明

(汉中体育运动学校 陕西汉中 723000)

膝关节韧带损伤是骨科常见损伤性疾病,尤其是膝关节MCL及ACL损伤,占全部膝关节韧带损伤的90%。由于多种原因均会造成MCL的损伤,从而影响膝关节的稳定和运动。尽管大多数MCL损伤保守治疗有效,但许多研究表明,MCL损伤保守治疗后的膝关节仍存在内侧不稳及关节疼痛,极易导致再次损伤,因此临床上对MCL受损进行干预是必要的,而提高关节稳定性水平的平衡性训练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目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平衡能力的训练还没有一套明确的、经过生理学机制证明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平衡能力的评定量化标准。动静态姿态平衡仪可以促使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障碍患者的平衡功能恢复,促进前庭代偿的发生,并能够对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本次研究通过筛选平衡促进训练方法及采用动静态平衡评定系统来评定其疗效,是为了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和评定方法,以期指导临床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平衡能力的康复。

表1 实验对象一般情况比较

表2 治疗前各组稳定性水平测试结果

表3 治疗后各组稳定性水平测试结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病例选择

1.1.1 病例来源

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丈八沟陕西省重竞技训练中心确诊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女足运动员。共收集病例18人,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将病人分成A、B、C三组,其中A组(正常康复治疗加平衡板训练组)收集病例6例,无脱落;B组(正常康复治疗加动静态平衡仪训练组)收集病例6例,无脱落;C组(正常康复治疗组)收集病例6例,无脱落。

1.1.2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诊断标准

(1)明显外伤史。

(2)膝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受限,膝关节呈半屈曲位,或皮下瘀斑。

(3)膝关节或外侧压痛,侧副韧带分离试验阳性。完全断裂时关节不稳,抽屉试验阳性。

(4)X线片示:上述试验应力下摄片,伤侧关节间隙增宽或轻度错位,或伸撕脱性骨折。

1.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

1.1.4 排除标准

(1)合并股骨骨折者或合并胫、腓骨骨折者;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25岁者。

(2)病 情 程 度 为 重 度(Ⅲ 度)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判断者。

(3)受试者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接受治疗。

(4)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试验。

(5)最终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

(6)自行退出者。

1.1.5 检查

(1)X线检查:在局麻下,伸直膝关节,按上述检查方法,强力使膝内收或外展,拍正位X线片,如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则伤侧关节间隙增宽。

(2)侧压试验(分离试验):膝关节伸直,检查者一手握住伤肢踝部,另一手掌的大鱼际顶住膝上部的内侧或外侧,强力内收或外展小腿,如内侧副韧带部分损伤,外展时因牵扯损伤的韧带引起疼痛;如完全断裂,则有异常外展活动度。反之,如外侧副韧带部分损伤,内收时因牵扯损伤的韧带引起疼痛;如完全断裂,则有异常的内收活动度。

1.1.6 样本含量

共收集病例18例,A组6例,B组6例,C组6例。

表4 A组治疗前后稳定性水平的比较

表5 B组治疗前后稳定性水平的比较

1.2 分组及治疗方案

1.2.1 分组

采用简单随机化进行分组,分为A(正常康复治疗加平衡板训练组)、B(正常康复治疗加动静态平衡仪训练组)、C(正常康复治疗组)三组。

1.2.2 治疗方案

A(正常康复治疗加平衡板训练)组:除采用正常康复治疗方法(红外线加电针治疗外,再加一般康复训练)外,其中一般康复训练主要是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在实验者的监督下治疗结束后要完成三组为时15min的平衡板训练。

B(动静态平衡仪训练)组:除采用正常康复治疗方法(红外线加电针治疗外,再加一般康复训练)外,其中一般康复训练主要是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在实验者的监督下治疗结束后要完成动静态平衡仪进行的平衡性训练训练15min。

C(正常康复治疗)组:采用正常康复治疗方法(红外线加电针治疗外,再加一般康复训练),其中一般康复训练主要是股四头肌力量训练。

1.2.3 实验指标

动态BIODEX系统评价指标如下所示。

(1)总体稳定指数(OSI):代表测试过程中踏板所有运动方向的位移与水平面的倾斜偏差度数。

(2)前后方向稳定指数(APSI):代表踏板在前后方倾斜面方向的位移与水平面的倾斜偏差度数。

(3)左右方向稳定指数(MLSI):代表踏板在左右方倾斜面方向的位移与水平面的倾斜偏差度数。

1.2.4 实验仪器

动静态平衡仪(美国BIODEX Balance-sd-2 #950-300)、红外线治疗仪(日本BL-60)、电针治疗仪(中国G6805-Ⅱ)、身高体重秤(中国 RGZ-120)、平衡板训练圆盘(直径350mm,球形底座高50mm)。

1.2.5 数据统计方法

本实验中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M±SD)来表示,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在治疗前对所有患者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受试者之间有无差异,治疗前后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康复效果。统计方法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各观测组间的多重比较(Post Hoc),当方差齐时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s T2法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性水平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治疗前各组膝关节站立稳定性测试研究对象治疗前情况比较

