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册入学背景下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研究

2013-08-15高存艳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入学民办身份

高存艳

(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9)

2011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试行高校注册入学制度。2012年,江苏共有37所高职院校进行注册入学试点。两年内通过注册入学的学生数达5万余人。从本质上看,注册入学使部分学生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桎梏,使素质教育有了循序渐进的实施条件,使教育回归了其本质功能:为实现人生价值,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保障。

但从目前的反响看,这一举措并没有引起社会应有的重视和认可。在一些人看来,试行注册入学的学校均为高职,且以民办高职为主,试行的对象是低分段的学生,有些甚至是零门槛入学。另外,从现实的教学和生活观察中可以直接看出,注册入学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较强烈的抽象否定具体肯定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多数学生未把自己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却认为自己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则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群体归属感差、自我认知不合理等特征。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参与注册入校的学生“身份”进行操作化尝试,考察注册入学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内在自我主体的身份认同情况。研究重点在于,作为注册入学大学生主体自我是否从内心认同、接受“注册入学大学生”这样一个角色身份?他们是否会在“注册入学大学生”和大学生的身份困境中游移?也力图通过分析影响注册入学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的因素,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相关概念

注册入学大学生:注册入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是一种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特征的招生方法改革,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职校注册入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招录模式,而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本文暂把普通高中毕业后(不包括中职生、技校或其他群体)通过注册方式进入到民办高职就读的大学生称为“注册入学大学生”。

身份:“身份”一词对我们来说,是古老而熟悉的,它有不同的表述。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一是指出身和社会地位,二是指身价,三是指姿态、架势。总结起来,身份可以看成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及地位的标识和称谓。目前,“身份”在多学科研究中已经是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有关身份的理论研究主要有身份认同研究、社会认同理论等。

身份认同: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这个词总爱追问:我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在本文中,身份认同是指注册入学大学生对教育体制赋予自己“大学生”这个身份和角色的接受、认可和体验,即自我身份认同。

二、调查样本

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随机选取江苏南京两所注册入学院校(民办高职)的2011级和2012级学生。为确保获取被调查者更真实的想法,调查问卷的填答均为匿名进行。调查样本特征如下:每校分别发放问卷300份,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3份,有效率95.5%。其中,男生332人,占57.9%,女生241人,占42.1%;2011级学生291人,占50.8%,2012级学生282人,占49.2%。文科类147人,占25.7%,理工类323人,占56.4%,艺术类103人,占17.9%。

三、相关结果分析

1.对注册入学方式的误解严重影响注册入学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

在“注册入学与以往的录取模式的对比”选项中,75.5%学生认为注册入学是“录取零门槛,对高考分数没有要求”;15.1%的学生认为注册入学是“录取门槛比以前略低,对高考分数有一定的要求;9.4%的学生认为“录取门槛没变,对高考分数有较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认为“录取门槛没变”的学生中,89.1%是艺术类学生。在“选择注册入学的原因”中,“迫于无奈,没有其他选择”的学生高达89.9%,仅有6.4%的学生是因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

由此可见,学生对注册入学并没有正确深刻的了解,选择注册入学多是因为迫不得已。另外,从目前实际操作的情况看,在生源求大于供的大势之下,其“条件”也只限于“参加当年高考”、“填报志愿”,而最为关键的是,分数和等级都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想上学的学生都可以顺利进来”,在拆了“门槛”方便了少数低分数学生的同时,却在无形中深深“伤害”了更多的学生。

2.社会偏见心理削弱了注册入学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感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具有多方面的根源。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一种非常规的集体行为模式,对注册入学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选项“如果将高校由下到上分为7个层次(第1层代表最低,第7层代表最高),你认为注册入学的学校属于第几层?”选择第1层的占61.4%,第2层的占30.6%,第3层的占7.2%,4-7层的占0.8%。

一直以来,社会上带有偏见的认知心理,如普遍认同和崇尚精英教育而歧视职业教育。由此,注册入学的院校不可避免地被认为是低层次高等教育,注册入学大学生也便产生了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感觉。注册入学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其人生历程中的一次大挫折。

3.角色体认冲突阻碍了注册入学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

角色体认是指大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身份是否感到骄傲、自豪、幸运、快乐等情感体验。在角色体认问题上,选择“我很高兴自己是大学生中的一员”的占93.3%,但在“当我告诉别人我是大学生时我很骄傲”选项中,仅有19.5%的学生选择“会”。选择“和考上其他性质高校的老同学在一起时,我不会有自卑感”的学生也仅占16.5%。

注册入学大学生存在着较强烈的抽象否定具体肯定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多数注册入学大学生未把自己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却认为自己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他们承认自己是大学生,却又把自己划分在最低层,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不能认同自己的身份,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这种身份认同的矛盾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正处在所谓主流教育和非主流教育的纠结之中。社会对注册入学大学生的定位、注册入学大学生自我身份定位与社会现实三者间的极大落差所产生的后果,是基于注册入学背景下迅速拉大的心理落差以及社会标识与社会现实不符所带来的困惑与困难。

4.就业期望相对剥夺降低了注册入学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感

“相对剥夺”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在“你同意能力比学历重要吗?”的调查中,有95.3%的学生选择“同意”,但在“你认为学校的社会名气在就业时的作用”的选项中,90.5%的学生认为“很重要”。

