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的逻辑理路*

2013-08-15熊韵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理论

熊韵波,齐 梅

(蚌埠医学院思政部,安徽 蚌埠 233030)

一、问题的缘起

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对体现着最高价值目标理想的一种信奉,或者说是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最高生活原则某种对象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着追求,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它既包括对理想目标必然实现的信心,又包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理想和信仰的有机统一。在我国当前的政治语境中,理想信念并不是一种泛指,而是特指我国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近些年来,在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人们受物质利益的驱动,精神追求逐渐淡化,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在生活中广泛盛行,一些人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政治信仰迷茫和理想信念模糊,逐渐淡漠或遗忘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淡化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动摇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江泽民同志曾说:“现在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产生了某种疑惑,对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最终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思想空虚,精神萎靡;有的人沉湎于花天酒地或到封建迷信活动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有的人在各种诱惑面前随波逐流,极少数党员、干部由于背离正确的理想信念堕落为腐败分子。”[1]89胡锦涛同志也指出:“有的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有的甚至存在‘信仰危机’。”[2]

这些问题的存在,虽有国内外各种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但更有理想信念培育本身的问题。当前,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围绕将其作为一种精神财富的引领作用而展开,只注重要“信”,没有解决“为什么要信”和“怎样去实现信”的问题。即使在“信”的教育过程中,相关的实践活动也过于抽象化和表面化,更多采用脱离实际的抽象论证和口头说教。整个理想信念建设突出强调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缺乏成熟的理论作支撑,以致理想信念建设出现教育形式多样而缺成熟理论根基的“头重脚轻”现象,也不能形成明晰的宏观系统、理论体系和实践参考机制,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实际上,理想信念培育应该是知、信、行的统一,只有解决人为什么需要理想信念和需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我们为什么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如何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才能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种下理想信念的种子,真正做到真懂、真信和真用。人的理想信念是人的本质和教育本质的追问;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理想信念,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党的崇高追求;只有不断推进体现时代要求的理想信念理论创新,并以此成熟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才能切实增强理想信念的教育效果和实现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目的。这条理想信念培育的逻辑理路,既符合理想信念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人的理想信念培育规律。厘清这条逻辑理路是搞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部分民众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等问题的关键,对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和丰富新形势下理想信念研究范式和教育形式具有重要意义,是当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的有效举措。

二、人的理想信念追求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它之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的理想信念追求就是人为什么要有理想信念和需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一)人的本质的追问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因此,人的存在和活动在现实性的社会关系中必然具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那么,在这种现实性的社会关系中,人的实践活动必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理想信念虽属于人的精神范畴,在现实性的社会关系中它必然会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带来一定影响,但它又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心灵世界的深层核心,它不仅区分着人与动物的差别,而且区分着高尚充实的人生与庸俗空虚的人生,因而理想信念之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人有没有理想信念和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直接决定了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意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既是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它在人的社会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胡锦涛说:“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4]

(二)教育本质的追问

人的理想信念追求不只在于理想信念之于人的价值和意义,还在于人怎样才做到有理想信念的行动,即实现着人之于理想信念教育本质的追问。因为人生来毕竟是未完成的、不完善的和可塑的,有着各自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虽然他们可以按照理想来进行自我塑造,但更需要通过社会和文化来加以塑造。只有借助现有社会机构及其规范所决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境况的空间来学习和行动,才能不断发展、提升和完善人格。理想信念的确立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下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产物,既是教育的结果,更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任务。教育对培育理想信念意义巨大,胡锦涛说:“拥有坚定理想信念是有为青年最可宝贵的品格。广大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终身奋斗。”[5]

(三)科学理想信念的追问

科学理想信念形成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存在于人内心深处,包含着由精神向行动转变的复合现象过程,并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科学理想信念之于人的成长表达着立足现实面对未来的一种殷切期望,并且成为促使人朝着这一目标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之于社会进步表达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之于人类幸福表达着人类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是建立在对历史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其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透过资本主义纷繁复杂的现象和矛盾,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并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成为20世纪影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实践,促进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也使自己真正具备彻底的革命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最终演化为群众性的伟大实践,经受住各种挫折和失败的考验。胡锦涛说:“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6]11只有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才能自觉和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三、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生成