A组6例病人平均年龄为(20.00±2.37)岁;B组6例病人平均年龄(20.00±2.76)岁;C组6例病人平均年龄(20.50±2.43)岁,三组相比较,P值均大于0.05,因此,三组病人之间没有差别,均来自同一总体(见表1)。

2.2 治疗前各组膝关节站立稳定性测试(见表2)

表6 C组治疗前后稳定性水平的比较

2.3 治疗后各组膝关节站立稳定性测试(见表3、4、5、6)

3 分析与讨论

3.1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对膝关节平衡能力的影响

实验前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者的伤侧及健侧进行了膝关节站立稳定性的测试,并将站立稳定性测试的指标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者健侧与伤侧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会导致患者伤侧的平衡能力下降,但是不会导致膝关节健侧的平衡能力出现明显的降低。总体看来,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者伤侧的平衡能力的降低要比健侧严重一些。

这提示我们以后再考虑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对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以及制定针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康复训练方案时,不仅要考虑股四头肌的力量练习,还应该将膝关节平衡性训练考虑在内。

3.2 不同训练方法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平衡能力的影响

3.2.1 A组训练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平衡能力的影响

通过为期4周膝关节平衡板的训练,伤侧膝关节平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与健侧膝关节平衡能力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而健侧膝关节平衡能力的提高则不明显,与训练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膝关节平衡板训练对伤侧膝关节平衡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对健侧膝关节平衡能力无显著性影响。

3.2.2 B组训练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平衡能力的影响

通过为期4周膝关节动静态平衡仪进行的平衡性训练,伤侧膝关节平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与健侧膝关节平衡能力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而健侧膝关节平衡能力的提高则不明显,与训练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动静态平衡仪对膝关节平衡能力的干预训练对伤侧膝关节平衡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对健侧膝关节平衡能力则无显著性影响。

3.2.3 C组实验前后膝关节平衡能力变化

虽然没有进行任何针对性的膝关节平衡性训练,C组伤侧膝关节平衡能力也有明显提高,但是与健侧膝关节相比,平衡能力仍然较差,有显著性差异;健侧膝关节平衡能力无显著性变化。这可能是由于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受损的平衡能力逐渐恢复,也可能是正常的康复治疗对平衡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膝关节A组、B组进行的平衡性训练对伤侧平衡能力均有非常显著的提高作用,它们对伤侧膝关节平衡能力的提高作用无显著性区别。C组虽然没有进行任何专门性的训练,伤侧平衡能力也有提高,但与膝关节A组、B组相比,其伤侧膝关节平衡能力的提高效果较差。这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如果不采取针对性的练习,平衡能力的提高较少,反之如果要提高相同程度的平衡能力,那么不采取针对性的练习所需要的时间可能要久一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后,经测试健侧与伤侧膝关节站立稳定性,伤侧膝关节平衡能力明显下降。

(2)平衡板和动静态平衡仪对膝关节进行的平衡性训练均能显著提高受伤膝关节的平衡能力,且它们提高平衡能力的效果无明显差异。

(3)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后,不接受任何针对性平衡性的训练(C组),受伤的膝关节的平衡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相同时间内,它的提高效果远不如进行平衡性训练(A组和B组)的明显。

4.2 建议

(1)建议对有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者进行膝关节站立稳定性测试,确定其是否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再伤人群,以便采取膝关节平衡性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利用平衡板进行膝关节平衡性训练,提高受伤的膝关节的平衡能力效果明显,在膝关节平衡能力恢复过程中具有简单,易行等特点,建议将其引入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以降低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发生率,亦可为普通人群中推广,预防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1] 王璟.动静态姿态平衡仪在平衡康复治疗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A].见: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颅外科学术会议.运动医学论文集(2)[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2] 李朔.对我国甲A女篮队员的运动损伤现状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13-16.

[3] 侯俊杰.足球运动损伤的研究状况[J].体育科研,2005,26(6):72-75.

[4] 陈仲平,郭建强.普通高校学生足球比赛中踝关节的运动学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26-28.

[5] 罗兴华,周同.中国女足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特征[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21(2):33-45.

[6] 樊莲香.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早衰与运动损伤[J].体育与科学,2002,21(1):105-106.

[7] 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4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31-32.

[8] 裘法祖.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90.

[9] 孙树春,孙之镐.中医筋伤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16.

[10]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医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15.

[11] Konradsen L.Factors contributing to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Kinesthesia and joint position sense[J].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002,37(4):381-385.

[12] Hoffman M.Payne VG The effects of proprioceptive ankle disk training on healthy subjects[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1995,21(2):90-93.

[13] 于立身.前庭功能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41-42.

[14] Laskowski ER,Newcomer-Aney K,Smith J. Refining rehabilitation with proprioception training:expediting return to play[J].Phys Sportsmed,1997,25(10):89-102.

猜你喜欢

平衡性韧带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听说人工韧带不好, 真是这样吗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山西省煤炭行业生产使用平衡性分析
追溯信息平衡性智能识别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