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亮吉《更生斋诗余》初探

2013-08-15

关键词:洪亮

张 艳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洪亮吉,字稚存,号北江,又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人。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享年64岁。清中期著名学者,诗人,骈文家,深通经学、史学,尤精地理沿革。洪亮吉一生著述丰富,《清人诗集序录》称其为“旷代逸才,硕果名家”[1],其诗作就达5 500多首,撰述至30多种。《清史稿》文苑二《赵翼传》记载:“其同里学人于翼后而知名者,有洪亮吉、孙星衍、黄景仁、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号为毗邻七子。”[2]

洪亮吉有《更生斋诗余》两卷,编入《清名家词》。基本上在乾隆间所填词汇为一卷,为壮岁前所作,取名为《机声灯影词》,为纪念其母亲茹苦哺育之恩,收词120首;嘉庆三年至八年间所填词,则汇为《冰天雪窖词》,为壮岁后所作,为铭记放逐伊犁、死里逃生的经历,收词108首。嘉庆八年后填词已不存,所传词共228首。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称:“洪稚存亮吉与黄景仁齐名,其词亦不相上下。”[3]957洪亮吉壮年时期因科举蹉跎,生计困难,词作内容情真意挚;中年为官后,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多抒发愤懑之情,词风慷慨豪迈;晚年从塞外归来以后,由于亲朋半已离世,加之对政治热情逐渐冷却,词风呈现出沉郁苍凉的特点。下文主要列举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分析阐述。

洪亮吉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洪璟,任山西大同知府,因为官清廉入山西大同名宦祠。祖父洪公寀以国子监生考受直律州同知。父亲洪翘,无甚功名,终岁奔波于府署间,有诗名,壮岁卒于返乡途中,景况甚为落拓凄凉。洪家因“追赔先曾祖大同城工核减帑项,田产悉入官”[4]2,洪亮吉父亲去世时,洪家已无房可居。洪亮吉五岁而孤,母亲带着他及姐弟投靠外婆家。洪亮吉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基本上在外婆家度过。幼年丧父,使他过早懂得生活的不易,20岁时设帐授徒,挣钱自立,很早就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为了谋事养家,他曾外出投靠安徽太平府朱筠,但因负债太多,外出的行资只能靠借债。为了躲避外债,除夕之夜才敢回家。到他中举那年,竟然达到了“以无衣不克出门,托疾断废吊、绝过从者凡两月”[4]15的地步。在《机声灯影集》中有一首《蝶恋花·啼鸠和仲则》:

草绣平堤花绣树,如此江南,双影堪飞度。毕竟尘情犹未悟。雨晴帘角闻呼侣。倚树鹪鹩争笑汝。三度营巢,依旧无家住。几日酒痕兼墨污。楼头催浣春袍裤。[5]6402

词中所写的景物正值万物复苏、花红草绿的江南之春,可是通篇却未流露出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半点欣喜之情,只是在要换洗过冬的袍裤时才知道又过了一年春天。万物一片生机盎然,而自己却是“几日酒痕兼墨污”,甚落拓猥琐。就连那树上鸣叫的鹪鹩,也似乎在嘲笑自己:“三度营巢,依旧无家住”。那鹪鹩在树上尚有可栖息的家,自己整日为生计奔波劳累,却无立锥之地。词中提到的仲则,即作者挚友,被称为“乾隆年间第一诗人”的黄景仁。二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幼年即孤,勤学苦读,才华满腹,朱筠曾称赞二人:“甫到江南,即得洪黄二生,其才如龙泉太阿,皆万人敌。”[4]22可是黄景仁在科举上无半点功名,生活特别困窘,“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沦落到卖房屋田地作行资,到破庙里躲债的地步。正如其自嘲诗写的:“我曹生世幸耳,太平之日为饥民。”[6]洪亮吉与黄景仁经历虽相似,但词作内容和风格差异很大。如咏物词,黄景仁《竹眠词》中常咏寒微枯败不吉祥之物,词风凄怆悲凉,而洪亮吉的咏物词常咏杏、咏燕、咏桃,其词积极达观,清疏活泼。

