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互联互通背景下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策略——基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实证分析

2013-08-15王景敏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职业技能

王景敏

(钦州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一、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对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互联互通尤其是海上互联互通逐渐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新领域。2012年中国—东盟贸易额创历史新高,突破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0.2%,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幅(6.2%)。[1]有研究表明,国际贸易额的2/3是通过港口贸易和国际物流完成的。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尤其是海上互联互通为港口物流产业的协同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和引擎。港口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港口(城市)生产、拉动腹地消费作用大,在促进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适应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和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北部湾(广西)经济区高等教育在积极调整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港口物流相关专业领域主要包括物流工程(港口物流设备及自动控制方向)、物流管理(港口业务管理、国际航运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保税港区经济方向)以及交通运输工程、物联网工程等。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培养应用型港口物流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有广西财经学院、钦州学院等,在校生1000余人,每年招生约300人。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但从整体上看,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企业大多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从业人员队伍中多数缺乏现代物流尤其是港口物流理念和知识,难以适应中国—东盟互联互通背景下物流从业人员在操作和管理能力方面的要求,难以适应把港口物流培育成为带动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的新要求。

二、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

1.进一步完善物流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适应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以提升办学层次、适度扩大规模为原则,坚持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强港口物流相关本科教育,有选择性地适度扩大港口物流(方向)高职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中高层次港口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以技能培训为重点,支持北部湾经济区高等学校通过开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管理(港口物流、保税物流方向)专业等方式,定期向港口物流企业开展职业技术培训。

2.进一步推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措施鼓励支持相关高等学校与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等大中型物流企业联合办学,积极推广其联合办学模式和经验,实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北部湾经济区高等学校要按照港口物流企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要及时汲取港口物流企业进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充实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大力加强创业、创新教育,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抓好一批港口物流类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组织广西财经学院、钦州学院等高等学校开展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若干个港口物流类专业的自治区级“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其中钦州学院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系自治区首批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中唯一一个物流方面的项目),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推进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试验实习基地和教材建设等,努力提高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4.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北部湾港总体规划》、《广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一系列部署和要求,设立专项资金,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在北部湾经济区分层次建立一批港口物流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面向产业相关领域培养培训人才、开展技术研发等,加快培养培训港口物流产业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为港口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5.积极开展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根据广西北部湾港建设泛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需要,继续开展北部湾经济区赴泰国、越南及东盟其它国家物流运作管理培训工作;鼓励支持中国—东盟相关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举办中国—东盟物流学院、产业研究中心、实验室等,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师生互派、学分互认,共同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产业发展人才和开展技术创新与研发,为促进中国—东盟港口物流产业的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

三、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深入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根据港口物流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及职业岗位群变化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质量监控管理[2];建立港口物流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一批港口物流行业、企业第一线的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材、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等,让港口物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企业按需求下订单,高校按订单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服务于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

2.全面推行双证书教育。鼓励支持相关高校积极与北部湾经济区及各地市人力资源部门及港口物流产业部门、港口物流行业协会密切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及其行业港口物流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港口物流类专业中全面推行双证书教育,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认证工作,努力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质量和水平。相关高校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双证书”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在港口物流类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中覆盖相应职业技能要求,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获得相关职业技能合格证书的学生,各高校应根据该证书的实际情况,折合成相应的学分计入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把获得相关专业相应职业技能合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

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港口物流(产业)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需求纳入北部湾经济区及各地市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在实施高层次人才计划、“北部湾经济区(含各地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八桂学者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计划中,加大力度支持高校引进高水平的现代港口物流领军人才和学科、专业带头人。支持高校组织选送中青年教师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到国外进修或者在国内名牌大学做访问学者。建立校企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行业(企业)要积极推荐高级技术人员作为高校兼职教授,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建设;支持高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支持高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4.加强统筹协调,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北部湾经济区及各地市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作,把港口物流类人才培养培训列入本部门、本行业的人才建设和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对港口物流产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指导,及时提供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信息,引导和支持高校密切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培训计划,促进加强学科和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港口物流行业(企业)要深入参与院校的物流教育与培训活动,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积极支撑作用。同时,高等院校应根据行业(企业)要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组织人才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网.2012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EB/OL].http://.www.chinaaseantrade.com/news/index_c3.html.

[2] 汪长江.港口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3):67-71.

猜你喜欢

北部湾经济区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北部湾的风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