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山西疫病流行时空规律研究

2013-08-21单联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县志次数山西

单联喆,梁 峻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山西自古以来被称为“表里山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使得疫病发生有特定的规律性。本文通过整理研究清代山西史志碑刻等文献资料中关于疫病的记载,探讨山西疫病流行的时空规律,以为当前疫病防治的资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古代疫情资料主要来源于纪实性文献,如史书、地方志、碑刻、日记资料中关于对山西疫病流行情况的记载。时间跨度从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到1911年清宣统三年,共267年。

1.2 整理和统计方法

选择其中疫情记载有明确时间地域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明崇祯十七年与清顺治元年同为1644年,由于疫病流行的持续性,如《雍正阳高县志》记载:“十七年瘟疫至国朝顺治元年方息”[1],将文献中崇祯十七年关于疫病的记载也纳入顺治元年统计分析。

1.2.1 疫病次数和总县次的统计 由于文献中关于疫病的记载甚为简略,所记应是深留在先人头脑记忆中大疫发生的时间和地区。所以疫病次数的统计并非没有意义,但只可能是粗略的计算,不能以现代疫病次数的精确统计相提并论。疫病次数的统计采取以下方法:同一季节流行的相邻地区合并计为1次;同一季节流行地区相隔距离较大,则分别计数;同一季节相邻地区流行,但疫病症状明显不同,则分别计数;同一年同一地区不同季节的疫病也分别计数。

此外依照赖文“古代疫情资料整理方法初探”[2]一文的统计方法计算总县次,即以县为单位,统计清代疫病流行的总县次,以显示疫病流行的范围。具体方法是:如果府州志记载为府署、州署或未具体说明哪些县区流行者,应视为整个府州所辖区域均有流行,则府、州所领各县均纳入统计,同一时地县所辖县志有重复记载则忽略不计。如成化二十三年,潞安府志记载府署疫病流行,潞安、长子两县也有重复记载,清代潞安府领七县,则计为7次;清代州城不置县,其行政区域由州官直接治理,应加上州城多记,共为8次。

1.2.2 疫病流行的时空分析 统计清代不同时期疫病流行次数和总县次,分析疫病的流行趋势。将清代行政区域与现今行政区域进行对照,计算各府州的疫病次数,比较不同地区疫病发生的频次。

1.2.3 疫病流行季节的分析 文献一般记载了流行季节或月份。作季节分布统计时,以阴历1至3月为春季,4至6月为夏季,7至9月为秋季,10至12月为冬季。

1.2.4 疫种的确定 古代文献记载具体病名者较少,或者只简单记载病名不记载证候。利用古代医书对相应病名的阐述,结合现代对传染病的认识确定疫病病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疫病的流行趋势

图1 清代山西疫病流行趋势图

从清代1644至1911年共12位皇帝,国祚268年。统计显示,自公元1644年至1911年,山西省有疫病记载的次数为98次,总县次为223次,即平均每2.73年发生1次(大的)疫病。图1显示,疫病流行的频率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顺治年间共波及32个县次,其中20个县次发生在顺治元年,平均每2.6年发生1次疫病,发生次数较高;第二阶段:康雍乾嘉期间疫病发生次数少、波及范围都很小,表现在疫病次数和总县次均少于在位年限,160年间共记载疫病发生29次,平均每5.5年1次(从康熙到嘉庆年疫病次数分别为 3.8、2.6、8.6、25.0),波及63县次;第三阶段:道光至光绪年,疫病频度和波及范围明显增加,表现在疫病次数接近于在位年限的1/2,总县次接近乃至超过在位年限。表1显示,从道光到光绪共88年,共记载疫病62次,平均每1.4年发生1次,共波及128县次。

疫病爆发超过10县次,属于特大疫情的年份有:顺治元年(1644)20县次,康熙三十一年(1692)14县次,咸丰八年(1858)10县次,同治元年(1862)15县次,光绪三年(1877)16县次,光绪四年(1878)20县次。

表1 清代不同时期疫病发生次数

2.2 不同地区疫病发生次数

表2、3显示,分别计算各府和直隶州疫病发生的次数以及平均每县发生次数。

表2 清代山西各府疫病发生县次数

表3 清代山西各直隶州疫病发生县次数

山西境内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长治盆地,此外东部还散布着阳泉和寿阳(平定州)、黎城和晋城(泽州)等小盆地。盆地是粮食主产区和人口集居地,也是疫病流行的主要区域。

记载次数最多的是运城盆地,即清代解州和绛州所在地区,共领10县记载疫情40次,其次是大同盆地,即大同府所在地区领9县记载34次,西面的朔平府领4县记载15次。再次是长治盆地,即潞安府所在地领11县记载疫情32次,其相邻南面的泽州府5县记载疫情23次。临汾盆地,即平阳府所在地领12县记载21次,其相邻西侧为蒲州领6县记载13次。太原盆地,即太原府所在地领11县记载疫情14次。忻州盆地疫情主要发生在北部,即代州共记载4次,而忻州府疫情次数很小,仅有记载静乐县志1次。海拔较高的山区、人口偏少的地区保德州、辽州疫病较少流行,仅记载1次。霍州与宁武府无疫情记载。