洪亮吉自幼聪颖异常,受外家家风及传统的影响,十分好学,期望有朝一日能登上科举的巅峰,振兴家业,光宗耀祖。母亲蒋宜人督课甚严,洪亮吉经常执课本在母亲纱车边伴读,听娘指点。“夜寒窗隙雨凄凄,长短灯檠焰欲迷。分半纺丝分半读,与娘同听五更鸡。”[7]5他后来自绘《机声灯影图》,并把自己少年的词集取名为《机声灯影集》,以追思母亲对自己的教诲和激励。然而洪亮吉一生四应童子试,五应乡试,五应会试,从16岁到45岁,在科举道路上整整困顿了30年。他有多首词抒发了科考落榜的失意心情,如《八声甘州》:“想萧郎、伤春恁远,料梦魂、逗不上银屏。须知我、青衫泪湿,不为浮名。”从青年到中年,从江南考到京师,远离家乡妻儿,风雨兼程,吃尽了场屋之苦。科考失败,无力养家,又觅不到家人安危的消息,使他的精神倍加沉重。京城秋试落榜时,跟随他八年的童仆离开他另某生计。洪亮吉写了一首《金缕曲》,其序云:僮窥园从余八年矣,体弱善病。今年余秋试被落,忽而辞去,念事伤离,不能无作,命沽酒,歌词调以送之。词云:

衣薄还如纸。最凄凉、前宵毷氉,今宵送尔。八载追随无别事,伤病伤离伤死。总误尔、朝饥饮水。苦防虫鱼摩篆籀,但论才、尔便成佳士。休更作,朱门使。无家我共僧居寺。只萧萧、寒云丙舍,尚堪南指。入梦总从吾父母,醒处怕逢妻子。况薄命、久无人齿。明日出门谁念我,就飘蓬、段梗商行止。尔去矣,泪流驶。[5]6412

洪亮吉极重情谊,虽为主仆关系,离别之际,与窥园相依为命的日子作者铭记于心,十分感激。为窥园跟随自己过着“朝饥饮水”的苦日子而感到惭愧,告诫他不要再做“朱门使”。“无家我共僧居寺。只萧萧、寒云丙舍,尚堪南指”,此句说的是洪亮吉在三应童子试仍不中时,借了寺院的一间禅房,闭门独坐,发奋苦读的日子。此间他“每夜辄至三鼓”才休息,僧徒厌之,托言有赁者,将其赶到庵旁土室中,上漏下湿,然其居之泰然。词中一面抒发别离之情,一面感叹自己薄命无能,内容切近生活现实,情真意挚,生气充沛。

乾隆年间,人口剧增,士人基数也增加,而士人中进士的几率并未增加,后备官员逐科增加,而补用官职有限,许多士人长期处于等待入官状态。洪亮吉蹉跎的科举之途,一方面说明了士子下科场的艰难困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清代八股取士的黑暗腐朽。他29岁乡试第一,因八股文中有“别解”获罪,定为副榜第一名。36岁江南考试第二名,但副主考吴王伦以军机处汪学金的试卷“易之”,致使落榜。39岁应礼部会试,纪昀很欣赏其试文,坚持要把他定为第一名,但由于考官收卷太迟,最后被定为四十名以后。他少年时曾道:“负其兀傲之志,视古今无不可及之人,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以为他日当各有所建树,不负知己。”[7]997壮年时期体会的却是人生惟苦,世途惟艰。然而洪亮吉虽科场失意,但意志坚强,为了有“建树”,他依旧刻苦学习,在科举道路上屡败屡战,显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捉鼻功名知不免,笑他时、我亦神仙吏”(《金缕曲》),“一官亦好。看衣桁簪花,佩囊橐笔,浑称此风貌。”(《卖陂塘》)

乾隆五十五年(1790),弘历皇帝80岁寿辰,举行恩科考试。洪亮吉以“条对详明”,阅卷大臣进呈第一,乾隆皇帝亲定为一甲第二名(榜眼)。洪亮吉终于攀上了科举的高阶,年45岁。作为寒士,当了朝廷的七品官,随之迁住京城。

