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声学共鸣作用在歌唱中的运用

2013-08-15王小兰尹建武段友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头腔歌唱者腔体

王小兰,尹建武,段友芳

(黄冈师范学院 湖北 黄州438000)

《礼记·乐记》中曰:“乐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人之道也”,美妙的歌声能使人愉悦、身心放松、心智旷达,充满对未来的美好希望。美妙歌声的唱出不仅取决于歌唱者的天赋与激情,也取决于歌唱者对物理声学共鸣作用的正确运用。以下是笔者对物理声学共鸣作用在歌唱中的运用进行的探讨,供歌唱爱好者提高歌唱水平作参考。

1 关于声音的几个概念

1.1 声音的形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振动通过固体或液体、气体传播形成声波[1]。

1.2 声音的三大特性 声音有三大特性:(1)响度: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由“振幅”和人离声源的距离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和声源的距离越小,响度越大,响度单位是分贝(dB)。(2)音调:声音的高低(高音、低音),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在年轻时可以听到约20Hz 到20000Hz 的频率范围,这是消费类CD 的额定频率范围。人的发声频率在100Hz(男低音)到10000Hz(女高音)范围内。(3)音色:又称音品,即声音的特性,由发声物体本身材料、结构所决定[1]。

1.3 乐音和噪音 从物理学声学的角度看,由发声物体(发声体)有规律振动而产生的具有固定音高的声音称乐音,是有规则的、使人愉悦的声音。噪音是由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1]。人们就是根据音调,响度,音色这三个基本要素来区分声音的。

1.4 共鸣与歌唱 歌唱发声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歌唱和说话发声是不一样的,歌唱的科学发声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科学的呼吸、正确的咬字和吐字,更重要的是会调节、掌控共鸣,发出动听的歌声来。

在物理学意义上,发声体的频率如果与外来声音的频率相同时(即音调相同),则产生共振作用,这种声学中的共振现象称之为“共鸣”[1]。共鸣的三要素是:振动体、激励体和共鸣体。对于歌唱者而言,振动体即产生振动的物体——如声带;激励体即激发振动的物体——如提供气息的呼吸系统;共鸣体即扩散振动体振动能量的物体——胸腔、口腔、鼻腔、头腔等[2]。

乐音都是复合音,它由基音和泛音组成,基音容易被听到,而泛音则不容易被听到[3]。歌唱时,当气息冲击闭合的声带形成声波而发出的原始音响,称之为基音。当基音在喉腔及其附近的腔体中产生“共振”后就会得到许多倍的泛音,使基音的音量得到增强,音色也变得丰满、圆润、宏亮、富有穿透力。

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很大的共鸣腔体。歌唱时共鸣的腔体由三大部分构成:口腔(包括口腔、口咽腔、鼻咽腔和喉咽腔)、头腔(包括额窦、蝶窦、鼻腔、鼻窦和蜂窝骨等)和胸腔(包括气管、支气管、肺和胸廓)。三个腔体与呼吸系统、声带构成了歌唱者歌唱的有机体系。就起共鸣作用的腔体而言,易于调节与掌控的可变共鸣腔体是喉腔、咽腔、口腔,不易于调节的共鸣腔体是胸腔、鼻腔与鼻腔各窦。

2 物理声学共鸣作用在歌唱中的运用

2.1 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

2.1.1 美化歌声、扩大音量 音量的强弱由发声体振动时的振幅大小来决定,振幅大音量就强,振幅小音量就弱。而基音频率决定音高,泛音频率决定音色,泛音是在共鸣中产生的,共鸣的调节与变化直接影响着音色的变化。共鸣对声音主要产生以下三种作用:其一,经过共鸣器官的调节作用,把发自声带的原音,在音量上进行增强、扩大;其二,经过共鸣器官的复合作用,把发自声带的原音,在音色上加以润饰,使它更宏亮、浑厚、优美、柔和;其三,调节共鸣器官,可以对声带发出的基音和泛音进行选择、优化,可以比较容易地唱出所需要的音高变化[4]。若歌者善于寻找鼻腔和眉心的共鸣点,就可能唱出明亮、高亢、圆润、华丽的歌声。

