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初探

2013-08-15张志强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品德课道德

■文/张志强

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形式之一,是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其应试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情感体验,提高实施道德行为的能力,实现品德的有效内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启发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字面意思学生容易理解,加上与学生的生活靠得很近,简单地处理教材,容易使教育停留在简单的形象感化或抽象的空头说教层面,很难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学过程应根据教材所蕴含的道德知识、科学理念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基础联系起来,通过积极参与,大胆实践认同教育内容,提高认识水平。

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课后安排的活动体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达到拓宽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道德素养的目的

初中生受生活阅历、知识积淀、认知水平的限制,道德认识有时模糊不清,容易受不良诱因的诱惑,理解教材上的道德观点需要借助活动实现内化。教材每节课后都安排有活动体验,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活动体验,根据其要求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借助活动沟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丰富活动体验的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转型时期,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意识,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对是非好坏的理解,往往是具体的、个别的,分析问题往往又是片面且浮浅的。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识的理解,提高确定合理行为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过程的评价行为提高认识,达到明辨是非、提高道德素养的目的。

中学生的攀比心理比较严重,学生之间比穿、比戴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教学《艰苦奋斗实现理想》(九年级第十三课)时,可安排一个“我家的过去与现在”家庭采访活动,要求学生做一次小记者,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详细了解家庭的过去和发展过程,通过对比家庭的变化认识党的富民政策的功绩,深化对国情教育知识的理解。组织学生整理采访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采访中获取的信息,得出“做任何工作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离开艰苦奋斗的精神将一事无成”的结论,解答“过去我们物质条件差,要艰苦奋斗。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必再艰苦奋斗了”这类问题就容易多了。这样利用教学内容的复合性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能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过渡,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增强其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催化学生情感生成

情感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加深道德认识,推动学生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列宁曾说过:“没有情感,也就不能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初中《思想品德》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在三维目标之首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升华的,教学过程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实现心与心的碰撞,迸发他们的情感火花,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初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受心理和生理水平的限制,往往会产生道德动机和行为效果不一致的现象。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将所学道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做到坚持不懈,通过具体的行动历练意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如教学《持续和谐发展》(七年级第十三课)一课时,我组织了一次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与环卫工人一起清扫街道。城镇的小孩参加劳动的机会少,也比较娇气,但他们不甘落后,自尊心强。活动中老师的示范带头尤为重要,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坚持不懈,通过劳动亲身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理解劳动的伟大意义,体验环卫工人的平凡而高尚,确立劳动重要的价值取向。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学习过程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实施道德行为的能力。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品德课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未雨绸缪 静等花开——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品德课前准备策略例谈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