洪亮吉官居编修,是一个清闲之职。“五日值一班,一月得二十四日闲也。”[4]140《冰天雪窖词》中大部分作品写于他为官期间,由于其经世报复在清闲的编修之职中无法施展,所以他心情颇为烦闷,词中流露出一种愁苦愤懑之情。如《卖花声·春分》词云:

草绿未成茵。柳丝难匀。等闲莺语几曾闻。只让杏花同燕子,占尽春分。心切望朝暾,雾暗连晨。关心西北有征尘,日日玉堂天上坐,却是闲人。[5]6421

又是一年春分,作者望着初升的春阳,看到的却不是明媚的春光,而是“雾暗连晨”。想到西北的征尘、民生疾苦,惭愧自己“闲人”的身份。“西北有征尘”指的是农民起义,乾隆年间,白莲教起义席卷了陕、甘、川、豫等地区,朝廷多次派兵剿袭镇压。起义被镇压的地区,村庄和农业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千疮百孔,饿殍遍野。“民无食者研石硝及糜土以食,名硝曰观音粉,又掘芦根食。”[7]234大清朝盛世的帷幕被农民起义戳穿,士子也为之震动。当朝廷传来平定起义的捷报时,想到流离失所的灾民,洪亮吉在诗中道“征人失喜居人噪”,没有流露出半点欣喜。他还写道:“吾如所当效,得为民请命”,表明愿效法为民请命的汪苍霖,做一位位耿直之臣的志向。

洪亮吉特别喜欢“刘琨、祖逖”形象,“丈夫自信饶奇策。况生平,服膺所在,刘琨祖逖。”(《金缕曲》)西晋时期的祖逖、刘琨,两人意气相投,经常议论国家大事,相互勉励在国家危亡之际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闻鸡起舞”的佳话就出于此二人。洪亮吉颇具经世报复,希望有投笔从戎的机会,为朝廷效力,可是闲官一职只能让其遗憾,“好友缘儒都入墨,寥寥心孰白。”(《谒金门》)他一生大部分的著作都注重现实意义,与当时埋头专注于考据的学者相比较为难得。洪亮吉在地理学方面有《乾隆府厅县志图》、《贵州水道考》、《十六国疆域图》等研究,还有《治平篇》和《生计篇》,专门论述乾隆年间人口增长与土地缩减的矛盾问题。他出自孤寒,从小对下层人民为柴米油盐而辛勤操劳的生活就有深切的体会,成年之后南北奔波,对各地贫富不均的情况有深刻的了解,所以他在分析社会弊病时,特别注重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审视。比如当时佛庙建造兴起,洪亮吉对此极为反对。他在词中写道:“性既不谈释,又不学仙,半生才一弹指,何苦慕长年。卿自埋忧地下,我欲寄愁天上。”(《水调歌头》)江南地区扩建寺庙,劳民伤财,词中“卿自埋忧地下”,指责的是有些官员“出则官服,入则僧服”,不顾民生,只忧愁死后轮回的丑恶行径。他专门有一篇声讨佛寺神庙的檄文:“其修筑及徒众之费,出于富人之金钱者不过十四,出于小民典衣捐食者常十六,是所谓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者也……僧徒道士之食小民也,若以为固然,甚者或假祸福以怵之。”[8]16尖锐地揭露了佛道势力在经济上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拖累危害。

