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拨开迷雾见青天

2013-08-15吕荣干

考试·教研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拓展语文教学对策

吕荣干

[摘要]几轮课改下来,《史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拓展”理念逐渐成为现今语文课堂教学热点之一。但是,笔者认为,在当今的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对这一理念的认识与运用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拟以两则课堂实例探讨这一认识误区,藉此抛砖引玉。望能拨开迷雾见青天,以期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拓展 语文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23-02

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学内容既来自课本,也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同时,课标也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于是,“拓展”应运而生。所谓拓展,就是“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它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不可否认,适当的拓展可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更帮助学生更好解读文本。然而,在“拓展式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语文课堂中渐渐出现了“伪拓展”,如果不能厘清认识,拨乱反正,势必会对语文课堂教学带来重大的伤害。下面笔者拟就两则案例进行探讨,意在拨开迷雾见青天。

[案例1]

一教师在教学《望月》一课前,请学生课外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歌曲、神话传说以及人类登月的探索的古诗。上课伊始,该教师请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我们发现学生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于是课堂成了“月亮诗会”“月亮对歌”“月亮神游”“登月备忘录”……整节课,诗歌朗诵声情并茂,古诗讲得娓娓动听,图片展示琳琅满目。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只是不知道下课后对课文还记得多少。

[分析]

整节课,看似热闹,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令人目不暇接。可是一来整堂课过分注重搜集和展示,对搜集到的材料却未加以合理的处理和利用,导致最终整堂课像是个资料展示厅,有广度却没有深度。二来由于拓展过宽过泛,文本阅读时间十分有限,更遑论对其进行深度研析!

纵观整个课堂,只有展示,没有思考,没有加工和分析,更没有点评和指导。因拓展致使教学目标落空,学生虽然对诸如讲故事、诗歌朗诵很感兴趣,但时间用得过多,对文本的学习和理解也许并无多大益处,结果语文课成了“故事班会课”或“动画欣赏课”等等,丢失了“语文味儿”。在如今网络四通八达的时代,想要占有资料并非难事,只是如此纷繁芜杂的课堂,是学生所需要的么?这样的课堂,内容无疑是丰富的、开放的,只是除了丰富和庞杂之外,还有什么是学生可以得到的?还有什么是语文课的影子?这样的“伪拓展”,不要也罢!

[案例2]

《沉默的芭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简介作者

第二环节,主体:理解和赏析诗歌

拓展1:由问题“眼前的芭蕉是怎样的?从前呢?”引入李清照、钱珝的《未展芭蕉》的诗歌。

拓展2:由另几首诗,如李商隐的《代增》,宋代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理解芭蕉的物象。

拓展3:将古代几首著名的羁旅行愁诗与本诗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第三环节,读背本诗,结束课堂教学

第四环节,课后作业

[分析]

这是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的一则典范课例,笔者无意对整节课的质量进行评价,只是,单从拓展而言,愚以为有欠妥当。该课例是一则诗歌教学,先看拓展的量,为了让学生理解芭蕉这一意象,教者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在短短一节课内,这些数量足以让学生目不暇接;再从拓展的关联性来说,关于理解芭蕉的这些诗词是否就有助于学生理解呢?首先是学生能不能理解引用的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呢?如果凡是与芭蕉有关就一并引来,那这样的拓展有何意义?再比如对古代羁旅诗的拓展,应该说,这类诗大都是抒发思乡情结和怀才不遇之感。而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的诗坛乃至整个文坛,地位都很高,说怀才不遇似乎太过牵强。事实上,激发作者深思的是当时社会上对诗歌的一种集体狂热。作者自己也说:“有些人不是真正喜爱写诗,而是为了赶潮流,或是出于功利的目的,那时不少农村里的人希望通过写诗来解决工作或户口问题,城里人则会为了一瓶煤气罐而去写诗。”因而,作者借本诗抒发的是一种缺少知音式的寂寥,是曲高和寡的费尔巴哈式的寂寞。如此看来,古代羁旅诗歌的拓展实是牵强繁冗、穿靴戴帽之嫌。

[对策探讨]

《金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应该说,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览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这些对于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开放不等于随意,拓展也不意味着简单的资料罗列,更不意味着对教材的放弃和更改。笔者以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外材料的拓展,必须把握住以下两点:

首先必须立足课本。不可否认,拓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比较阅读、仿写学用、变体改编、技法实践、鉴赏评析、读后随感等。⑦固然,形式无所谓好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与课文本身找好一个切合点。因为,只有文本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应当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资源”;其次,借助于“课外教学资源”,而决不是本末倒置。“语文教学的轴心还是以课文为依据的课堂教学”。不管课堂教学是否需要,随意运用课外教学资源,漠视、抛开甚至异化文本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像案例1那样。课文本身异化为一个引出拓展内容的“用件”,那这样的拓展只能是毫无意义。恰如于漪先生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认知心理学也认为:在先前的学习(如此处的文本学习)和后继的学习(如拓展资料的学习)之间,其相同、相似、相关的因素越多,就越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拓展。先前的认知理解越清晰、越稳定、越深刻,就越容易将学生学习引向迁移。这段理论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在对课文进行了深刻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之后,在已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意义之后,拓展才能更加有效。所以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前,必须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而不能为求开放和拓展漠视、抛开甚至异化文本,牵强附会地无度延伸。

其次,拓展要适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是理解文章,品味语言,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而拓展的它的出现只是为了妙笔生花,而非画蛇添足。因而,拓展并非越多越好,并非每篇课文、每节课都要拓展,更不是在课堂的任何环节都可以随时拓展的。记得在《中学语文教学》上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上朱自清先生的《春》,前12分钟朗读,接着10分钟是内容归纳,再5分钟是主题讨论,这样27分钟之后就是一系列的“拓展阅读”。拓展有与“春”相关的巴金、鲁迅,中国、外国,古诗、散文、小说,还有电影电视、流行歌曲、舞蹈,甚至最后还来了段春天里的民间风俗。只是,这么多纷繁的拓展资料,有多少是与《春》真正相关的?有多少是与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联系的?又有多少是学生能从中有所启发的?27分钟的学习,学生对朱白清的《春》能有多少理解、感悟呢?没有基础的过度的拓展只会喧宾夺主、挤兑学生沉浸于文本和对其加以咀嚼涵泳的时间。再如案例1,《望月》主旨是借月述思乡之情,即使拓展,主线也将搜索定位于古人借月抒怀之诗、曲或神话,并且,不需要再教学的多个环节中进行纷繁的拓展,拓展的度在时间上也很重要。如此一来,可以大大缩减不必要的课堂教学容量,为文本解读留下更多的时间。同时,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点拨。事实上,真正切实有效的拓展应该依据文本特点、教学难点和学生能力发展水平适度适时适量拓展,而不能为拓展而拓展,更不能舍本逐末,将拓展变成课堂的主旋律,那样的拓展是真正的伪拓展,我们应该有摒弃!

结语

以上陈述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难免偏颇。笔者不揣简陋,仅希望能借助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来抛砖引玉,引起众多有志于投身语文教育事业的同行的关注,以引发大家从实践意义上对新课改环境下的“拓展教学”进行有效探讨和交流。望能拨开迷雾见青天,以期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拓展语文教学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