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议

2013-08-15石芳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智能手机交流

石芳娟

(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近些年,智能手机发展迅猛,功能不断强化。在与传统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中,以手机阅读、手机影视、手机上网、手机微博、手机银行、手机游戏等全新的媒体形式吸引着大众,并已逐步确立其独立地位。根据IDC发布的《中国手机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2年第三季度)》,截至2012年底,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为13亿,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3.8亿,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超过5亿[1]。目前,大学生中智能手机的拥有量也越来越高,智能手机日益强大的功能使其成为一台小型的PC机,成为互联网的无线延伸,其便携性使许多学生几乎“机不离身”,这既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挑战也提供了机遇。高校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要准确把握智能手机新媒体的特性,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方法。

一、智能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特点

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智能手机几乎能实现互联网的所有应用,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如能正确使用,将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可能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全面了解并掌握智能手机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一)智能手机新媒体变革了信息获取方式

网络搜索的发展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改变了获取方式,智能手机新媒体的兴起则彻底打破了信息获取的时间与空间限制,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即查即得。而且智能手机新媒体不囿于获取静态信息,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更受学生青睐。例如目前许多视频网站都开设了“网络公开课”的板块,利用智能手机,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国内外许多著名高校老师及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授课视频,在线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非常直观与便利,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自学途径,培养了自学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不可控性也通过智能手机终端进一步放大,这些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资源中有许多垃圾信息或不健康信息,这些负面信息又往往披着华丽的外衣,大学生好奇心重,甄别能力不强,很容易被其诱惑,轻信一些负面信息并肆意散播,造成羊群效应,带来不良影响。同时,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在东西方文化差异、各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碰撞中受到极大的冲击而陷入迷惘。此时,如果引导不力,学生极易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道德认知模糊、责任意识淡薄,甚至出现道德失范等行为。

(二)智能手机新媒体进一步转变了交流方式

高校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方式早就打破了时空局限,电邮、短信、MSN、QQ已作为常规沟通工具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智能手机的普及加速了交流方式的转变,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目前已渐成潮流,成为“90后”大学生的时尚交流方式。截止2012年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2],每天在手机上“织围脖”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微信是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以及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位置的服务)的手机新型通信软件,自2011年初推出后迅速吸引了青年人的眼球,开启了后微博时代,截至2013年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3亿。与传统的沟通方式相比,微信具有零资费(仅需支付少量后台流量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3],更灵活、更多样、更私密、更智能、更省钱,特别是微信语音对讲的全新沟通方式在大学生中备受追捧。智能手机为受众提供了即时拍照、录音、甚至摄像的便利性,学生可以及时捕捉生活中各种有趣和有意义的瞬间,如一个突发奇想或彼时的心情对着手机说出来,即刻就可传达至倾诉对象。即时性、趣味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增进了彼此交流,丰富了校园生活。

(三)智能手机新媒体加剧了交际障碍和人的异化

智能手机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简化了交流方式,使得信息唾手可得、交流随心所欲。长期徜徉在虚拟网络中,交往的时空局限被打破,素昧平生的人也可能发展出虚拟的友情、爱情。“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普遍较有个性,崇尚自由,追求独立,许多学生可能更容易从虚拟世界中获取归属感或自我认同,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忽略了现实沟通。如果在熄灯后走访学生宿舍,很可能发现这样一幅场景:一间宿舍里静悄悄的,但在黑暗中能看到几个醒目的光点,细查会发现学生各拿一个智能手机,上网看网页、看视频、聊天、玩游戏,互不干扰,自得其乐。但学生之间近在咫尺,却没有任何交流和互动。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现实交际障碍,在网上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到了现实中却张口结舌、少言寡语,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同时,人的异化随着智能手机新媒体的发展也呈加剧的趋势。人的主体性不断弱化和工具化,人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不再关心真情实感和人性的纯真,漠视道德规范甚至法规法纪。实践证明,社会和心理经验越缺乏的人,其分辨虚拟和真实的能力越差,也就越容易产生异化。因而,大学生更易受到智能手机新媒体的负面影响,更易同质化、迷失自我,这都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采取有效手段予以正确引导。

二、新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对策略

(一)更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应该视智能手机新媒体为洪水猛兽,一味限制学生使用,而应该及时掌握智能手机新媒体的最新应用工具,了解学生目前的流行,为我所用,尽量能贴近学生,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正面引导,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同时要积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晰各级管理权责,紧密衔接,以保证日常管理的顺利运行和突发事件的快速有效应对。高校还应构建适用于智能手机新媒体发展的多层管理机制,加强监控力度,掌握主动权和关键时刻的话语权。