2.1.2 反映歌唱者音质的生理特征 从物理学上看,每个人的声带构造不同,歌唱的声音也不一样。声带长而厚者,音色就宽厚一些。声带短而薄者,音色就明亮高亢一些。歌者的声带和特有的共鸣腔体构成了声部类型的生理基础,不同声部的歌者发声时,固有共鸣腔体形态以及他们咽喉口腔肌肉组织对于咽喉口腔形状的调节作用是不同的。这些都影响着发声时能量分布的状况,产生出因人而异的音质特征。如胸腔小和胸腔大的歌者,发声时能量的分布比例显然是不同的,因此歌唱者拥有的不同的共鸣腔体也是决定声音特性的重要参数[5]。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声带,更没有完全相同的共鸣腔体,因而不同歌唱者的独特的发声生理特质必然产生出风格各异、音色独特的歌唱效果。

2.1.3 凸现不同唱法的发声特征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全国歌手大赛按通俗、民族、美声唱法来划分组别进行比赛。从物理意义上讲,不同唱法的主要特征就是根据运用不同腔体的共鸣作用而凸现出来的:通俗唱法(又名流行唱法)主要运用口腔共鸣以及少量头腔共鸣,不过分强调胸腔共鸣,这类共鸣使歌唱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独特性;民族唱法主要是以运用头腔和口腔共鸣为特征,声音的共鸣管道相对缩小变细,发声位置靠前;而美声唱法则强调整体共鸣,把整个身体作为歌唱的共鸣腔体,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使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三腔合一”地共同形成一个共振体系,产生头腔、口腔、胸腔的整体共鸣,发声位置靠后[6]。

2.2 共鸣在歌唱中的运用

在歌唱中正确、娴熟地运用共鸣作用是唱出优美歌声的重要基础,而运用好共鸣的关键又在于将各种共鸣发生体进行科学地协调与配合,并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调动从口腔到头腔再到胸腔乃至面罩共鸣。

2.2.1 口腔共鸣的运用 声音从声带发出后产生共鸣的第一个区域就是口腔,口腔共鸣是产生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基础。口腔共鸣发声要求是:口腔按照吸气和打哈欠的状态上下自然张开、舌头和喉头自然放下,笑肌微提,上腭上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向后拉。这样,声带发出的声音随着气息的推动而离开咽喉向前波动推进,引起口腔的前部和上部振动。口腔共鸣产生的效果是:声音明亮,靠前,集中,且容易向头腔共鸣递进,并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到保护声带的作用[7]。

要注意的问题是,口腔共鸣要有声音的共鸣汇聚点,必须使口腔中的各有关部分放松,即让唇、齿、牙、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地放松,使会咽部轻轻抬起,使得咽、喉腔通畅,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紧张坚实。口腔及共鸣器官又是清晰地吐字咬字的器官,其语言发声功能大于共鸣功能,所以口腔在整个歌唱活动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

2.2.2 头腔共鸣的运用 头腔共鸣是人类发声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部分。我们常常把头腔共鸣称之为“头声”。头腔共鸣能使声音明亮、华丽,穿透力强,富有感染魅力。特别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歌者音质艺术性和感染性。

头腔共鸣是由于口腔发出的声音产生的振动引起的头部上前方的蝶窦空腔内的振动而形成的。蝶窦位于鼻孔上方,是一个较小的空间,头腔共鸣必须与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共存,否则头腔共鸣难以得到掌控,即“孤腔难鸣”。形成头腔共鸣的基本要领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后移,下腭放下,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拓宽,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传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产生头腔共鸣。产生优美的头腔共鸣,必须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并借助软腭调节,控制好进入鼻腔的声音走向,使声音进入头腔,产生共鸣。理想的头腔共鸣效果是歌声清脆、丰满、华丽、多彩。要想在歌唱中产生良好的头腔共鸣效果,就应当正确地调整好呼吸、发声和共鸣位置三者间的协同运动关系[8]。

