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风徽韵经民间嬗变的艺术再现*——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探究

2013-08-15朱铁军

关键词:民间艺术安徽传统

朱铁军 黄 凯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民间艺术是区别于官方艺术的一种较为通俗,但流传甚广、影响甚深,且较为自由的一种纯朴、率直的艺术形式。”[1]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大分支,既具备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共性,也融合了安徽地方性的元素和特征,带有显著的安徽印迹和安徽色彩。具体说来,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是指在安徽地域内兴起、发展和传承,以安徽的地方传统文化为纲,深入百姓生产生活和心灵思想,具有徽式艺术风格特色,体现了安徽民众的智慧、修养、审美情趣,反映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安徽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同时,安徽传统民间艺术还应包括那些起源虽不在安徽境内,但是在安徽民间发展成熟,渗入了安徽的地方特色和人文因素的艺术形式。此外,还有一些艺术形式虽不在安徽境内,但源自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在其基础上发展流传并博采众长、引申糅合,进而自成一格,如,从京剧中也能发现徽派民间艺术的蛛丝马迹和徽式风格的痕迹,感受到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无穷的魅力和无尽的能量。

一、探析起源

论及安徽传统民间艺术,自然需要遵循现有的国家行政区域划分,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命名为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由于其历史沿革和变迁,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历程则是远远早于安徽这一地理名称的。因此,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定位和涉及的范围虽以现有的安徽地界为主,但绝不仅仅局限于其中。

安徽地域内以阜阳、亳州为代表的西北部地区和淮河流域在中国古代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其历史文明根基深厚,名人辈出;长江流域及以南虽在古代曾一度被称为蛮荒之地,但其文化起源一点也不亚于中原地区,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徽文化的兴盛和绽放,更是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地位。因此,总的来说,安徽境内人文历史极其久远,人口也相对较多,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正是基于这一前提条件,安徽的农业发展很早,至今仍为农业大省,而农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社会经济也因此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一部分劳动力便能够从农业活动中解放出来,开始从事其它行业,行业种类趋于多样,人们不再自给自足,进而出现了商品交换,手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兴盛,随之而来的是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民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下,安徽传统民间艺术起源甚早,并层出不穷,形成了艺术形式多样、门类众多、繁荣昌盛的局面。具体说来,其起源大致可分为以下6类。

一是起源于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神灵崇拜、巫术、宗教等。由于安徽的历史文化深厚,发源较早,而当时的科技文化和对自然万物的认知层面相对较低,人们对于种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先人们将自然界中各种变化的动力归结于神灵的意志和权力,产生了对冥冥上天和苍茫大地的敬畏,故而逐渐形成了神灵说以及巫术、原始宗教等唯心论”[2],并走向崇拜乃至膜拜,祈望借助神灵来实现五谷丰登、驱凶避邪、吉祥平安等等,因此,普通民众便通过举行一些活动和仪式等形式来达到这一目的,久而久之,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表现方式。如,蚌埠及凤台的花鼓灯,它是一种安徽特有的有歌有舞有小戏的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形式。据考证,它的起源可能就是一个从拜神、娱神演变为自娱及娱人的过程;又如,池州傩戏,它是我国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其本身带有浓烈的宗教和宗族色彩,因为它最早就是源于图腾崇拜意识,是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从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逐渐演化为戴面具的地方剧种。

二是起源于民俗习惯。民间艺术的起源有很多是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也不例外,“民间艺术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多数民间艺术作品是在民俗活动的需要中产生与发展的。一方面地域文化为民间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另一方面民间艺术又充实了民俗活动的内容和情景,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容”[3]。安徽当地的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习惯影响和促成了人们的某种思想和喜好,甚或是交往与相处的方式和途径,这种长期的喜好和交流中,会不断地融入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元素,并最终演化为民间艺术形式。如,当涂民歌,据记载,最早是由于当涂百姓喜爱歌唱,惯于歌唱,因而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和日常生活中,他们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农活和当时的生活状态,口头创作出大量符合自身实际以及自己喜爱的民歌小调,借此消除烦恼、减轻疲劳、自娱自乐,后期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唱和调整,使得这些民歌曲词优美、内容纯朴、结构严谨方整、节奏轻盈明快,以其清越、悠扬和婉转的风格,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

三是起源于喜庆节日。喜庆节日在民间的效应是十分强烈的,各种节日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一种放松、一种祥和、一种相聚、一种幸福。人们在忙碌的生产生活中凡是遇到了传统节日或是地方节庆,均要张灯结彩,热闹隆重地庆祝一番,安徽百姓也莫不如是。人们为了庆祝节日,采用各类喜庆的形式,或是创作一些文艺作品来增添和营造节日气氛,渲染祥瑞喜庆的节日文化,如,灵璧年画,它是源于民间在岁末除旧迎新之际,用于驱邪祈福而创作的民俗画;还有如,寿县正阳镇民间花会,最早也是源于庆祝相关的吉日而来的。

