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与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研究

2013-08-15蔚张春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21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昆曲南京

□文/王 蔚张春华

(1.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2.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江苏·南京)

昆曲,发源于江苏苏州昆山,明朝前期即传入其时的国都南京,历经六百年至今不衰,南京始终是国内昆曲传播最兴盛、昆曲演出最频繁的城市之一。2001年昆曲入选首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这一古老艺术在冷落多年后渐有回暖之势,而与昆曲最亲密的城市,除了发源地苏州,莫过于南京。昆曲与南京有着亲密的联系,但现有研究以及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战略,并未充分重视昆曲对南京城市形象传播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南京的文化传统、昆曲与南京的亲缘关系,探讨昆曲的传播与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相互影响,以及运用昆曲提升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相关路径。

一、南京的文化传统与城市形象历史沿革

(一)南京城市文化性格的形成及其影响。南京地处长江南岸,东晋时便有大量北方移民涌入,诸多历史、地理因素,使得南京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南京史上为六朝故都,故唐宋以来诗词中关于南京的作品多为怀古伤情之作,南京的城市标记总与怀古、伤感不可分。

明朝初立,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在成为陪都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后,其文化影响力反而愈显突出:一方面远离京师政治漩涡,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另一方面南京设有南监与贡院,成为文士聚集之地。明清时期重要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几乎都与南京有不解之缘。

随着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在江浙的萌芽,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汤显祖的尊情论,都显示出重情、纵欲的人性至上倾向,这一思潮在戏曲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这样一种情绪,最易通过昆曲渲染。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加之南京自身东南重镇的地位,昆曲在南京长盛不衰,南京一直都是昆曲创作、演出、传播的中心之一。

(二)当今南京城市形象定位。相比于南京辉煌灿烂的历史,今日的南京未免有些黯然失色。“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博爱之都”等称号置于当今社会环境下常显得大而不实。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政治地位既不能与曾为国都的历史相比,也不能同国内一线城市等相比;南京的经济实力在国内同等级城市中虽一直位居前列,但在省内已被苏州、无锡赶超;南京一向引以为自豪的文化传统也有些底气不足。南京是古都、是人文荟萃之地,然而能成为南京城市文化代表的符号却寥寥无几。换言之,南京有文化,然而指向性、针对性却十分模糊。

在现代社会中,昆曲作为“遗产级”的古老艺术,面临着与南京同样尴尬的地位,虽有世界遗产的名号,却终究是一种“遗老”式的艺术,恰与南京的“故都”印记不谋而合。事实上,南京在对内塑造自身形象、对外进行宣传时都没有摈弃昆曲,但并没有将其提到主流位置上来。因此,“南京”与“昆曲”这一组合尚未形成固定宣传模式,尚存在较为广阔的开拓空间。

二、昆曲在南京的传播历史回溯

昆曲自明代以来开始在南京流行。其在南京的传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以南京文人为主的传奇剧本创作。昆曲自明初开始兴盛,至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曲海词山,于今为烈”的繁盛局面。因南京在明清时的特殊地位,大量文人士子汇集在此,使得当时的南京成为戏曲创作中心之一。本土作家有徐霖、陈铎、黄方胤等人,汤显祖、孔尚任、吴伟业等非南京籍人氏的创作也与南京有着密切联系,当时的南京形成了一个以昆曲创作、批评为主要内容、参与者水平普遍较高的文人圈。

汤显祖在南京期间修改润色了早年所作的《紫箫记》,成为其创作的第一部完整的传奇“玉茗堂四梦”的第一“梦”。吴伟业的《秣陵春》将剧中背景置于同是定都南京的南唐,正是借此抒发明朝覆亡的亡国之恨。《桃花扇》则更为直接,直写“明朝末年南京近事”。与《桃花扇》并称清代传奇双璧的另一传奇巨作《长生殿》亦与南京有缘。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屡次写到昆曲。

(二)以秦淮歌妓和士大夫家班为主的昆曲表演群体。昆曲在南京的流传过程中,秦淮歌妓发挥了重要作用。妓女在主导社会流行趋势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推之于昆曲的流行亦然,其中尤以南京秦淮妓女群为著。