头腔共鸣在歌唱高音区的时候会用的比较多,有经验的歌者为获得头腔共鸣,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中去,如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至少要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而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积的骨面上振动。

2.2.3 胸腔共鸣的运用 胸腔是低声区的主要共鸣腔体,能够增加歌唱发声的音响效果。胸腔是连接高中低声区的共鸣腔体,也是高声区获得气息支持的动力区。获得胸腔共鸣的具体方法是:发声时,歌唱者必须在心理上放松,保持气息上下畅通,要把上胸部作为共鸣腔体运用,而不是将其作为呼吸器官来用。歌唱时,让咽喉部呈打哈欠状态,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并继续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胸腔共鸣训练的成败关键是胸部松弛,并找到嘴巴在胸口的感觉,贴着胸部唱。注意,不要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9],同时还要注意训练胸腔横膈膜的力量,意大利当代著名声乐教育家吉诺·贝基先生(Gino Bechi)在教学中把腹部和横膈膜的运用比喻成开车时的油门使用,而把胸部比喻成刹车阀,很形象地说明了胸部和腹部运动在歌唱中的关系。

2.2.4 “面罩共鸣”——共鸣运用的最高境界实际的歌唱过程中,共鸣腔体的运用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将其称之为“混合共鸣”。“混合共鸣”运用的最高境界是获得“面罩共鸣”。“面罩”指的是面部,即是上口盖以上的所有共鸣腔体:鼻窦、额窦、上额窦及额骨等。“面罩共鸣”是歌唱者把前面提到的三种共鸣腔体协调运用,从而得到一种良好的声音效果。善于运用这种共鸣的歌唱者,其声色效果集中、明亮、丰满、圆润、高昂,具有金属音质感。科学地运用面罩共鸣能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任何一个字和任何一个音都集中在面罩共鸣腔体的组合体中形成振荡回响,就有可能产生出极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天籁之音”[10]。面罩共鸣实际上是打开鼻咽腔的结果,演唱者面带微笑时声音更容易进入面罩位置,用哼唱的方法可以找到面罩共鸣。

总之,歌唱共鸣系统的耦合作用不仅能增大音量,而且共鸣腔体的调节变化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音色来。歌唱者只有灵活、有效地把物理声学共鸣的知识科学运用到歌唱中,才能发出美妙、动听、有艺术感染力、有心灵穿透力、富有丰富色彩的声音来。

[1] 马文蔚,解希顺,周雨青. 物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夏秀红. 浅谈歌唱要素之共鸣[J]. 歌海,2008,(4).

[3] 声乐理论-音乐之声[EB/OL]. (2012 -09 -13)http://blog.sina.com.

[4] 张婉. 优美的歌声来自对声音共鸣的感觉[J]. 中国音乐,2004,(3).

[5] 王本谦. 论歌唱的共鸣[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6] 薛良著. 歌唱的方法[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1997.

[7] 杨敏.声音作品演唱技巧的指导[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9).

[8] 万婉治.浅论正确发声与共鸣技巧在声乐中的应用[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

[9] 王海涛,冯颖. 关于音乐教学中歌唱发声时的共鸣[J].内江科技,2006,(7).

[10] 刘国平.论在声乐教学中声音高位置的训练[J].大众文艺(理论),2008,(5).

猜你喜欢

头腔歌唱者腔体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高铁复杂腔体铸造数值仿真及控制技术研究
高铁制动系统复杂腔体铸造成形数值模拟
歌唱的基本素养
橡胶挤出装置
头腔共鸣在声乐演唱技能中的意义探讨
初探歌唱者演唱中的技术转换
声乐教学之歌唱着力支点
声乐演唱中不良心态的克服策略探析
开孔金属腔体场强增强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