四是起源于生产生活的才能和技艺。既然称为民间艺术,是因为其深度反映了最基层百姓生产生活的方式、条件、水平等各种状况,也正是因为这样,大部分的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均是起源于普通百姓平时生产生活中的各项才能和技艺。最初人们是为了自谋生计从事一些手工活,并以此为业,各施才能,以吸引众多观者与买家,长此以往,代代相传,再加上相互竞争便逐渐形成了有意识的创作行为,从而大大激励了所掌握技艺的提高和娴熟,使其脱离了原先单纯的物质性和经济性,向欣赏性、装饰性、艺术性和娱乐性转变,最终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合肥、芜湖和望江等地的挑花艺术、濉溪唢呐、合肥的火笔画和蓝印花布以及极富盛名的徽州三雕等等。

五是起源于新事物的发现与发明。新的发明催生了新事物,新的事物又直接导致了新的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如,纸张的发明创造直接影响和产生了剪纸手工艺术,并与地方特色融合形成了界首、亳县与和县等地的剪纸艺术;又如,彩陶烧制技艺的发明与运用,也是界首彩陶产生、发展并蜚声中外的最直接的前提条件。

六是起源于其它原因。安徽的民间艺术精彩纷呈,虽然大部分的民间艺术起源于上述原因,但仍存在一些民间艺术形式起于某种较独特的因素。如,临泉杂技源于明代中期的一班艺人在临泉的集中表演引起轰动而逐渐流传;还有源于企盼太平、编歌卖艺的泗县泗州戏;源于采茶小调的安庆黄梅戏;源于武术套路、战时阵法和杂耍技艺演练的歙县三阳乡叠罗汉等等,此处就不逐一介绍了。

二、波澜发展

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由于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起源相对较早,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枝繁叶茂,成为安徽民间乃至官方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和宝贵财富,在全国民间艺术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萌芽成长期。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经历了最初的起源萌生,迎来了其萌芽成长期,由于其发源极早,可以说是在远古时代,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开始孕育了,所以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萌芽成长期也相对较长较早,大致是从原始社会末期至秦代,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变革,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再由奴隶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社会体制的不断转型和变革,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社会财富不断递增,社会分工也逐渐明确和细化,生产劳动者拥有了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并开始了频繁的物质交换和商业贸易,艺术文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民间艺术也从萌生状态逐渐开始成长起来,如,界首彩陶,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发明阶段,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制陶技艺代代相传,逐渐融入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形成了地方性的传统民间工艺。

2)发展壮大期。经过了秦末纷乱动荡的社会局势,从两汉时期直至唐代,国家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不断走向民富国强,虽然其间也有几度的战乱纷争,但国家总体上是处于不断的上升期,并最终实现了大唐的繁荣昌盛。安徽的传统民间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同全国的步调一致,进入了发展壮大期。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如,挑花艺术在汉代升平年间逐渐孕育,直至唐代开始迸发并不断发展壮大;还有安徽灵璧钟馗画、郎溪县梅渚镇的“跳五猖”传统表演艺术、东汉造纸术影响下的阜阳剪纸等等,均是在此期间茁壮成长的。

3)成熟兴盛期。宋、元、明、清时期,应是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成熟兴盛期。这一时期,由于北宋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商品进行交换,形成了商业的高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使得各类行业、各种技艺、各项发明等层出不穷;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安徽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在全国属于发达地区,因此,安徽的文化艺术取得了跳跃式的发展,一大批的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如,亳州等地的剪纸艺术、凤阳凤画、安徽挑花、徽州“三雕”艺术、池州傩戏、泗州戏、青阳腔、安徽花鼓戏、黄梅戏等表演艺术等,都进入了发展鼎盛期。

4)转型压力期。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传承至今,正如其它各国各地的民间艺术一样,在工业化、科技化、现代化、经济化、国际化、信息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生存、发展和传承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和挑战,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转型期和压力期,因此亟需我们进行深度挖掘、整合、抢救、重组和提升,进而使其以新的面貌和新的精神气质展现在新的历史舞台上。

三、归纳分类

1)以功能用途的区分分类。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样化的,我们可以依据其不同的功能和用途来划分,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强调和注重精神层面的愉悦、欣赏和品味的民间艺术形式与作品;另一方面则包括了侧重实用性,特别是注重其使用功能的装饰作品、器物和形体。但无论是哪一方面,其作品的题材和内容都充分反映了安徽地域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不同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心理,传统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是人们集体审美意识的结晶,它们不但在题材上反映着劳动者的愿望和希冀,在艺术风格上也是与本地区的风俗习惯有着血缘关系”[3]。

