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道家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013-08-15许抗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圣人道家老子

许抗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人们通常有这样一种说法:儒家思想是治国的,道家(包括道教)是治生的(即养生的),佛家是治心的。一般说来,这样的提法也并没有什么错,但决不能把它绝对化。尤其是对道家(包括道教)而言,决不能作片面的理解。道家学派本身也十分复杂,有老子学派、黄老学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等等。其思想各有所侧重,如老子学派重在治国,亦讲治生,认为治国与治生的道理是一样的(“治人事天,莫如啬”)。从现在的黄老学派史料来看,黄老之学主要讲的帝王统治术,是讲治国道理的,并且认为治国与治生(治生,尤重在治心)即君道与心道是一致的。所以,稷下黄老之学有《心术》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也说明道家是总结了历史上的成败、存亡、祸福、古今变化的道理,然后才能抓住治国的根本,即君主只需清虚、卑弱以自守,这的确是一种“君人南面之术”,即帝王统治术。这一思想显然指的是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和黄老学派的思想。《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能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这里讲的道家既不是庄子的道家,也不是杨朱派的道家,而是黄老之学的君主治国之术,所以“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1]自序,是把阴阳变化的思想、儒墨崇尚仁义的思想、名家法家的形名法治思想,皆吸取过来,集于一身,以便治理好社会和国家。所以它不同于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庄子学派,也不同于主张全生葆真的杨朱思想。至于后来发展起来的道教,亦继承了黄老学派的传统思想,既讲养生,又讲治国。例如,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就是一部既讲养生术又讲治国安天下致太平的著作,故称《太平经》。又如道教著名学者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其内篇论“神仙方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邪却祸之事”,属道家长生神仙之学,而其外篇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治国安邦之学。由此可见,仅仅只是把道家(包括道教)看做是治生养生的思想,显然是不符合道家的思想实际的。

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讲的是君主治国的道理,以往我们都把它当做道家的政治思想来加以研究。如果我们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话,治理国家就是管理好国家,从这一意义上讲,“君人南面之术”讲的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如何管理好国家的道理。所以,我们说道家也有管理学的思想。当然,国家管理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企业管理并不是一回事,但既然都是管理,不论国家管理还是现代的企业管理,归根到底都是对人的管理,所以它们之间必然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古代道家的管理思想,抛弃其过时了的内容,挖掘其合理的成分为我们当代所用,对于完善当代的管理学,指导当代的管理工作,会有所启迪,有所帮助。

一、老子道家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老子道家的管理思想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它是从老子道家的哲学宇宙观推演而来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家的思维方式——“由天道而推人事”,即国家的管理、人事的管理原则,是从宇宙的法则推演而出,人道是由效法天道而来。为此,我们要研究清楚老子道家的哲学宇宙论思想。老子道家认为,人是宇宙自然演化中的产物,而整个宇宙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皆是由宇宙的本原“道”产生的。“道”是老子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既然道产生了天地万物(“道生天地”),天地万物产生之后亦不能离开道(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人是天地万物中一个重要成员,所谓“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之一,因此人(指圣人,国家最高的领导者、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就不能违背“道”的法则而应法“道”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由此可见,老子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其实就是效法“道”的法则而建立起来的领导术(或称领导艺术)或管理术(管理艺术)而已。

那么老子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究竟包涵有哪些思想内容呢?老子的“道”哲学思想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1)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天地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40章)这是说,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皆是由道而生,道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由于道不同于形形色色的具体规定性的物,是一种无形无象无具体规定性的存在,所以道亦称之为“无”。(2)道性自然,道是无名(“道常无名”)、无欲(“道常无欲”)、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存在物,“自然者,无为也”。道的根本性质就是自然无为,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既认为道是一种无意志的自然存在物,它产生万物是自然而然的无有目的的,正由于它是自然无为的,所以它才能产生万物(“无不为”)。(3)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弱者道之用”。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的作用是最柔弱的,但它却能战胜天下最坚强的东西,犹如柔弱的水一样,一旦洪水泛滥却势不可挡。(4)“反者道之动”,向相反方面的转化是道的运动的表现。由无转化成有,由柔转化成刚(柔弱胜刚强)等等,皆是“道”运动的结果。

总的来说,老子道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是无欲无名无意志的自然存在物。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它的自然无为性。老子道家就是在“道法自然”这一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而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的。