嘉庆初年,白莲教大起义在鄂豫陕蜀毗连地区如星火燎原,清朝军队的各种弊端已充分暴露,阶级矛盾更加尖锐。洪亮吉身为翰林文官,无言事之责,他眼看天下日益动荡,空怀经世除弊之策,惋惜自己不能投笔从戎。词《金缕曲·题万大令廉山请缨图》云:“只我感恩思效死,便归耕、尚枕投荒戟。随尔去,杀残贼”,可见词人不甘寂寞,一心想报效朝廷的愿望。在《满江红·谭子受英雄儿女图》中,他称颂手拿倚天长剑的英雄少年,高呼“儿女情怀何者是,丈夫志业谁能料”,殷切地期盼“定天山,红旗报”,希望国泰民安,早日平定边疆动荡。词中饱含了其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读书三十年,中岁始第一。需次又十载,临老方作吏。谓可营粘粥,兼为买山计。百亩十具年,此亦非妄觊。岂期落冲要,未尝一脔味,应付纷舟车,供张到俞厕。俸钱支已空,衙斋啖粗备。死尚逋累累,眷属羁彼地。伤哉书生命,黔娄亦何异。贫不离一生,累更延后嗣。我亦一腐儒,因君益自悸。”[9]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士人入官反致贫的现象。据《清朝通典》记载,一品官与九品官的收入有六倍之差。洪亮吉作为七品的小文官,维持在京城的生活非常困难,终年欠债,为躲债到年三十傍晚才敢回家。乾隆年老,和珅当政,吏治腐败,秦陇蜀地因白莲教起义冰火不歇,他经常与法试善等友人往来“纵谈实事,喜罢或鸣噎”,感慨“我官非谏诤,诈敢肆笔舌”[8]45。洪亮吉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格调高昂,气势豪迈。

洪亮吉在贵州作学政期满三年回京,年五十一岁,在官场五、六载步入晚年后,正直刚毅的个性却没有被消磨。“君(洪亮吉)长身火色,性超迈,歌呼饮酒,怡怡然。论当时事,则目直视,颈皆发赤,以气加人,人不能堪。”[7]2372和珅当权时期,往往拉拢一些有才华的士大夫,形成政治团体,博取声名。“和珅继之,政府之事益坏,皆由公一作俑,识者讥之。”[11]清刘禺生的《和珅当国之憨翰林》一文,特别提到洪亮吉拒绝与和珅交往一事。洪亮吉在上书房行走时,“和珅犹重稚存,求一见不得。……求成亲王交稚存,小字直书赐进士出身翰林院上书房行走等官衔洪亮吉。”[7]94洪稚存却以“奉命刻画,臣能为者此尔”拒绝,以志行气节为儒林引重。

嘉庆三年,朝廷大考翰林,出题为《征邪教疏》,洪亮吉借此机会,“于疏内力成内外弊政,呈数千言,情词恳切,阅卷者皆动色。”[2]11309他在疏文中指出,白莲教起义能够经久不衰,与官吏长期压榨百姓有关,欲平民变,必先肃吏治,并指出了州县吏治的三大锢弊:上恩不下达,中饱有私;下情不上达,横霸一方;邀功避责,报喜不报忧。然而嘉庆皇帝出此题目并非要真正广开言路,洪亮吉措辞激烈,提法尖锐,使当朝尴尬。因此他的疏“初拟二等前列,旋置三等二名”,即是当权者对他的一次警告,许多官员也怕出事受牵连而疏远他。他也很快明白这点,“中岁入官,而心性迂拙,言语憨直,又加以不识趋避,动乖事机,思之慨然,时有退志。”[7]1073在词中表达了他不得不选择辞官归乡的无奈苦涩心情,如《蝶恋花》时欲乞假南归,书示子弟:

十二阑干红半曲。桃杏将开,一雨先舒萼。多分散人真有福。半春好梦无重复。卅里迢迢烟草绿。欲望江南,远树偏遮目。好山好水生计足。汝曹莫恨归期促。[5]6301

作者表面上夸赞桃红柳绿、好山好水的渔米之乡,羡慕那些不为世用的“散人”。然而当他真正踏上回乡的路途,“欲望江南,远树偏遮目”,对未来的生活又产生了迷茫恐惧之情。同年,他又得到仲弟去世的消息,获准回乡,在登车离开京师途中一口气写下《江南好》组词十首,归乡似箭,如同久在樊笼中的倦鸟,终于返回到自然,欣喜若狂。这组词词风清新,语言流畅,节奏轻快。谢章铤称:“稚存风骨峭厉,而词独清隽。”[3]956