一方面高校要建立覆盖全校的信息采集网,充分发挥辅导员等一线学生管理者和学生干部的作用,迅速了解校内各种事件的详细信息,在第一时间掌握事件的真实情况,避免一味屏蔽;要坚持原则,把握力度,控制好舆论导向,充分掌握舆情,防止有害信息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高校应继续加强管理投入,不断充实智能手机新媒体管理队伍。充足的硬件投入是开展管理的基础,学校要继续购置和更新必要的设备和器材,从硬件上充实校园新媒体力量;高素质的专业管理队伍是开展智能手机新媒体管理的保障,学校要选拔具有新媒体专业技术技能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充实到管理队伍中,平时可通过定期培训、校际交流和调研考察,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应战能力。此外,智能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间、院系间的交流频次越来越高,在促进信息畅通、交流学习的同时,也使管理同质化的程度日趋严重,丧失了个性特点。因而,如何既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又保证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就成为当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新议题。

(二)拓展工作渠道,实行个性管理

在智能手机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渠道。首先,应针对新媒体开设专门的BBS等学生思想交流园地和网络学生社区,并将现有的论坛开设手机版,便于手机登陆和参与。论坛不仅提供自由交流场所,还应定期就学生提出的普遍性问题作出专业解答。其次,应充分利用E-mail、QQ、MSN、飞信、博客等媒体工具,建立完善的网络群聚地,以群体交流和一对一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最新动态,加强日常管理。再次,应用好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深、做细、做活。例如,可以利用微信的语音对讲功能,将最新的讯息“说”给学生,将手机拍到的有用图片直接传给学生,使彼此的交流更立体、更生动、更快捷。最后,应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去中心化”的大环境中努力提高其筛选信息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完整、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掌握主动权,做媒介的主人,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传播工具。

在依托智能手机平台进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摒弃千人一面的管理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心学生实际需求。学生管理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了解到学生的即时状态和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90后”学生的飞信或QQ签名常常代表了其彼时的心情,辅导员应敏锐地发现其中某些危险信号,针对一些较严重的消极情绪及时给予劝解和疏导,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日常管理中,要松紧结合,既要有严格的制度,也要在合理的限制范围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制定个性化的管理策略。

(三)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最新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可利用智能手机新媒体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如视频班会、微信对讲班会,不拘泥于地点和形式,既省去了将学生召集在一起的不便,又弥补了面对面交流顾虑较多、无法畅所欲言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其中,更深刻地理解班会的本质内涵,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另外,会议记录也更完整和真实。许多班级日常事务,如奖学金、助学金等的评选、班委的选举等,也都可以借助智能手机平台完成,虽然没有进行当面选举,却可能因剔除一些干扰而达到更加公开透明的效果。同时,要重视“朋辈”教育的影响力,鼓励学生多与学业优秀或在创新、创业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或学长多交流,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单聊或群聊,优秀学生也可将自己的学习与工作的方法、窍门即时以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的方式与大家共享,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生动的榜样力量,提高主动性,积极向上。

此外,微信的LBS功能可帮助学生管理者快速、准确地了解到学生的日常行踪和习惯。如将场景设定为图书馆、运动场、报告厅等,在校园里转一圈,方圆千米之内的相关学生净收“机”底,很快就能知道学生中哪些喜欢泡图书馆、哪些喜欢体育运动、哪些喜欢听讲座,进而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习惯进行针对性教育和管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4]。

(四)开展移动学习,激发创新潜能

传统课堂学习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很难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随着终身学习理念得到广泛认可,非正式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调查表明,人的一生有80%以上的知识来自于非正式学习。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应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努力培养创新能力,而且许多隐性知识只能通过非正式学习来获得。而非正式学习一般都是利用课外的碎片化时间进行,移动学习是较为高效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智能手机新媒体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一方面积极宣传普及移动学习知识,使移动学习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努力搭建基于智能手机的校园移动学习平台,将专业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人文讲座、创新创业课程与信息等整理剪辑成适宜该平台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移动学习环境[5]。同时,高校要注意宏观上的时间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学生移动学习的效率,使移动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无限拓展。以便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激发其创新潜能。

[1]IDC: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趋势[EB/OL].http://www.esmchina.com/ART_8800123961_1300_2201_0_0_9470d700.HTM.

[2]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

[3]百度百科.微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4]常 明.高校班主任微信管理模式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28-229.

[5]陶 祎,张光泽,刘星星,等.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的现状研究——以武汉地区5所高校的调查为例[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9):42-45.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智能手机交流
智能手机是座矿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