二、老子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自然无为是宇宙本原“道”的根本法则,国家最高的管理者(领导人)应该法道而行,实行“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那么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呢?“无为”是否就是什么都不做呢?当然不能作这样简单的理解。老子的所谓“无为”,是指不加主观意志的干扰而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本来的面目、本有的性质和法则去做,而不用主观妄为。所以,老子说:“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是说,要能辅助万物自然地成长而不去妄为。老子描绘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57章)只要统治者不贪得无厌,不追求过多的欲望,老百姓就能敦厚朴实。那么为什么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就能达到天下安宁、人民富足呢?在此,老子是作了一番研究考察的。他认为老百姓所以贫穷,人民之所以难治,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违背了“无为而治”,不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强作“智巧”而治(即“有为”而治)的结果。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在上的食税太多,剥削太甚,所以老百姓挨饿贫困。老百姓之难管理,在于“其上”的好“有为”,违背了顺应自然实行无为的原则,所以老百姓难以管理。老百姓所以轻死,在于“其上”的奉养太奢侈,搜刮民财太多,致使民不聊生。可见,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皆在于在上的实行“有为”的结果,所以只有实行“无为”而治才能把人民治理好。老子又进一步分析说:“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老子》第57章)这是说,天下颁布的禁令戒条越多,弄得老百姓束手无策,只能越来越贫穷;统治者手中多“利器”和“伎巧”,社会上邪恶的事情就越多,国家就会昏乱;颁布的法令越多,反而盗贼越多。所以圣人反对这些“有为”、“智巧”的管理,实行无为而治,“以无事而取天下”。为此,老子说:“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第65章)反对“有为”的主观妄为,而主张实行无为的管理法。老子用一个形象生动的譬喻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60章)小鲜即小鱼。管理大国犹如烹煎小鱼一样。烹煎小鱼“不可扰,扰之则鱼烂。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2]。治大国不可多扰民,就如烹小鱼不可多扰一样,只能实行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治。为此,老子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啬”的原则。“啬”有收藏的意思。《韩非子·解老》:“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知识也。”爱惜其精力,收起你主观妄作的巧智,即是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治,这是最省精力的事。老子还提出了圣人无心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第49章)也就是说,圣人治国只是顺应民心之自然而已。当然圣人无为,圣人无心,绝不是圣人任何事都不做,任何思想也没有。老子讲的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助万物自然成长,不要妄为,而能达至“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可见老子只是想以无为顺自然。老子也提倡“为”,这个“为”不违背自然,并且提倡要少花力气就能办成大事的。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63章)解决难事,要先从容易的事上做起,要办大事必先从小事情上做起。因此管理社会国家,不能等到问题大了难了时才去解决,而必须解决于动乱未发之时。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这样做就能少花力气办成大事,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才能真正达到社会国家安定太平的目的。所以老子并不一概反对“为”,而是主张通过少为、小为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老子的这一“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之后为黄老之学所发展,提出了“君无为,臣有为”的国家管理学说。黄老学派就是借托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名义来发挥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黄帝书,如《黄帝君臣》、《黄帝四经》、《黄帝铭》等,大概就属于这一类的著作。但这些著作现今皆已佚失。可贵的是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四篇著作,其中一篇命名为《十大经》(或称《十六经》)的,讲了黄帝与大臣力牧的言行,应属黄帝书,其四篇思想基本一致,故有人认为此即是原有的《黄帝四经》,应该就是黄老学的著作。在先秦典籍中与这四篇思想相近的有现存《管子》中的《白心》、《内业》、《心术》上、下等篇,可见这些篇也是黄老学的著作。黄老学已不同于原有的老子思想,它广泛地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思想,而不再反儒反法。如新出土的《黄帝四经》提出了“道生法”和形名法治的思想。《管子》中的黄老之作,是既讲礼义,又讲法治的。这是黄老思想与老庄思想不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十大经》中还明确提出了“大争”的思想,说:“今天下大争时至矣,后能慎不争乎?”这就与老子宣扬的“不争”思想有了较大的差别。黄老学最主要的思想,仍然是发挥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学说,阐述了“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无为思想,在《管子·心术》中讲得尤为明显,它用生动形象的心与五官九窍的关系说明君臣之间的关系。文中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无代马走,无代鸟起,此言不夺能,不与下试也……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这就是讲的君主不代臣劳的君主无为、大臣有为的道理。君主的职责在于设官分职,具体的事务皆应由百官分担,君主不应代劳。这也就是“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的君逸臣劳的君主无为而治的管理术。这显然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发挥。战国时期产生的黄老道家,到了西汉初期,人们刚脱离长年战乱之苦,生产需要恢复,人民需要休养生息,提倡不扰民的清静无为而治的黄老学正适应当时时代的要求,因此西汉初期黄老学得到了官方的支持,文帝、景帝、窦太后皆以黄老无为治天下,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社会得到了安宁,生产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当时有一部主要讲黄老学的著作叫《淮南子》,它进一步发展了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对“无为”、“有为”两个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何谓“无为”呢?书中认为,无为绝不是什么事都不做的那种消极的无为,而是指“循理而举事”,即遵循自然之理来办理事情。具体地说,即是“私意不得入公道”,“嗜欲不能狂其术”,“偃其智巧(小聪明)”,“循理而举事”,“事成而不骄”,做到了这些就是实行了“无为而治”。什么是“有为”呢?“有为”是指主观妄为,用己而背自然,谓之“有为”。“有为”就是违背了自然之理。所以无为与有为的差别关键在于一个是“循理”,一个是“违理”而已。这就把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讲得最透彻不过了。这应是《淮南子》在道家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