昆曲演出的另一重要力量是士大夫蓄养的家班。晚明时社会风气崇尚豪奢,昆曲作为当时的流行风尚,士大夫追捧的方式除了创作剧本,往往还蓄有家班。家班由于士大夫的私有性质,演出往往并非出于盈利,而是作为“同僚之间的应酬,朋友之间的应和,好风明月时低吟浅唱,珍馐美馔间把酒言欢”。尽管只是一种自娱自乐性质的活动,对昆曲的传播却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近代以来南京的昆曲活动。近代以来,南京曾再次短暂的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其文化影响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南京先后兴办了中央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个文化圈。著名曲学家吴梅先生曾在中央大学、东南大学任教,将昆曲引入近代大学课堂。与此同时,吴梅先生还创办了“紫霞曲社”,交流昆曲,成为有名的昆曲业余组织。

建国后,由于历史原因,昆曲在国内消沉了数十年。1978年江苏省昆剧院率先恢复正常演出。尽管在当时影响甚微,然而对昆曲爱好者而言却是值得振奋的大事。可见,无论社会历史条件如何艰难,昆曲始终在南京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保留着“火种”。

三、昆曲与南京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现状研究

(一)江苏昆剧院的传播优势分析。当前,国内共有七个昆曲院(团),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永嘉、郴州,除了位于北京的北方昆曲剧院属于“北昆”系统,其余位于南方的六家院团中,永嘉、郴州都远离传统意义上的江南文化圈,因此继承了南昆风格的仅有位于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的四家院团。

位于南京的江苏昆剧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苏州经济能力虽强,但城市规模不大,昆曲对外地观众的影响却有限;上海各类演出层出不穷,昆曲仅仅是众多演出类型中的一种,上海观众选择的余地大,钟情于昆曲的概率小;杭州是越剧最兴盛的城市,来自苏州的昆曲在杭州并不是很有观众缘。而位于南京的江苏省昆剧院几近解决了上述问题。

南京与苏州相距不远,又是省会,最重要的是南京拥有比苏州庞大得多的观众群;昆曲并非生于南京,然而南京自身也并没有土生土长、足以与昆曲抗衡的戏剧;作为二线城市,南京的各类演出信息更是不能和上海相比。在此条件下,加之昆曲在南京流传的渊源传统,今日的南京当仁不让的成为昆曲传播的一大中心。

(二)昆曲在南京的传播现状研究

1、传播方式:定点定时演出频繁。位于南京的江苏省昆剧院是全国水平最好的昆剧院团之一,更是唯一定点定时演出的剧团。不到150个座位的兰苑剧场是名副其实的小剧场,票价更是远低于大剧院的演出,学生半价。因此,兰苑剧场培养了南京一批铁杆戏迷,其中大部分是各大高校的学生、留学生;另一方面兰苑剧场也成为全国其他地方昆曲迷的向往之地。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的火暴,使昆曲渐渐成为南京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2、受众群体:以年轻大学生为主。南京高校的数量居全国前列,众多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大学生成为昆曲传播的重要力量与主要对象。江苏省昆剧院是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昆曲教育基地。同时,江苏省昆剧院作为江苏省演艺集团的下属机构,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多次到多所高校进行公益演出,并进行昆曲知识讲座。

3、媒体环境: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并重。南京拥有《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等众多报刊及江苏广电等知名媒体,但凡有重要的昆曲演出,大多能见诸报道。网络也成为昆曲传播的重要途径,江苏省昆剧院率先在其官方网站“环球昆曲”进行每周六晚演出的现场网络直播,使得众多不能到南京现场观看的观众得以通过网络免费观看演出。在微博流行的今天,江苏省昆剧院众多演员都开通了微博,拉近了昆曲与普通市民的距离。

