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此“完美”的课堂不要也罢

2013-08-15袁中荣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完美公开课新课标

■文/袁中荣

完美一:三维影音下的多媒体教学

上课伊始,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教师边唱边跳,拉开了“表演”的序幕。接着,各种网络资源轮番上阵,整堂课始终在声、光、影的交替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图片、影像不仅引来学生的阵阵惊奇欣喜,亦博得听众们的夸赞,多媒体给人们带来了一次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

剖析:凡事皆有其两面性,如果片面夸大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会偏离课堂教学的本质。这种盲目追求看似高潮迭起的课堂假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见一斑,其实真正达到的效果如何呢?

1.信手拿来,鱼目混珠。

有的教师往往一看到网上有内容相关的课件,就全盘吸收,殊不知学情不一样,再优秀的课件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位教师、学生以及每一堂课的教学。因此有部分公开课,教师所使用的课件颇为牵强,大大削弱了教学质量。

2.本末倒置,主体淡化。

当课件亮相于课堂,学生即刻沉浸在了多媒体课件创设的光影世界中,很难“留一半清醒”关注所学重点、难点。粉笔、黑板这些传统教具也“退居二线”,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反客为主,错把“辅助”当主流,这是小学数学公开课存在的最大的误区。

基于以上所述,教师应先明确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教师应避免为课件而教,为课件而学的本末倒置的非常态教学行为,应科学使用课件,更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

完美二:任务、作业高效超额完成

在小学数学公开课上,我们无一例外地发现,教师一个问题下去,学生们思维灵敏、反应迅速。优等生和学困生之间的界限消失了,一个个手举得笔直,回答问题的答案如出一辙,其正确性、完美度让人赞叹,学生接受新知的快速让人称道。学生回答问题的争先恐后、积极主动,紧凑大量甚至是超额的练习学生都能近乎完美地完成。不得不令人佩服公开课上得如此成功。

剖析: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翻遍我们手头的所有资料,因新课标的实施,使得“体验、参与、实践”等一类字眼在排行榜上一路飙升。笔者认为公开课最完美的表现当属学生对于教学任务高效超额地完成了。不过细思量,不乏窥见其中的弊端。

1.真实表现?完美表演?

每逢上公开课,教师事先必会给学生试上,将重要问题的答案透露给学生,甚至怎么坐,怎么站都要“彩排”一番,公开课自然上得成功,这似乎已成为上公开课的潜规则。对于来听公开课的老师们而言,他们是怀着取经、学习的心态来的,希望看到的是教师自然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而非师生完美的表演。

2.蜻蜓点水,囫囵吞枣。

为了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体验、实践、参与,但有些教师过于求多求全,收集了大量的课外知识,构筑了不同的任务,过分强调在“做中学”的“做”,超额设计了一系列的拓展练习。当就某个问题进行个人思考或小组讨论时,不到两分钟,刚刚进入状态,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而学生作答的完美性令人匪夷所思。

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公开课作秀成分越来越浓。教师为了完成那些体现新课程旨意的“任务”,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完成任务的过程。教师在关注“做”的时候,更多的应顾及学生的学,这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完美三:小组合坐>小组合作

新课标倡导学生创新、合作精神。很多教师上公开课大胆创新,为小组间更好的合作,打破原来传统固定的排座方式,将课桌拉开,4个或6个人围成一桌。这样小组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变动性。学生可以尝试与不同的学生合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做铺垫,又使他们增加了新鲜感,刺激学生互动合作、交流共享。

剖析:公开课上经常出现这种形式上的小组“合坐”,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更有甚者,当教师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立刻围成四人小组热闹地讨论开来。细心听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发现学生并不都是在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学;有的合作小组只是一个人大讲特讲,其他同学都是忠实的听众,而教师好像没有觉察到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依然在教室里兴致勃勃地走动。这样的合作学习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有些生成是无法预见的。课堂应是师生、生生之间一段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过程,是一次智慧的火花碰撞升华的过程。

猜你喜欢

完美公开课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