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2013-08-15缪秋菊邵琳艳李俊飞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国际化应用型院校

缪秋菊,邵琳艳,李俊飞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潮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或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无疑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又一举措。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是全球经济化和社会就业形势的要求,更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具有全球视野及全球性思维模式,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的能够适应当今全球化竞争的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的,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则是两者的结合,即是既具有国际态度和意识,又能够运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以国际化水准独立承担行业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这类人才拥有第二语言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具有良好团队工作与管理协调能力,并能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目前,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办学、组织师资交流培训和设计特色课程等方面。首先,在对外合作办学方面,高职院校一方面借助政府部门牵线搭桥的合作项目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另一方面主动联系国外成功的高职院校探讨合作办学意向。其次,在师资培训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积极与国外院校结成友好学校,签订每年教师进行交流与学习的互访协议,有的高职院校利用寒暑假期,与国外高职院校通过教师交换等形式进行国际间的交流与培训。再次,在课程设计方面,高职院校除了立足校情打造本校特色课程外,有的高职院校还引进优质的国际课程,用远程教学手段来进行人才培养[1]。但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要真正实现在国际平台上平等地参与竞争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面临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法规不健全

在制度层面,目前对于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还不健全。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相关法规主要有2006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法规主要有201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但都缺少在具体操作层面的规定。2006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各项工作做出了相应规定,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借鉴意义不大,在制度方面仍然缺乏对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和具体规定,这些都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深入开展。

2.课程体系不合理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不仅要按“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组织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要开展中外实质性合作,即教学与课程设置必须与国际接轨。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社会职业岗位群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缺乏深入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尚不完善;在国际化课程方面,《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职业院校15%左右的专业课要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英文版的教学大纲和学生培养计划,没有开设外语选修课等丰富国际化内容的课程,仅有少数高职院校结合国际市场因素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开设全英文或双语授课的课程,这对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非常不利。

3.实践教学不丰富

学生实践旨在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与一般的实践教学要求有所不同。首先在学生实践基地的选择上,国外院校在国内设立学生研习基地这种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尚不普遍,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拥有浓郁国际文化氛围和高水平国际化标准技术的学生实践基地[4];其次是在学生实践内容的组织上缺乏统筹安排,应加强语言运用、国际化生产标准学习等方面的实践;在实践形式上,高职院校应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但许多高职院校较少鼓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散实践活动,其实分散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特长,更有利于校企合作沟通和就业。

4.师资素质不均衡

“双师型”教师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人数比例不高,由于受政策限制,高职院校派遣出国访问人员中“双师型”教师人数比例也很低,赴国外开展三个月以上专业学习、专项研究的人数更低,国内教师往往不主动地在课程中融入国际性主题、内容和国际先进科技文化成果,普遍缺乏运用外语进行专业教学与交流的能力,与国外高校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也很少。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从海外引进的高端人才极少,高职院校缺乏具有较强国际教育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师资团队[2][3]。

二、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

1.思想观念的制约

无论是高职院校管理层还是专业教师,都应认识到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使命的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高职院校相对传统大学来讲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上,多数高职院校还只停留在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历教育层面上,并没有偏重于职业技术培训。由于观念的制约和经验的不足,操作性强的中外合作办学运行机制和模型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们发现,与我国高职院校合作的往往并非国外处于前列的一流院校,而合作广泛的国外处于三流、四流的院校却热衷简单的“几+几”的合作,这种合作事实上不符合院校实际情况,没有合作的实质内容。

2.组织机构的局限

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了需具备一定数量的有国际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外,还必须有稳定的管理队伍和完善的组织保障。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学院专门成立了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设有独立的国际交流合作处,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外事专员,设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并出台了激励二级院(系)拓展国际合作项目和资助学生出国留学交流的制度,如将全校性外事工作会议当作推进国际化常态机制等[5]。相反,如果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总体目标的实现则无从谈起。