(三)昆曲与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内在联系。城市的发展必须保持自身的特色与个性。良好的城市形象除了先进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健全的功能外,更多的应是城市的独特个性、内外兼具的文化特质与魅力。昆曲深深根植于江南文人文化当中,饱受着文人文化的滋养。南京作为江南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其精神气质与昆曲有着天然的亲近与契合。在重提传统文化的社会大趋势下,南京欲打造城市文化形象,昆曲无疑是最合适的标志性内容。无论从历史相关性、精神契合度还是发展可行性而言,昆曲都必将有利于打造南京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

如今,昆曲在南京的戏曲界中俨然已有一枝独秀之势。同其他城市相比,昆曲在南京已渐渐走出“小众”,除了前述诸多因素,最重要的一方面即是南京的“文化”这一载体。昆曲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美学品位,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绝佳代表,南京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文化层次与昆曲的传播相得益彰。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江苏省展区内,反复播放着江苏省昆剧院青年演员表演的《牡丹亭》片断。在世博会这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合,昆曲承担的无疑是南京乃至江苏文化传播的角色。

2011年4月10日,江苏省昆剧院启动“高铁昆曲”项目。江苏省昆剧院柯军说:“所谓‘高铁昆曲’,就是除了目前每周六晚的固定演出外,每周日下午又增加一场,以方便长三角地区的昆曲迷上午坐高铁来南京,看完戏晚上还能坐高铁回家,在南京享受昆曲大餐。”“高铁昆曲”的首场演出《牡丹亭》出票后24小时内一抢而空,充分显示出南京昆曲的巨大影响力。

四、运用昆曲提升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路径探索

每座城市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南京自六朝以来逐渐形成了尊情、感伤的文化传统;又因南京汇通南北、曾为国都的独特地理、历史因素,形成了兼容性、交融性的城市性格。这使得昆曲这一江南土生土长的作物最终在南京得以枝繁叶茂,大放异彩。无论从历史相关性、精神契合度还是发展可行性而言,昆曲都是南京打造城市文化形象最合适的主题。对于昆曲与南京结合进行城市文化形象传播,尝试提出以下相应路径:

(一)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中增添昆曲元素,提升城市精神内涵。现有的南京城市形象宣传片突出点多在于南京传统景点、现代建筑景观等,对于精神文化方面表现不足。对于南京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言,不能不算是一种欠缺。南京的文化底蕴为人公认,然而这种文化底蕴具体是什么,需要明确表现在城市形象宣传中。无论是画面美还是音乐美,昆曲无疑是适宜表现的。国内城市形象宣传片除了苏州用到昆曲,南京也完全有理由使用昆曲作为城市形象宣传的一部分。

(二)依托旅游业进行宣传,在扩大昆曲传播范围的同时提升城市品位。南京作为传统的旅游城市,为人熟知的景点仅有中山陵、总统府、夫子庙等地,吸引力并不足以胜过苏州、扬州等地,因此“观看昆曲演出”完全可以成为旅游宣传的内容之一。南京现有演出的兰苑、熙南里都位于古建筑内,古色古香的环境,世界遗产的昆曲,必可以受到追求高品位旅游过程的游客的青睐。而在当今旅游市场渐少新意的条件下,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越来越成为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及特色。国内有能力、有条件提供昆曲表演的旅游城市寥寥无几,南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打造属于南京的独有的旅游特色,进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三)抓住重大事件传播昆曲,实现昆曲与南京城市形象的互动传播。南京可以借助青奥会之机对昆曲进行宣传。2014年青奥会即将在南京举办,历来借助大型体育赛事推介本土文化的做法并不少见,由于独特的优势与功能往往获得成功。2012年3月的两会上,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提出,要发挥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载体价值,并大胆提出“让昆曲和青奥会‘混搭’”,“承接北京奥运会的巨大影响,进一步深度包装昆曲,借助于南京青奥会向全国推广,以昆剧作为文化推广切入点之一,让传统文化充分渗透、感染年轻人。”

[1](明)沈宠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2]郭晨子.昆曲,今生看到的前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46.

[3]罗薇薇.省昆剧院“高铁昆曲”项目周日启动[N].南京日报,2011.4.9.A6.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昆曲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南京·九间堂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补园和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