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沪宁高铁沿线制造业产业发展优势空间分异研究

2013-08-16刘亚洲李祥妹

华东经济管理 2013年7期
关键词:平均水平象限分量

刘亚洲,李祥妹,王 君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一、引言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SSM) 是一种在国外被广泛用于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和区域经济差距的数学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和Creamer D提出,Dunn J.E.S(1960)总结完善成为较普遍采用的形式[1-3]。之后学者们对模型不断改进拓展,Thirlwall A.P.提出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Esteban-Marquillas J.M.引入了同位概念(homothetic concept)来解释产业结构影响与竞争影响之间交互作用,并增加了第四分量—分配影响分量[4-6];Nazzra 和Hewing 结合空间结构将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考虑进来提出了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拓展模型[7];Zaccomer G P,Pamela M在考虑到周围地区产业复杂联系和产业部门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混合模型(“hybrid”model)来分析一个区域的就业增长率[8-9]。由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有效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区域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现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学中,用来分析产业的空间布局、地区就业结构变化、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等现象[10-11]。国内最早对该方法进行研究的是周起业、刘再兴等,主要用于区域病理分析与诊断[12]。此后,学者将此方法分别用于区域产业结构及演进[1,13]、主导产业选择[14]、产业竞争力[15-16]、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17]等领域。纵观当前我国研究,学者对中观区域内产业内部配置及对同一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密集带——沪宁高铁沿线城市(主要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6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利用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法探讨各城市制造业产业发展优势的空间分异,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2010年沪宁高铁的投入运营极大地促进区域内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的快速流动,区域经济在一体化趋势下将迎来新的机遇,部门之间竞争与互补格局也会伴随着“串联经济”和“同城效应”有所改变。在此背景下探索本区域内制造业各部门的结构效应与竞争能力,确定不同城市的发展重点,对产业差异化发展及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特定时间范围和背景区域内,区域经济变化的动态过程,研究中以其所处的更大区域(标准区域)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研究区域自身经济总量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分量N、结构分量P 和竞争力分量D 三部分[18]。

PDij为研究区域i 第j 部门在标准区总偏离分量其计算公式为:PDij=Pij+Dij

(二)发展优势评价方法

为了对比分析同一产业不同地区的优势发展,现将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中的Shift-share 分析图进行改进(传统Shift-share 分析图是用来分析同一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具体改进方法如下:

以PDij为横坐标、Nij为纵坐标绘制部门优势分析图,以标准区域PDij和Nij的均值为参照线将部门优势分析图分为4 个区域: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如图1所示)。

图1 部门优势分析图

同理,以Dij为横坐标、Pij为纵坐标绘制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以标准区域Dij和Pij的均值(由于6个城市Dij的均值为“0”,因此其参照线与Pij轴重合)为参照线将部门优势分析图分为4 个区域: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如图2所示)。

图2 偏离分量分析图

部门优势分析图(图1)中处于第一象限的区域,表明研究区j 部门增长份额分量(Nij)和总偏离分量(PDij)都高于所在标准区域平均水平,该研究区具有发展j 部门产业的绝对优势,具有向外溢出效益;若研究区落入第二象限,则表明该研究区j 部门总偏离分量低于标准区域平均水平,但增长份额分量高于标准区域总体水平,代表j 部门数量多,是已有的产业集中区,但企业效益较低,不具备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未来发展中需要区域企业之间进行整合;第三象限的研究区代表该区域j 部门增长份额分量和总偏离分量都低于所在标准区域平均水平,处于该产业发展的绝对劣势地位,未来发展中应逐步调整转移该类产业;第四象限的研究区代表该区域j 部门总偏离分量高于平均水平,增长份额分量低于平均水平,说明该研究区具有少量优势部门j,尽管在经济总量上处于劣势,但具备发展这一产业部门的潜力,是未来该区域应扶持的部门。

