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变革——基于廊坊视角的研究

2013-08-15董烈霞曹永志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廊坊教育资源发展

董烈霞,曹永志

(1.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2.廊坊高级技工学校,河北 廊坊 065000)

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与基础教育发展密切相关,在社会转型性变革中,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应与基础教育的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与基础教育的互动效应

(一)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为基础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区域经济文化水平的提升必然带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而区域经济文化的变革也必然对基础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区域经济文化结构的转变会带来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从而对劳动人口的文化素质提出新的较高的要求,这必将对基础教育结构及其发展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加速了社会现代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传播,使全社会都受到现代文明的熏陶和影响,这将会提高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教育观念的更新,从而促进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变革。

(二)基础教育为区域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人文环境,从而为社会整体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城市发展的空间和规模限度,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基地。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仅可以赋予受教育者基础文化和科学知识,也可以赋予受教育者职业技能和新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经济结构转换以及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数字,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封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教育是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也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动力。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水平是关涉社会民生的大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优质教育资源不仅可以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而且其本身作为一种现代社会资源就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基础教育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可以创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更好地吸引人才定居、安居,推动社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廊坊位于京津之间,有着典型的城郊型和卫星城经济发展特点,服务京津,受惠京津。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实施,环渤海地区的崛起,使廊坊处于经济加快转轨、社会加快转型的关键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廊坊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就目前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廊坊与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差异较大,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

(一)教育观念滞后,学校变革动力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变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对学校变革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唯有促进学校不断变革,才能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目前基础教育很多学校的变革与发展不仅缺少足够的经济支撑,更缺乏一种自主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应试”仍然是指导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素质教育的理念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落实。据调查,廊坊市中小学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从招生政策到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标准。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但是,部分学校还在搞重点班、实验班,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也是以考试为中心,重视考试科目,忽视非考试科目。教师的教学也是围绕知识的传递和考试技能的训练。根据学生分数进行排名,突出强调中考、高考升学率以及优秀率在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校际评比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地位等现象均体现了教育活动应试的价值取向。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亟待加强,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应试教育的竞争压力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的,强调学生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校本教研没有得到广泛、深入的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受到压制。各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缺乏自身特色。这样的发展模式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很难发挥基础教育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应有的作用,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教育需求。

(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资源配套滞后

校际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是造成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虽然国家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原则,但是廊坊市的小学、初中仍普遍存在择校现象。高中择校现象更为突出,甚至很多学生、家长把择校的目标选择在京津等教育发达地区。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外流,影响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人才的去留和家庭的定居、安居。择校热反映了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反映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反过来,这种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又会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另外,城市化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城市化成为廊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更好地推动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根据廊坊市社会发展规划,从2005年开始,未来五年,廊坊把城市化作为全局发展的关键,2010年城市化率要达到50%。城市化的发展,大企业的进入,流动人口的增加,使得农村小学在校学生数大幅下降,城镇小学在校学生数大幅上升。在城市化过程中,教育的滞后和应对不足,教育配套跟不上城市建设步伐已是全国性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郑金洲教授认为,目前的城市发展模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忽视城市的文化,忽视城市不同战略选择产生的教育问题。城市发展模式中,既有道路、通讯、能源、环境工程等基础设施标准和规范,同时也应该有城市文脉和城市教育对市民素养的提升的规划。否则,城市发展就会缺乏动力,成为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

(三)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够协调,教育结构体系亟待优化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构成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状况,良好的教育结构应该是多种、多层次的教育,并且各级各类教育应该协调发展。目前廊坊教育结构的基本问题是:

一是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单一,缺乏自身特色,职业教育不发达。二是教育系统封闭,社会开放程度不高,主动向社会提供学习服务意识不强,覆盖城乡的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网络尚未建成,无法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时代全体社会成员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培训需求。三是基础教育与地方高校联动性不强。高校与地方基础教育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建构关系,这种关系既表现为地方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需要高校及教育学科提供大量的人力、智力资源支持,又表现在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满足地方基础教育市场的需求为重要前提。但目前,地方高校对中小学校变革的支持十分不够,不仅在态度上缺乏主动,而且存在方式单一的问题,不能有效实现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其二,基础教育参与联动的主动性也不足。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作为实践、实习和实验基地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基础教育发展对策

(一)借势京津优势,在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创新

京津等发达地区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资源方面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廊坊可以凭借其区位优势,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发和引进教育资源,推进改革,提升教育的整体水平,优化廊坊教育发展环境。在教育模式上,学习借鉴新的教育理念,切实推进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的创新。在师资方面,利用京津的人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地区政府努力打造自己,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舞台,吸引京津优秀人才到廊坊施展才能;利用京津著名高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定期派教师进修,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坚持内涵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基础教育的发展

教育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教育资源严重紧张,不仅直接和间接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直接和间接地制约着人口素质的提升。因此,丰富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当前廊坊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首先,优先制订和安排教育发展计划。教育发展规划应该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教育发展规划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动作用,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更多关注是否提供了城市公共服务和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其次,加大教育特别是薄弱校的投入力度。在目前城镇基础教育资源相对紧缺情况下,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城镇基础教育的质量,在资源配置上给普通学校以优先考虑,最起码应做到公平合理,实现城镇基础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第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效应。城乡中小学中的名校拥有优越的办学条件、过硬的师资队伍,还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内涵。可充分发挥名校的辐射作用,在短期内形成新的优质教育资源。第四、发挥市场功能。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途径,允许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办学,鼓励非公立学校的创立与发展。改革中小学人事管理制度,在师资配置上发挥市场功能。

(三)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切实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

在大力发展教育规模的同时,也应注意结构的优化。不同层次教育的发展要与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只有真正做到各层次教育协调稳定发展才能使教育投入产出比达到最优,并使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改变单一的普通教育模式,实现基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目前的基础教育可以考虑创设各种基础职业教育模式,创建一个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平台,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这种教育模式对整个基础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多元的办学模式和多渠道的培养途径,也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相互补充,相互竞争,加快原有考试制度改革的步伐。

其次,致力于创建大教育的格局。走出就教育论教育的狭隘圈子,使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得到推进,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得到优化。

三是各类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建立起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结构合理、服务对象宽泛的开放式学习培训平台,逐步把社会每个成员都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教育资源的服务功能逐步扩大,高校、职校的实验室资源、技术测试平台、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与社会、企业共建共享的步伐得到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图书馆等相关资源逐步向社区居民开放。

[1] 李泽民,等.城市化与社区教育关系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8).

[2] 郭存芝,等.城市化与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

[3] 陈威.大学与小学合作共同体建设的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2).

[4] 王慧霞,等.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与河北省人才战略新思维[J].河北学刊,2006,(4).

[5] 黄雪琼.论城市化与社会文化教育之相关[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6] 郑勇.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失衡原因及治理[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

猜你喜欢

廊坊教育资源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廊坊专场(二)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蒸蒸日上的廊坊百冠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今夜我们与廊坊相爱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