三、老子道家管理学说中的谋略思想

老子的谋略思想应是他的“无为而治”管理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把它突出出来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来加以讨论。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要用少为甚至不为(“不战而善胜”)就能达到办成大事的目的。这就必须要用智慧、用智谋才能办成。同时,老子反对与自己对立的一方作硬碰硬的斗争,而提倡法道之无为、无争和法道之柔弱的德性,主张用“柔”的一手以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为此,老子在治国之术中尤重对谋略、策略思想的研究,老子总的策略思想是:以少胜多,以柔克刚。为了达到此目的,老子较深入地研究了自己的策略思想和原则。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先”

这是一种“后发制人”的策略原则。老子认为,只有“不敢为天下先”,才能“成其先”。这就是所谓“以守为攻”的策略,或可称之为积极防御的策略思想。《庄子·天下》说老子是“人皆取先,己独取后”。确实老子主张“后”而不主张“先”。他反对先发制人,反对主动出击的方针。他引用古代兵家之言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老子》第69章)这是说,用兵打仗我不敢主动进攻而可采取防守;不敢先前进一寸而可后退一尺。老子极力主张在战争中要谨慎小心,切不可轻敌冒进。他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应采取后发制人,反对盲动出击。老子提出“哀兵必胜”的思想,即受欺侮挨打的一方能激发士气,得到同情,最后赢得胜利的思想,也是有合理的内容的。但也不能一概地不加分析地采取后发制人的做法,在一定条件下,弱者也可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不然,就会使自己失去有利的机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老子认为要做到“柔弱胜刚强”,切忌与强大的敌人硬拼,而应采取迂回曲折的斗争策略以迷惑敌人,最后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老子》第36章)收敛、张开、强弱、废兴、取与,这些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想收敛它,就要先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必须先强大它;要想废掉它,必先兴盛它;要想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些都是促使其向对立面转化的做法。这里充满着相反相成的辩证法原理。老子把这些策略思想叫做“微明”(微妙的智慧),通过这些“微明”的智慧就可以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老子认为,这些“微明”的思想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所以后来有人把老子称作“阴谋家”,其实老子是一位伟大的谋略家,是一位懂得辩证法的大师。

3.“曲则全”

老子认为弱者要战胜强敌,还应采取以曲求全,以屈求伸的策略。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第22章)这是说,曲、枉(屈)、洼、敞、少才能成全、直、盈、新、得,相反而相成,这就是“曲能成全”的思想。反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止也);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因此老子提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第9章)在这里老子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为了防止向坏的方面转化,老子极力反对走极端,反对任何过分的行为,主张处于谦下虚曲之处。所以老子总是告诫国家管理领袖人物要守曲处垢,以贱为本,以下为基,只有这样才能曲则全,成就其大业。当然“曲则全”是要有条件的,曲向全的转化关键在于正确的斗争策略和曲者敢于夺取胜利的决心,没有这些条件曲就不能向全转化。

四、老子道家论管理者的素质与品德

管理者的素质与品德在管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说到底皆是对人的管理,因此作为管理者(领导者)首先应当管理好自己,自己应在管理中做到以身作则,起到示范表率的作用。所以老子十分重视对管理者的素质和品德的培养。老子认为,国家最高管理者(领袖人物)的素质和品德,应当体现宇宙的最高本质“道”的德性。老子特别强调作为圣王应该具有“道”的敦厚朴实、谦虚、处下、宽容等品行。具体地说,作为圣王应当具有下列一些德性:

1.敦厚朴实,反对浮华轻薄

敦厚朴实是老子提倡的一个重要的做人道德原则。老子道家抨击当时流行的虚假浮华的礼义说教,反对玩弄欺人的小聪明。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第38章)老子认为,轻薄浮华的礼义和无根据的臆测(巧伪)是“世乱的祸首”、“愚蠢的开端”,是一些要不得的东西,只有朴实无华,“见素抱朴”才是应有的美德。为此,老子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辩如讷”、“大巧如拙”等反对浮华、讲究朴实的思想。

