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3-08-15南金花刘建军赫鹏飞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论语人格理想

南金花,刘建军,赫鹏飞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古今中外优秀的价值理念融合在一起,决定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体系,必须要融合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中文化精华,才能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八大报告还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立足于当代的,同时又继承并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体现了把传统文化古为今用,西方优秀文化洋为中用并融合在一起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体系。[3]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作用,并汲取传统文化的资源,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一、传统文化在培育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哲理智慧、理性价值和人文精神,经过几千年积淀和人民群众自发的选择和扬弃,仍然有很多内容具有普世价值,至今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习惯。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提升,形成了核心价值观,所以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同时,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要借助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传统文化的形式具有喜闻乐见的优势,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要形式。

二、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文化资源

1.“和谐”理想社会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理想社会的思想。中国从来不缺乏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儒家道家等都有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人民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中描述了和谐、理想的社会,“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充满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这样的社会,是富裕的,是充满友爱和谐的社会。中国漫长历史中有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这样的理想社会的实现是通过个体的理想人格的追求,通过内在的道德修养,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由一人的道德修养为中心,“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尤其是非常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概而言之,即“内圣外王”的思想,通过加强自我修养,行“王道”达到世界大同天下大治的伟大理想。

2.以“仁”为核心“内圣”理想人格,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对于和谐、爱国、诚信、敬业和友善的价值观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后,长期在中国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它也是中国社会向往的理想人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中国文化重要理念,以“仁”为基础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理想人格。

“仁”的核心思想就是“爱人”,推己及人,并最终能够“老吾老”、“幼吾幼”,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第六》)

“仁”要“爱人”,“爱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表现就是要践行“五德”,即恭、宽、信、敏、惠五德。“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第十七》)恭敬、宽容、诚信、勤敏、惠人。对人态度敬重,以礼待之。宽容友善,像大地一样包容一切。信是为诚信,言必信行必果,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对待工作和事业更要勤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敬业爱人。这些道德原则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人格修养的要求。

“仁”还要行忠恕之道。“一以贯之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忠恕之道,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亲亲”为基础,推己及人,达到“泛爱众而亲仁”的理想境界,进而实现理想的大同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构架和谐社会,理想社会。

总之,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尽心知性”,“内圣”人格的修养最终达到社会大治,治国平天下。

3.自强不息是中国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础,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彖辞》)“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系辞》)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宇宙是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动过程,君子要像天一样生生不息,自强进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礼匡扶乱世,“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结果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以为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儒家学派的后继者们,对“有为”和“自强”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孟子从人格修养,扩充人性中善的成份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自强不息支撑起我们这个民族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鼓励每一个中国人自强、自立、好学、上进,是我们民族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又一再崛起的一种精神支撑,更是中国构建理想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途径。

4.“内圣”道德修养必须要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知行统一

道德修养形成理想人格,根本目的就在于践行道德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学”,不专指知识的研究,还包括道德修养和践履,只有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是统一的,才是“学”最终的目的。从先秦一直到民国时期,中国的道德教育都非常注重知性合一,理想人格形成还要在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说明中国的传统理想人格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教条。“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里仁》)“弟子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行,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得之学矣。”(《论语·学而》)两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程颐也对知行关系进行了描述,在道德实践中“知而不能行,只是未真知”(《二程遗书》卷十五)。王阳明直接主张:“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确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全集答顾东桥书》),“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知是行之成。”(《传习录》上)知行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的一对范畴,也体现了中国对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行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塑造,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构建理想社会需要积极进取的精神,道德教育的“知行统一”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相融合、相统一的。

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关键点

1.要注意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和创新融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封建专制社会,是为了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不适应现代民主社会的封建糟粕,我们在运用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时,必须有分析、有批判,把批判与继承、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2.必须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新的创造力

我们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条件,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主义、戒贪戒奢主张节俭等修身之道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重义轻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崇尚的价值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但在早期的传统文化中,“义”和“利”并非绝对对立,也不是要“舍利取义”,而是要“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荀子“无以利害义”(《荀子·法行》)、“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重义轻利的思想乍看起来好像和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不适应,但是传统的也可以成为现代的,日本工商业之父涩泽荣一把儒家传统思想和工商业发展结合起来,写了《论语和算盘》一书,运用儒家的思想尤其是义利思想,发展工商业被成为儒家资本主义的代表。新加坡和中国也有很多儒商,他们用儒家的观念指导工商业活动。我们需要更好地处理“义利关系”,反对“因利忘义”,但是也不提倡遏制个人利益,贬抑个人权利的极端义利观。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融合起来,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焕发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3.采取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培育和践行,需要采取更多为人民群众所熟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利用文学、艺术、甚至是传统戏曲以及其它的文化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三个维度与大众化[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31-38.

猜你喜欢

论语人格理想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如何读懂《论语》?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