2.5 季节分布

清代有明确疫情流行季节记载的有58次,其中春季13次,夏季17次,春夏以及春夏间3次,秋季21次,冬季3次;记载“三至八月”,即春夏秋持续流行1次。如果将“春夏”或“春夏秋”合季分开计入四季中,春夏秋三季间的疫病次数无明显差异,冬季发生疫病情况明显要少于其他三季。记载具体月份共21次,其中正月2次,4月2次,5月3次,7月7次,8月4次,11月1次,3至8月1次。

2.6 疫病病种

清代史志记载有疫病病名者共16次。“瘴”1次;人与牛羊共患病3次,霍乱或转筋霍乱3次;“小儿疹”1次,“喉症”、“喉疾”“白喉”、“喉痹”6次,疟或“疟疠”2次;鼠疫或“腋下股间生一核”(腺鼠疫)2次。

从对疫病的病种记载来看,喉症为其中的主要病种,表现为:“喉肿即死”、“喉痹一二日辄死”、“喉症”,从症状来看即是白喉。其次是霍乱,在《道光太平县志》卷十五祥异中记载其名为“乌鸦”:“翻其症沉晕吐泻四肢发搐指甲先青遍体遂青缓治即死”[3],描述了霍乱的症状为上吐下利,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四肢抽搐,病情进展迅速。鼠疫流行的记载,尤其以顺治元年为主,“病者多腋下股间生一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吊”[4],为腺鼠疫,表现为腋下淋巴结肿大。“小儿多疹死”[5],应为麻疹或猩红热。

昔阳记载“疟”或“疟疠”2次,永宁州易发“瘴疫”,明清时期共记载4次。瘴,即瘴气,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由瘴气引起的传染病,即瘴疠或瘴疫。现代对南方瘴疫的考察发现,所谓瘴气是群飞的蚊虫,有接触到的即生病。疟疾是瘴疫中较常见的1种情况。瘴疟主要发生在南方,山西地理气候干旱,属疟疾低度流行区。可以推测,古代地理气候环境与现代有很大差别。

清代共记载牛疫12次,人与牛共患病有多种,在现代疾病名称上为何种病,由于文献记载缺失难以确定。

3 讨论

研究显示,清代山西疫病流行有一定的时空规律。发病地区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解州、绛州、大同府、潞安府、泽州、平阳府以及太原府疫病发生频率较高。春夏秋三季都有疫情产生,而冬季较少发生疫病,疫病包括喉痹、霍乱、麻疹、鼠疫、疟疾等。

据张丽芬统计[6],山西在明代年间平均每7.46年就出现1次疫情。而本文初步统计,清代平均每2.73年发生1次疫病,这与清代山西生态环境恶化有明显关系。由于明清时期大量的屯田、人口增长后毁林垦荒和历代帝王修建宫殿庙宇,导致大量森林被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7]。天灾缘由人祸,最终导致清末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疫病流行不止。

清代疫病的流行趋势与清代整个国家社会演变过程相一致。顺治初年,国家尚未稳定,疫病发生次数较多;而康雍乾嘉时期,国家政治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有保证,疫病发生较少;道光鸦片战争爆发,国家走向衰退和崩溃,灾害频仍,疫病不止。值得重视的是,道光以后鸦片大面积种植,整个社会环境和风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对于疫病流行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山西太原县举人刘大鹏在其《退想斋日记》中有一篇“鸦片烟说”[8],深刻揭露了鸦片的种种危害:破屋败家、卖妻鬻子、流亡他处、富贵而夭折、贫穷而偷盗者、善良之丧品、妇女之失节。鸦片大面积种植使得粮食的耕种和贮备减少,整体防灾能力降低;大量人群吸食烟片,体质衰弱,成为疫病的易感人群[9],遇到灾荒辄救不可及。

通过对山西清代疫病的研究提示我们,只有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减少灾害的频繁发生;坚持以农为本的思想,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备荒防灾,才能真正从宏观上减少和预防疫病的发生。

[1]房裔兰,苏之芬.阳高县志[M].清雍正7年(1729)刻本//民国铅印本影印,卷之五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七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2]赖文,李永宸.古代疫情资料整理方法初探[J].中华医史杂志,2001,3(1):27-29.

[3]李炳彦,梁棲鸾.太平县志[M].清道光5年(1825)刻本//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影印,卷十五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五十二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4]张淑渠,姚学瑛,姚学甲,等.乾隆潞安府志[M].卷十一纪事//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三十一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5]陶良骏,王平格,王序宾,等.榆次县志.清同治2年(1863)刻本//清同治二年(1863)凤鸣书院刻本影印,卷十六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十六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6]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115-119.

[7]孟万忠,王尚义,牛俊杰.汾河上游流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森林覆盖变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6(1):75-79,110.

[8]刘大鹏.退想斋日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9]吴鹏飞,侯甬坚.鸦片在清代山西的种植、分布及对农业环境的影响[J].2007,3:37-46.

猜你喜欢

县志次数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县志里的乡贤
基于切削次数的FANUC刀具寿命管理
探索性作战仿真实验重复次数控制研究
缠访者入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