3.考核评价的问题

教师评价体系有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性评价,二是绩效评价。基础性评价是督促教师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和履行岗位职责,绩效评价是通过业绩考核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考核标准重数量,轻质量,偏重于量化的指标往往会导致一些负面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学位、论文著作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往往会影响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另外,在对于学生的评价上,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但因为缺乏系统科学的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体系,评价办法也相对单一,容易造成顾此失彼。

4.经费资源的不足

高职院校要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离不开经费和资源投入。我国高职教育经费存在总体投入过少、政府投入不够等问题。为探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地方优势筹措资金,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争取更多对外资源,并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各项经费的使用效益。相反,如果高职院校缺乏聘请外籍专家、师资培训进修、外事交流活动、国际化实训基地等这些方面的专项经费,必须要加大投入力度,从而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展开,满足国际化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

1.创新运行机制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人才培养的过程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高职院校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模式来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如合作初期直接引进国外的课程体系和师资,一段时间后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的人才嫁接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沿用国内大学的课程内容、教材、师资和考评体系,同时借鉴国外大学的教育理念、课程资源、短期留学和文凭考试的本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全面引进国外合作大学的教师、教材、课程计划、录取标准、考核标准和学位授予的移植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6]。高职院校在操作过程中,要选择有双赢效益、有发展潜力、有合作条件的优质项目作为合作载体,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参照国际惯例,对中外合作项目进行规范管理,另外要注意坚持外籍教师的聘用质量,做好外籍教师在华工作期间的协调管理工作,使中外合作教育以高起点迈步、规范化管理、健康化发展。

2.改革课程体系是保障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偏弱是许多高职院校共同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校企之间、国内外院校之间共同开发专业和建设课程,是突出技术应用能力与技能,实现高职院校教学国际化的基础。一是可以将国家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与相关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对教学计划进行整体优化,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7]。二是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以国际职业标准培养国际化人才[4],使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还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

3.营造良好氛围是激发师生内驱力的必要条件

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独立的评价体系。例如对教师论文、科研的要求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通过各种形式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国际科学技术水平保持同步。定期有计划地选派教师与管理人员到国外合作学校学习交流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激励教师运用外语进行交流[8]。另一方面,对于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评价应该更加全面,尽管现有评价体系能从定量的角度反映人才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素以及其国际化、应用型和特征,但是还应结合定性分析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进行全方位评价,以表征出不易被量化的要素或特征,弥补定量分析评价体系所存在的不足[8]。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营造国际化与多元化的氛围,增强师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认同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中外文化合作的融合默契度[4]。

4.保证经费投入是落实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

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有限,而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投入却远远高出理论教学,庞大的资金需求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多渠道来筹措资金。在这方面,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也只有政府的支持,高职院校才能有效地摆脱各种干扰,缓解各种压力[6]。中央及地方政府应设置一项专项资金或基金,专门用于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另外,如果资本所有人预计在高职教育内的投资收益率高于投资在其他领域,资本就会投入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教育领域的投资价值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高职院校也要积极争取一些大中型企业投入资金,联合培养急需的紧缺人才。此外,还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职业培训,参与应用性课题研究等方式争取经费,增加对技能训练的投入。高职院校还应综合考虑院校实验室、实训中心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功能上的适用性,从而使设备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9]。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这种趋势既给各国高职院校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要从人才培养趋势的高度认同出发,依靠学校各个部门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实践表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在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前提下,才能更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

[1] 郭海燕.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45-46.

[2] 方华,唐小波.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117-119.

[3] 戴小红.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动因、内涵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81-84.

[4] 刘伟.高职院校国际化实践的校本探索与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4):56-60.

[5] 李敏玉.广东省高职院校国际化现状调查报告[J].职业时空,2012,(1):176-178.

[6] 胡延华.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1):73-78.

[7] 沈席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2):12-13.

[8] 邱 妘 .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76-79.

[9] 韩丽群.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4):139-140.

猜你喜欢

国际化应用型院校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