偏离分量分析图(图2)中处于第一象限的研究区,表明该研究区第j部门产业结构偏离分量(Dij)和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Pij)都高于所在标准区域平均值;第二象限的研究区域表明该区域第j 部门产业结构偏离分量高于平均水平,产业竞争力低于平均水平;处于第三象限的研究区表明其第j部门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产业竞争力都低于所在标准区域平均水平;第四象限研究区表明其第j 部门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低于平均水平,产业竞争力高于平均水平。

结合部门优势分析图和偏离分量分析图,在几何空间上将研究区域各个部门划分为6种产业发展综合优势区:

(1)产业绝对优势区。若研究区i的第j部门在部门优势分析图和偏离分量分析图中都处于第一象限,其增长份额分量、总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都高于标准区平均水平,j部门处于区域绝对优势地位,表明研究区i的第j部门产业具有向外溢出的潜力。

(2)产业相对优势区。若研究区i的第j部门在部门优势分析图中处于第一象限,偏离分量分析图中处于第二象限,表明该部门增长份额分量、总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低于标准区域平均水平,该产业部门在区域内具有相对优势。

(3)产业发展潜力累积区。若研究区i的第j部门在部门优势分析图及偏离分量分析图中都处于第四象限,表明该产业部门总偏离分量、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高于平均水平,但增长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低于标准区域平均水平,表明虽然该部门产业基础低于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增长较快,正处于积累过程中,因而将其归类产业发展潜力累积区。

(4)产业发展潜力流失区。若研究区i的第j部门在部门优势分析图和偏离分量分析图中都处于第二象限,表明其平均增长优势、产业结构偏离分量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但总偏离分量、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低于区域平均水平,即该城市j部门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过低,以至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无法弥补,使得总偏离分量整体低于标准区域平均水平,其优势正在逐渐流失。

(5)产业发展相对劣势区。若研究区i的第j部门在部门优势分析图处于第三象限,在偏离分量分析图中处于第四象限,即其增长份额分量、总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都低于标准区域平均水平,但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高于平均水平,将其归类为该类产业部门发展的相对劣势区,这样的区域应适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劣势产业的发展。

(6)产业发展绝对劣势区。若研究区i的第j部门无论是在部门优势分析图还是在偏离分量分析图中都处于第三象限,即该类产业部门增长份额分量、总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都低于区域平均水平,说明该研究区第j 部门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产业发展中应尽量减少此类产业部门的布局与发展。

三、分析结果与空间分异

(一)沪宁高铁沿线城市制造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6个城市的30个制造业部门2002-2011年10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最终得出表1所列的各市相应部门的Nij、Pij、Dij值。

表1 沪宁高铁沿线6市制造业各部门指标值 亿元

(二)区域制造业发展优势空间分异

根据上文产业发展优势评价方法并结合偏离—份额分析结果,沪宁高铁沿线6市的30个制造业部门产业发展优势空间分异如表2所示。

表2 沪宁高铁沿线6市各部门产业发展优势空间分异

从表2 可以看出,沪宁高铁沿线6 市各部门产业优势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逐渐递减的趋势,上海市和苏州市处于产业优势密集区,具有产业外向溢出的潜力;无锡市为产业发展潜力区,具备接受上海市及苏州市向西部传导的产业优势与潜力,尤其是纺织业、服装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处于潜力累积区,具备发展后劲与优势;常州、镇江、南京3 市很多产业处于发展劣势区,受上海市、苏州市等的影响较小,部分制造业发展缓慢。

上海市在沪宁高铁沿线制造业发展中拥有绝对优势,有23 个产业部门处于产业优势区,占制造业部门总数的77%,其中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六类产业部门拥有绝对优势,具备对外溢出的功能;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产业部门处于产业潜力流失区,表明这些产业随着上海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在向其他区域转移。苏州市有16个部门处于产业发展优势区,仅次于上海市,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11 类产业具有绝对优势,这些产业既在苏州市内部形成了循环,又与上海市产业之间形成了互补,与上海市一起成为沪宁高铁沿线城市产业结构最协调、产业发展最完善的区域。南京市、常州市和镇江市处于6 城市中产业发展劣势区,但南京市拥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绝对优势,镇江具备造纸及纸制品业和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的相对优势,常州具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相对优势;未来发展中应在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基础上立足优势产业,培育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

