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阅读教学的几种境界

2013-08-15张迎霞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空灵色调境界

■文/张迎霞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大体裁,在初中语文课体上占有一定的份量,而它作为一种感情丰富、信息浓缩、美感性很强的文体,更能培养学生的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内心情感。近年来,诗歌的阅读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考题之一,我现在就诗歌的阅读教学方面作一些探究。

诗歌阅读教学是一种审美阅读,诗歌阅读教学的第一种境界可以从虚实、远近、动静等构图看其表象层。

诗歌是美的,诗歌阅读教学是读美、审美。“在审美文化中文学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领域。”诗歌的美是复杂的,就诗歌的内涵来说,相同的主题而意旨千差万别;就境界分析,境界虽各有出,但格调有别;就语言来说,有长于空灵,有贵于质朴,有善于余味不尽,有乐于气盛观宜。可谓头绪万千,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既希望被读者理解,同时也希望不被读者完全理解,心底的秘密藏于之中。这些复杂的内容对于人生体验尚浅的中学生来说难悟其中真谛。而作为教者就要善于抓住诗的特点,准确把握,步步深入。诗歌美的第一种境界就是从虚实、色调动静、远近看构图的表象层。所谓构图即作者通过巧妙地经营,将各个分散的构象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安置,使它们既互相联系、衬托,又相互呼应、宾主分明,形成一组完整动人的意象,进而形成意境。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在背景远处勾勒了一片连绵的山峦,以及山上隐约的小径。这是实景描绘。“鸟飞绝”、“人踪灭”则是虚景,是作者想象的产物,暗示着这样一个天冻地寒的环境上的萧索凋零,一切生物都远离了这样的气氛,一幅大雪覆盖千山万里的雪景图呼之欲出。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取的是近景,眼前一条蜿蜒的寒江,与山岭丘壑相互对照、呼应,而两组景物又将距离拉开,使中间留出一带虚渺的空白,构成一派空灵灵的空间。这种布局,使得诗的意境宛如水晶世界般的透明、纯洁。于是在这样一个广袤素净的空间上,一叶孤舟上蓑笠翁正在垂纶独钓,这就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而画面的空白也传导出象外之象,弦外之音。

诗歌美的第二种境界那就是色调对比的意象层。所谓意象层就是作者借助一定的形象来表达或失意、或孤傲、或缠绵、或欢快……的情怀,从而彰显作者独特的个性,诗人之所以创作诗歌,或是为了“抒情”,或是为了“言志”,或是为了“明道”,或是为了“美刺”。诗歌中色调的搭配往往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愫。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画面的基本色调是寒色、枯萎的老藤、灰黑色的老树、黑色的鸦、灰色的小桥、冰冷的流水,还有那缕缕升起的烟雾,整个画面以黑色、灰色为主,或浓或淡,在这样一幅没有任何明丽色彩的画面中,赫然出现了一个蒙尘骑瘦马的游子,那么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就跃然纸上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黄沙、白烟、银河、红日组成边塞奇特壮阔的自然景观,这样博大的、瑰丽的空间完全包容了诗人那被排挤的郁闷之心,让作者的孤寂、哀愁深深地融化在这片奇丽之中。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道出了一个绿树环抱,而其又遥接青山的清新、自然的村庄之图,它是那样的朴实、宁静、优美,宛如游历于世俗之外的一片桃源,这种美景自然让作者忘记了政治挫折,名利得失,他的思绪得以延续,他的举措自由自在,他的心灵得以宁静。

诗歌美的第三种境界就是从诗的气韵看其意味层。气韵生动是绘画造诣的最高准则,是一幅画的生命力之所在,诗歌亦然。而从气韵看意味层,则是意象背后所隐藏传达的宇宙生命的意识,给人以哲理的思索。作者通过虚实相生、远近相映,动静结合的构图匠心,使山水实景超出自身的范畴与意义,把读者带到一个虚化的、空灵的、无尽遐想的空间去。在这个无限大的空间,读者可用自己的人生体验,追随诗人的踪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审美个性,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而感悟生命的真谛,人性的魅力。

总之,诗歌的精炼可让我们从多方面去挖掘其意蕴,我们应凭借语言文字这个把手,辅之以情感体验,配之以理性思考,发之以心灵洞见,推之以严密的逻辑,让作者的个性风貌及精神境界,在虚实对立又和谐统一的形式美中达到艺术最高境界,去寻求诗的“真味”、“余味”和“至味”,才能真正领悟诗的美的意蕴。

猜你喜欢

空灵色调境界
空灵清爽 蓝色仲夏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湖光水色调
色调会说话
分离色调与色调曲线
空灵、轻盈、秀雅的瞿利军
In Spring!春之色调
慎独的境界
中国传统的“虚静”观与文人园的空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