注册入学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相对剥夺感心理,这与中国高等教育分层、社会名气比较有关系。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已成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劳动者”,甚至成了“蚁族”、“毕失族”等所谓的“新弱势群体”,无论是身份上还是角色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压力、角色转换和适应等带来的困惑、压力、挑战和责任,使注册入学大学生对自己本就信心不足的大学生身份再次产生了怀疑。

5.注册入学院校自身建设的不足导致注册入学大学生对所在院校认同度低

在对学校“教风”的调查中,表示“不满意”的学生占46.7%;对“学风”表示“不满意”的占50.1%;对“实验实训条件”表示“不满意”的占51.7%;对“校园环境”表示“不满意”的占30.6%;对“职业能力训练”表示“不满意”的占47.5%;“如果可以在同类型、层次学校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就读本校吗?”的选择中,有50.5%的学生选择了“不会”和“不确定”。

目前,参与注册入学试点的院校多是民办高职。民办高职由于没有政府经费拨款,学生学费就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如果生源状况不佳,办学经费不足,硬件无法提高,还会造成优秀教育人才的流失。另外,有的民办高职缺乏办学特色和内涵建设、教学资源发展滞后,实训基地、设备不足等。更有甚者,有些民办高职为了生存,注册招生演变成了“宽进宽出”。这不仅影响了民办高职在高等教育中的竞争力,也使得注册入学大学生对所在学校缺乏认同感。

四、几点思考

1.政府层面

(1)加强宣传。进一步强化以政府为主体的主导宣传,消除社会对注册入学的误解。江苏作为教育大省敢为人先做改革先锋,值得称赞。但对于高考招生新政的宣传,却还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间,尤其是在以政府层面的信誉消除考生、家长和社会的观望情绪方面,尚可大有作为。

(2)法律保障。国家不仅是对民办高职教育在办学条件、教育设施配备、教育质量保证和学生费用收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立法规范,而且应当对已有的一些促进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特别是涉及学籍认定、学历认可、就业待遇等敏感话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予以明确,以此来保障和促进民办高职院校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多层次教育的需求。

2.教育主管部门

(1)科学设置入学标准。真正的“注册入学”应向“招考分离”方向发展,即享有注册入学资格的高校将考生高中会考成绩作为主要指标,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可以提出不同的会考成绩标准。同时,须参照考生的平时成绩、学校表现、思想品德和专特长情况,提出入学要求和标准,由高校审核决定是否准予注册。考生无需再参加高考,使注册入学名副其实。

(2)合理安排注册时间。当前的注册入学安排是高考的最后一个批次录取,学校完全失去了“选择”的机会,这与“注册入学”可以让学校获得招生自主权的初衷有所背离,导致招生自主权名存实亡。另外,在中国高考录取的概念中,录取批次的不同代表了院校的层次不同,这就意味着民办高职在高等教育中的层次最低。教育主管部门应合理安排注册时间,让注册入学的学校参与到更早阶段、更多优质生源的竞争中。

(3)建立配套制度。一是学生的自由转学制度。不少学生在进入某所大学前,并未充分了解这所大学的文化和专业特点,一进大学就对学校及专业产生不满情绪,从而直接影响大学学习。如果学生有机会重新选择学校,提高学生与学校、专业的“匹配度”,则可增添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校而言,可通过转学制度,建立起相应的“淘汰制”,通过学生的“流转”,保持学生群体的“品质”,提高办学质量。另外,在求学期间,若对所在的学校教育质量不满意,学生可申请转学,这必然会对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有警示作用。

二是宽进严出制度。为确保教育质量,授权注册入学的高校应严格管理,采用“宽进严出”的培养方式。“宽进严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必然趋势,注册入学的“宽进”能让更多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严出”则是“宽进”后的必然选择,也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和要求。通过注册入学招收的学生,入学后可按照一定的比率实行淘汰制,学业不合格、技能不达标或品德不好的学生不可毕业。只有通过严格的筛选、考核,保证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注册入学高校毕业文凭的权威性和公信度。

三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互通制度。如果想要转变学生只追求文凭,不追求职业技能的“唯学历论”观念,还要从长远上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流通渠道,职业教育的学分可以获得普通教育认可,甚至彼此可以申请转学。

3.学校方面

(1)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民办高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学校建设也应该从扩大办学规模向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方面转变。一要突出办学特色,错位竞争、错位发展;二要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使团队具有较高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三要实施“科技兴校”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四要不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办学思想、办学使命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内容。

(2)做好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一种自我的建构过程,是一种个人动机、能力、信念、生活经历等内在自我建构而成的动态组织。学校要多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并帮助学生积极运用自己的能力、兴趣、性向和人格特质等,根据正确的价值系统确定自己的目标及前进的方向,从而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并选择和扮演合适的社会角色。

[1] 黄仕君.抓好高职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职教论坛,2010,(5).

[2] 孙凌云.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0,(11).

[3] 王庆环.高职生源告急[N].光明日报,2011-08-26.

[4] 杨德广.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未来增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24.

[5] 郭光明.江苏高职院校注册入学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8).

[6] 张秋山.大学生社会角色时代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入学民办身份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入学面试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入学第一天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