次年春,乾隆去世,洪亮吉奔赴京师,随班哭丧,之后被派充实录馆纂修官,承纂乾隆实录第一分册。在滞留京师的半年时间里,动荡的时局、各种军事消息,再次激发洪亮吉的政治责任心。每闻陕川军吏谈起军营中种种腐败情况,感叹焦急,或至中宵不寐。他又深知自己作为翰林词臣,并无言事弹劾之责。但正如他在《自励》诗中写道的那样:“宁作不才木,不愿为枯槁。宁作无知禽,不愿为反舌。”[7]2307经过短时间的痛苦犹豫,他很快写出了千言《极言时政启》,手抄三份转达嘉庆帝,并把原稿交长孙,自己作好弃官待罪的准备。《极言时政启》中,他痛陈时局危机,朝政弊端,不法官吏劣行,揭露问题尖锐,触及人事具体,还把批评矛头直指当朝天子。很快嘉庆怒其违例直言、出语尖锐,把他打入监狱,险受死刑,最后被发配伊犁。这次直言进谏是洪亮吉政治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不久,嘉庆为事实所迫,为洪亮吉平反,并称把其上书“铭诸左右,时常浏览”[2]11309。嘉庆五年,洪亮吉从伊犁遇赦东还。他在伊犁写下表现祖国北疆风貌的奇特诗篇,慷慨激昂,取名《天山客话》,并把从伊犁回来所作的词收入《冰天雪窖词》中。与诗相比,词中抒发了被贬的怨愤不平:“犹忆绝塞归来,君家疑奴,憔悴何能死,妻孥雨泣,昨夜投必豺狼”(《壶中天》);“我醉还歌,歌仍引满,说尽边亭苦”(《念奴娇》);“葱岭烟云,祁连冰雪,梦里都怜彻骨凉”(《沁园春》),词风显得沉郁苍凉。放还后,他自号更生居士,意喻死里逃生。此后九年间,其致力主讲书院,研究经史,修纂方志,潜心于学术文化研究,“尝引《荀子》言,为人戒有暇日。经史丹黄,手不停批,凡注释经史小学诗文杂着之类二百六十余卷”[7]2351,决心远离充满虚伪丑恶、扼杀人性的封建官场。其晚年虽决心远离政治,但常州遭遇大旱时,他“总理局势,自捐三百金为倡”,“每日刻印入局,漏下一二十刻始返,风雨无间”[7]2351,显现出无私无畏的精神。

晚年的洪亮吉失去了政治上的热情,现实生活逼迫他把满腔政治热情转化为游山玩水的豪情奇趣。“一个人所写的东西的伟大依赖于他所写的其他东西和他所做的其他事情”[11],嘉庆十四年,洪亮吉去世,为世人留下了难以用金钱估量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清史稿》为洪亮吉作传,全文抄录了其上书的内容。其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和大胆尖锐的直言进谏行为,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激荡人心的一页。

[1]袁行云.清人诗集序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231.

[2]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孙克强.清人词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4]陈金陵.洪亮吉评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5]张宏生.全清词·雍乾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黄景仁.黄景仁诗词选[M].胡忆肖,注.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8:24.

[7]洪亮吉.洪亮吉全集[M].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

[8]严明.洪亮吉评传[M].台湾:文津出版社,1933.

[9]赵翼.瓯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11.

[10]昭槤.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207.

[11]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134.

猜你喜欢

洪亮
清朝乾嘉时期名人洪亮吉
Improving the surface flashover performance of epoxy resin by plasma treatment: a comparison of fluorination and silicon deposition under different modes
Improving the surface insulation of epoxy resin by plasma etching
Effect of plasma step gradient modification on surfac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epoxy resin
李洪亮作品
侨胞任洪亮率团斩获全球医学工程创新大赛金奖等
表内除法的巧算
柔笔飞扬书心志——书法家李洪亮侧记
CAN 总线压裂车控制系统研制与应用
关于双重有效应力——回应洪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