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廊坊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

2013-08-15肖立伟张燕华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廊坊毕业生政府

刘 芳,肖立伟,张燕华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以及与知识生产、分配以及利用等相关的工作,知识的载体即是人力资源。大学毕业生知识丰富、眼界开阔、开拓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属于高层次的人力资源,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然而,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多个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廊坊市处于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当前,廊坊市面临沿海开放由南向北推移到渤海湾和京津经济发展辐射外溢的双重机遇,要实现“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目标,离不开数以千计的管理精英和数以万计的技术及专业人才。因此,如何使毕业生获得合适的岗位,对加速廊坊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增强廊坊经济发展的后劲,意义重大。本文从发展和改革的独特视角,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对策,为廊坊实现精良管理,高端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1]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高等教育规模“井喷”式增长,到2012年毕业生人数为680万人,而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当前,廊坊地区有高校12所,其中本科院校6所,专科院校6所,在校人数超过12万。

当前,许多大学生遭遇“毕业即失业”的尴尬,总体呈现出“人找不到事,事找不到人”的局面。大学生就业呈现两极分化现象,有些岗位如公务员,就业者趋之若鹜,另外一些岗位如到基层、边远山区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等却寥寥无几,造成大量学子滞留在大中城市,以“蚁族”艰难生存,倍感“就业难”;而很多“艰苦”岗位却无人问津,个别高技术岗位高薪却很难招到合适的人选。同时,“用工荒”正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向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蔓延。[2]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根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扭曲了高等教育组织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功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供求结构失衡。[3]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需求不适应。在现有的体制下,高校自主性不强,在管理、师资等方面跟不上扩招的步伐,教育质量下滑,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很多高校教育规模一味追大求全,忽视社会需要,专业重复设置,原有的特色被削弱。培养的毕业生缺乏特点与竞争力,在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能力结构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社会需求难以接轨,造成大学生局部性、结构性失衡。再加上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导致经济下滑。随着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的加深,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就业岗位需求减少。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化的阶段,加上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毕业生的需求有限。

另外,虽然“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设,为廊坊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京津冀经济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很大,协调不到位,错位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导致城市之间资源竞争激烈。与京津相比,廊坊市的经济及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居于弱势地位。因此,廊坊市大学生难以从周边区域日益发展的就业市场中获益。

3.国家的就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高校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当前,包括京津廊在内的诸多地区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方面的管理等还部分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与“自主择业”的市场相适应的体制还未形成。高校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档案、户籍等原因被拒之门外。廊坊毕业生进京、津手续复杂,指标稀缺。另外,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流动。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政策好,落实难”的现象。由于配套政策不到位、个人认识局限等原因,导致毕业生不愿意去农村、中小企业等基层就业,加剧了就业难。另外,高校实施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创业方面的教育还有待完善,扶助措施远远不够,使很多毕业生难以被社会接受,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4.人才市场求职期望与人才需求错位。毕业生就业观念守旧,许多人的理想是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或进大型国有企业,偏远地区和基层无人愿去。廊坊乃至河北区域内的院校生源结构单一,主要为省内生源,很多毕业生及其家庭因水土气候适应、人际关系以及思想意识根源等原因,倾向于在附近区域就业,导致就业区域受到局限、就业矛盾愈加突出。[4]

社会上缺乏创业文化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大学生本身由于缺乏社会阅历、缺乏启动资金和帮助,缺少充足的信心与勇气尝试自主创业。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为20%-30%。

三、促进廊坊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涉及诸多方面的利益和责任。在市场经济模式中,要坚持“有限的政府,有限的责任”这一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不充分竞争、信息不完全因素以及个人的有限理性的限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进行。[5]

1.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做好宏观调控和指导

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首先是调控的责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政府需承担劳动力供求比例的调控责任。第二,政府必须承担调控高等学校的层次、类别、专业以及以改善高等学校的供求结构失衡的状况。第三,政府运用相应的经济政策把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有机统筹起来。

(1)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是就业和创业依托的基础,政府必须把就业和经济增长二者并重,在经济增长中解决就业问题。据推算,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拉动80万人就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达60%-70%,而2013年上半年廊坊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25%,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国家实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给廊坊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廊坊应围绕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机遇,发展以第三产业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具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和鼓励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努力扩大吸纳毕业生就业规模。还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为廊坊毕业生去基层就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虽然2012年我国教育投入首次达到GDP的4%,但仍然未达到4.5%的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应增加投入,大力发展教育、造就人力资源,不能因为高校扩招导致教育质量滑坡,引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廊坊要大力扶持中等职业教育,为环渤海城市群提供合格的普通建设者。廊坊乃至河北省缺乏“211”及“985”型高校,国家投入普遍不足,尤其是省属非重点高校。河北省在2012年开始实施的高校“生均1.2万元”的投入政策,对非重点高校来说即是“雪中送炭”。