四、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随着沪宁高铁的开通运营,区域内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与人流等的流动会进一步加快,沪宁高铁沿线城市群将会逐渐形成,城市群的发展过程就是其空间结构优化与整合的演变过程,也是产业不断重组和优化的过程[19],进而使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资源配置优质化,避免各城市间的恶性竞争,提高区域产业一体化水平[20]。在未来发展中,应立足一体化战略,在进一步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培植潜在优势产业,使沪宁高铁沿线地区呈现一体化发展方向,主要措施有:

(1)充分发挥上海市龙头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加大潜力流失型产业向南京市等地的迁移。上海市未来发展中应集中力量打造23个绝对优势产业部门,不断创新进取,引领全国发展,使其打入国际制造业先进行列;同时,在沪宁高铁的影响下,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处于发展潜力流失区的产业部门向常州、镇江等地转移。

(2)发挥苏州和无锡地理空间优势,形成上海核心圈的产业互补地,同时成为产业转移的过渡带。苏州市除进一步加大16个优势产业外,应进一步促进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处于产业发展潜力累积区的产业,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为实现区域循环经济奠定基础。

(3)无锡市应以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核心,进一步发展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5个行业,形成较完善的制造业体系。

(4)发挥南京市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以石油化工产业为基础,打造沪宁高铁西部产业优势区。南京市应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核心,加大技术创新,与常州、镇江联合,进一步发展饮料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形成沪宁高铁沿线西部产业优势区;常州市发挥现有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优势,与镇江市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联合,形成产业片区,一方面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带动长江中游产业带的发展,最终实现长江产业带的拓展和完善。

注释:

①由于相应统计年鉴中没有统计数据或此城市没有烟草制品业,因此有些数据为“0”。

②由于6个城市中烟草制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所占比重较低,且有许多城市没有此产业部门,因此在这里对产业优势不进行划分。

[1]刘刚,沈镭.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62(4):364-376.

[2]Creamer D.Shift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i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 Resources[M].Washington D 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3.

[3]Dunn J E S.A 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0(6):97-112.

[4]Thirlwall A P.A Measure of the Proper Distribution of Indus⁃try[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67,19(3):46-58.

[5]Esteban Marquillas J M.A Reinterpretation of Shift-Share Analysis[J].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1972,2(3):249-255.

[6]Barff R A,Knight III P L.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J].Growth and Change,1988(Spring),19(2):1-11.

[7]Nazara S,Hewing J D.Spatial Structure and Taxonomy of De⁃composition in Shift-Share Analysis[J].Growth and Change,2004(Fall),35(4):476-490.

[8]Zaccomer G P.Shift-Share Analysis with Spatial Structure:An Application to Italian Industrial Districts[J].Transition Studies Review,2006,13(1):213-227.

[9]Zaccomer G P,Pamela M.A New Spatial Shift-share Decom⁃position for the Regional Growth Analysis:a Local Study of the Employment based on Italian Business Statistical Register[J].Stat Methods,2011,20:329-356.

[10]薛国勇,李晓,游建胜,等.中国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水平的横向对比与纵向测度模型及应用——基于福建省的视角[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6(1):9-14.

[11]葛军,刘家明.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6):760-765.

[12]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43-249.

[13]鲁奇,张超阳.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111-115.

[14]童江华,徐建刚,曹晓辉,等.基于SSM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5):733-736.

[15]张昌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湖北产业竞争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11):152-155.

[16]王兆红,张晓平.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28(5):604-610.

[17]陈文成.SSM 的改进及其泉州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40(21):74-79.

[18]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2-218.

[19]方创琳,蔺雪芹.武汉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与产业合理化组织[J].地理研究,2008,27(2):397-407.

[20]王德利,方创琳.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J].地理研究,2010,29(8):1392-1406.

猜你喜欢

平均水平象限分量
勘 误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帽子的分量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一物千斤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