2)以介质载体的类型分类。承载民间艺术的介质载体可以说是形式多样的,但具体说来,主要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当然这两者间也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加以区分。以物质为载体的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有:以纸张为介质的灵璧年画、太和书面、萧县书画、界首剪纸;以布匹为介质的芜湖、合肥和望江等地的挑花;以木竹石砖等为介质的徽州雕刻;以唢呐为介质的濉溪县临涣镇唢呐;以陶瓷为介质的界首彩陶等等。非物质类载体形式的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有:安庆黄梅戏、当涂民歌、绩溪县伏岭镇徽剧、郎溪县梅渚镇傩戏、歙县三阳乡叠罗汉、青阳县杜村乡青阳腔,等等。

3)以技艺的表达形式分类。可以分为2类:一类为动态型过程性的表演技艺类,或者说是自身表达及自娱类的民间艺术。此类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家根据社会或是自己相应的诉求、喜好、精神和情感通过自身的表达来实现的,主要有安徽种类广泛的民间戏曲、民歌及舞蹈等,如,凤阳花鼓、临泉杂技马戏、安庆黄梅戏等。另一类是对象表达类,即艺术主体通过相关客体对象加以表现,并赋予客体材料和自然物质以艺术内涵和精神,是静态型可见、可感、可触的艺术形式,主要有手工、雕塑、书法和绘画类等等,如,芜湖和望江挑花、合肥蓝印花布、庐阳花布、徽州三雕等。

此外,还可以按照艺术的表达对象、安徽的地域划分以及艺术的文化内涵等非主流方式来进行分类,这里就不逐一论述了。

四、彰显特征

1)历史传统性。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显然是结合了现代的一些元素和因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是以传统文化作为主基调,经过历代的演变传承下来的,因此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最大的特征即历史传统性。前文已述,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由来已久,其发源和产生的年代十分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如,在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的良渚文化中,萧县书画就以器物纹饰、壁画等原始艺术的形式出现,后来至汉代、唐宋、明清时期都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峰,充分证明了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悠久的历史性和传统的继承性。

2)生活娱乐性。“民间艺术大多数来源于生活,是民俗文化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民间艺术是民间艺人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装饰自己的生活而创作的。”[4]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厚的根基,其生活娱乐性尤其突显。民间工艺或技能既然能上升到艺术文化层面,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必然会产生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情感功能等,给广大百姓首先带来的是生活上的放松和情感上的愉悦,在此基础上进而深化到教育宣化、审美认同、社会服务等深层次方面。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如果脱离了生活娱乐性,那就脱离了其生存的土壤。

3)百花齐放、独领风骚。这是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又一大特点,充分展现了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博大与精深。由于安徽的历史人文发源很早,安徽的民间艺术可谓是“面面俱到”、“处处开花”,各种形式和功能的艺术种类层出不穷,各地各县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在时间和空间上几乎是不断代、不空白。此外,安徽深远的历史人文因素造成了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历代传承,不断演化更新,技艺水平、社会影响也不断得到提升,有的艺术形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大有名气。

4)“徽”式特征,独树一帜。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最独特的应该就是其“徽”式特征了,艺术和文化一定是相辅相承、互相影响的。安徽的地方性文化享誉中外,无论是早期的楚文化和吴越文化,还是后期的桐城文化、徽文化,这些在安徽境内不同地域成长、兴盛、发扬光大起来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流派,给安徽的民间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彰显出了地方性的独树一帜的“徽”式特征,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安徽地域性文化的融入、徽式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饱满粗犷和鲜明浓郁的徽式造型、美观实用又具有求吉纳祥的徽式功能以及徽派的人文情怀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派别。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伴随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逐步形成的,是民族本性及其表现方式的浓缩,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在设计中运用民间艺术的元素,我们需要正确地处理守旧和求新的关系,不能将设计创意点停留在单纯的视觉形态上,而是要深入到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去。”[5]同样,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花苑中一朵完美绽放的奇葩,虽然其美艳的身姿令人惊叹,其优雅的气质令人陶醉,其丰富的内蕴令人称奇,但我们一定要站在发展与创新的角度,深入到它的精髓中去挖掘、整合、欣赏,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层次的领略她的魅力与风采,才能赋予其现代与传统交融下的别样的美艳与绚丽。

[1]陈彬.木版年画的图式——从木版年画的兴起发展及其图式的繁衍看民间艺术的起源[J].时代文学,2008(6):113.

[2]郄建业.远古时代的崇拜——从武强年画看民间艺术的起源[J].艺术与设计,2006(7):114.

[3]李峻峰.潍坊传统民间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J].艺术与设计,2008(12):228 -230.

[4]杨扬.浅析安徽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合肥火笔画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0(7):20-21,24.

[5]王梦.浅析民间艺术的发展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安徽文学,2008(10):94.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安徽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