(3)合理调节大学生供给,根据市场规律调节毕业生供求。政府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控制高校的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解决好供求之间的结构协调问题,通过实行市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完善高等教育的投资机制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使公办、民办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引导各高校面向市场进行“进、培、出、馈”等一系列工作。

(4)建立引导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激励机制,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政府要从政策上鼓励支持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边远地区就业,畅通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路子。政府要从税收、金融等方面扶持企业,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激发企业吸纳大学生的动力。

廊坊市政府要围绕本地重大建设项目研究制定毕业生从业人员和技能人才对接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和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发展需要,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岗位工作,以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

2.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做好服务工作

(1)政府应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简化毕业生就业程序,扫除就业的体制性障碍。政府要为毕业生提供包括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岗位服务、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求职登记、失业登记等服务内容。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户籍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公平、有序,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完善政策,解决好毕业生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户口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2)实施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政府应设法增加毕业生培训学习的机会,通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村医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落实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所承担的国家级省级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聘用优秀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参与研究工作,是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扩大其就业力。

(3)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现代化信息分析与处理手段,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流向、待遇等信息做出权威的发布和引导。建立全市乃至全省用人信息平台,降低毕业生工作搜寻成本。采取组织企业进校园、召开专场招聘会和供求洽谈会、开展网络招聘等活动,组织就业指导专家团深入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讲座或就业咨询服务等方法,创新就业服务模式,为毕业生提供方便、有效的信息服务。

(4)政府促进中介机构的建设,规范其市场行为。政府发挥对中介机构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使就业市场与高等教育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及单位多接触。政府要通过完善政策,鼓励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5)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帮助其提高就业能力。政府还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和毕业生情况,扶持一批优秀企事业单位作为就业见习单位,为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廊坊要在城市中规划出专门的区域发展大学科技园,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让高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过转化成为高新技术聚集区,既能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又能培育新型产业。

(6)完善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目前廊坊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组织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融资等创业服务。要建立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体的工作机制,塑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环境,积极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3.做好毕业生就业的监督工作

(1)廊坊市政府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官员问责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渎职的人员应及时查办,追究责任。

(2)完善高校就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能反映高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及社会认可度。政府部门要把就业状况作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对就业状况的考查,不仅要看就业率,还要注重大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

(3)政府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规范用人单位招聘活动,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劳动用工、社会保险缴纳等方面的监察力度,建立毕业生维权保障机制,防止就业歧视,维护毕业生的合法、公平权益。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建立诚信档案,加强违约责任承担,引导诚信就业,提升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同度。[6]另外,要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的规定,保障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4.加强立法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政府要加强有关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法规的制定工作。要依法管理与服务,把大学生就业和服务纳入法制化轨道,减少随机性、盲目性。在已有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细则,重在落实,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与创业保驾护航。

5.为大学生就业做好保障工作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将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包括毕业生在内的所有劳动者。关注在读的家庭贫困大学生,加大经济扶助力度与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并实现就业。对未就业的毕业生要实名登记、动态管理。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体系,实施重点帮扶,向用人单位推荐或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要设立专门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对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人事档案托管服务。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问题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制改革,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形成能够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利用效率的市场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毕业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发挥的利益机制,形成有利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在尊重市场的引领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协调大学生就业责任各方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多元化、多参与度、多中心的模式来管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

[1] 韩雪,郭淑霞.推进廊坊“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建设的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3):269-270.

[2] 贾俊花.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J].职业时空,2012,(8):139-142.

[3] 闵维方,蒋承.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3-13.

[4] 赵洁琼,何艳,孟建峰.基于京津冀都市圈的河北省大学生择业观念研究[J].现年代商贸工业,2012,(4):117-118.

[5] 李海峰,解媛,厉志红.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26):100-101.

[6] 沈琴琴.劳动者结业权益实现问题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2):42-44.

猜你喜欢

廊坊毕业生政府
伤心的毕业生
廊坊专场(二)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蒸蒸日上的廊坊百冠
今夜我们与廊坊相爱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