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物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见

2013-08-15马丽莎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全体学生原则心理健康

■文/马丽莎

2002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纲要》中明确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指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原则和途径。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如果能挖掘出教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适时地、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会使学生在身心两面得到均衡的发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根据生物学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最大限度地吸纳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2.差异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实施有正对性的教育,尤其是要留意、关注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这些学生具体的帮助。

3.发展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状况,通过优化课堂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手段都要吻合学生的心理,更要紧跟学生的身心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1.学习心理教育。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也是协助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使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比如,让学生了解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掌握记忆的方法,知道记忆的内容在一天之内遗忘的最快,所以要就学生正确对待课后练习、笔记整理等学习任务,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巩固课堂知识。学生也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索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客观的评价自己,并无条件的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一点在生物课堂上尤其是生物实验课上表现得很突出。比如,在学习《生物的变异》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要了解的一个内容就是变异的普遍性,知道个体间有着必然的差异。在完成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个体差异,同时还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3.人际交往教育。

初中阶段,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人际关系的性质相对复杂些。结交朋友的意识增强,与同伴和朋友的交往逐渐密切,朋友的影响逐渐超过父母对他们的影响。但是在这过程中,中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与教师、家长等成人进行沟通,同时,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与异性的交往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烦恼。因此,掌握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生物课堂普遍都有第二课堂的延伸,比如兴趣小组活动等,无论是那种课外活动都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在课外活动过程中首先锻炼的是与人交往的能力,不仅仅是和同学的交往还包括和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和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更能体现科学探究中过程重于结果的理念。

4.情绪情感教育。

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此消彼涨的两极状态,有时候老师一句表扬话可以让学生情绪飞扬、兴高采烈,同样,老师一句轻微批评的话又可以使学生愁眉深锁、沮丧不安。众所周知,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所以要帮助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5.意志品质教育。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和执行的心理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挫折应对、意志力磨炼等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在生物探究和实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失败和打击,如果教师不积极地引导和干预,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失去自信心。而积极地引导并帮助其解决困难则会让学生通过克服困难逐渐的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良好的人格。

猜你喜欢

全体学生原则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