2.谦虚处下,反对骄傲自大

老子极力提倡圣王应当有“谦虚”的美德,如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24章)反之,则“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22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老子》第72章)。老子告诫最高的国家管理者(圣王)要有自知之明,决不能自以为是,骄傲自大。老子又说:“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贱之为本与?非与?”(《老子》第39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称。”(《老子》42章)最高的国家领导者也是离不开贱与下的老百姓的,来不得骄傲自大,脱离人民。圣王只有谦虚处下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而成就其大业。所以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也,必以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指重负),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老子》第66章)可见,最高的国家管理者(圣王)与老百姓(民)的关系,就像江海与百谷一样,只有谦虚处下,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老百姓才能归往于他。

3.少私寡欲,反对自私多欲

这是老子提出的又一个做人的根本原则。老子认为,人们的私心多了,欲望多了,社会就会产生纷争,只有少私乃至无私,寡欲乃至无欲,才能使社会安宁。所以老子大力提倡少私无私,反对多私多欲。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46章)因此,老子提倡“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在这里老子还讲了私与无私的辩证转化关系。老子说:“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老子》第81章)又说:“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老子》第7章)最高的国家管理者正由于他无私而为人,最后也才能成全他自己。为此,老子提倡圣人应该“与善仁”,乐与为人,“善利万物而不争”,与人讲慈爱,而对自己则要求“知足”,做到“节俭”。

五、老子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当代管理的启示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是古代道家的治理国家的学说,并不是现代的企业管理学,但老子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下的现代管理学,似乎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相似或相近的地方的。欧洲有一位哲学家曾经认为,西方的自由市场理论,即主张政府不应干涉经济自然法则运行的这一思想的来源,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历史的实际,我没有研究。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对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现代管理确实有一些启迪。

1.“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启示

在这方面至少有以下三点思想内容能给我们以启发:(1)老子讲无为顺应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黄老学则明确讲“循理而举事”不违背自然的法则。这是无为而治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我们现代的管理者也应首先懂得这一道理,按照经济自然发展的规律办事,而决不能主观妄为。尤其是政府不应过多过死地管制经济,束缚住企业的经济发展,要敢于放开手脚,让经济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然地发展,不能违背经济发展的法则。(2)老子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思想,这也可启示我们现代经济管理者要以人为本,以广大消费者为出发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顺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而不能脱离广大消费者去从事企业的活动。(3)黄老道家讲“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君逸臣劳”、“君治其要,臣行其详”的思想,这其实是一种领导艺术。我们现代的高级管理者,领导者(总裁、总理等)应当学一学这一无为而治的领导术:设官分职;放手让下属去干,而不是事事处处,大事小事都自己一个人做,应当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带有根本性的决策方针和选拔主要干部等除领导人亲自抓外,而各部门具体工作,具体任务,就应大胆地信任下属,让他们去做。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工作才能做好。

2.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先”的后发制人战略防御思想的启示

在当代经济竞争中,在所谓的“商战”中,也应有两种战略思想:一为进攻战略,一为防御战略。这两种战略在我国古代兵书中皆有阐述:主张进攻战略的代表作是《孙子兵法》,其书有《军争》、《谋攻》诸篇,主张积极主动进攻的思想。而讲防御战略的代表作则是《老子》(古代也有人把《老子》看做兵书的),主张只有“不敢为天下先”才能“成其先”的后发制人的防御战略思想。应当说,在一定条件下,为了巩固自己的阵地,为了调整自己内部的力量,或者自己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往往适合采取防御的战略。就是在当代的“商战”中亦不例外。如不能与强大的竞争对手硬拼,不作盲目冒进,不轻视敌人,而是采取先退一步,用迂回曲折的手段,或“以委曲求全”,或以“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舍小利引诱对方,最后获得大利,达到战胜他人的目的等。这也就是“商战”中的积极防御的战略。可见,老子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在现代“商战”中亦有借鉴的作用。当然防御还是进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当时的条件而定,一味地防御也可能会失去时机,所以一定要按照具体的情况而定。

最后,作为一个现代管理者,自身素质品德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老子提出的谦虚、处下、朴实、仁慈、节俭、信用等,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都是十分需要的。这些品德本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美德,我们是应当大力加以继承和发扬的。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宋)范应元.老子注[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圣人道家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官场圣人范仲淹
漫画道家思想
官场圣人范仲淹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智者老子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