如果说“人为什么需要理想信念和需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生成的基本前提;那么,“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我国是怎样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则是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生成的基本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理论基础就在于它的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办刊物、写文章和创建组织等形式,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它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初步发展,正是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并与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斗争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就有革命先驱李大钊针对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文章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他说:“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7]再如,在中国要不要走社会主义的论争中,马克思主义有力抨击了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和劳资调和的主张,指出其就是为了阻止变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而帮助资本主义,提出只有武力才能打破武力、只有革命才能达到社会主义等主张;在同无政府主义的论争中,指出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行动上是行不通的,他们的绝对自由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虽经历了与陈独秀右倾错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等各方面的斗争,遭遇了“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挫折,但更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工作重点进行了战略转移,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背景下它仍富有阐释和指导现实能力并彰显着实践发展主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邓小平同志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8]382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理论基础。

(二)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背景下,为挽救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不管是持续了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地主阶级发动的洋务运动、不管是资产阶级的戊戌改良变法还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有摆脱失败的最终结局。一部生动的近代中国历史再一次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农民战争或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更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带来了曙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顺应了历史发展要求。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具有革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的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一条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道路。邓小平说:“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8]62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如何建设一个崭新的国家又摆在人民面前。邓小平说:“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8]63改革开放以后,党领导人民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取得辉煌成就。历史和现实充分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三)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是党的崇高追求

毛泽东说:“我们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9]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深刻把握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规律,始终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当作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崇高追求。因为有了这种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既有中国工农红军历尽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又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既克服了“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左”倾错误,又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既抵御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的冲击,又旗帜鲜明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先进和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精神指导和行动指南,并用之鼓舞着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才取得一个接一个的伟大胜利。然而,我们的理想信念也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但它每一次经历曲折之后也必然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8]382-383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地在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坚持把理想信念贯彻落实到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实际行动中,始终没有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把它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

四、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诉求

能否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直接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那么,何以实现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6]11这表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源自其理论上的成熟,而体现时代特点变化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理论,是理想信念理论成熟的重要体现,以此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统一武装全党思想,可形成坚定而共同的理想信念。

(一)理论上的诉求: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

理想信念理论基础的科学性及被掌握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信仰者的坚定性和忠诚度,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有成熟的理论做支撑。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理想信念理论建设相对滞后,其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学习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10]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前,一些人因理论上的困惑而在思想上也起了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发生怀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信心,传统的理论已不能很好地澄清人们思想上的困惑而影响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因此,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成熟的理论做支撑,而理论成熟的关键在于坚持理论创新。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充分证明,什么时候有成熟理论的指导,什么时候就能排除和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成熟理论的指导,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失误,后来开始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创造,革命理论不断走向成熟,从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经验不足和理论的不成熟,也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理论也不断走向成熟,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只有坚持理论创新,并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理想信念动摇问题。既然传统的理论已难以澄清人们思想上对新问题、新现象的认识,那么就在社会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用之指导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合理性。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它是科学真理,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年代它也并没有过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对现时代的最好诠释。江泽民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1]13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只有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形势进行理论创新,探索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路径、理论内涵,才能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成熟的理论支撑。

(二)时代的诉求: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就是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创新要着眼于时代特点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研究和解决时代变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创新理论真正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主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发展和永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11]11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理论创新有着强烈的时代性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处不同时代和不同时期均有着不同的内涵、特点和要求,而人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又受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各种社会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创新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才能为坚定理想信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才能真正体现创新理论的成熟。胡锦涛指出:“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11]4坚持理想信念理论创新的与时俱进,不仅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还能使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成为锐意进取的前提。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尤其是60多年的执政经历充分证明:我们之所以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一大政治优势,也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实践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逐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只有真正实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才能成为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毛泽东说:“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2]

(三)理论武装的诉求: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

不管是理论上的成熟还是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其直接目的都是用来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全党只有思想统一,才能在行动上步调一致,也才能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思想上的统一,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胡锦涛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6]24思想上的统一是党90多年来思想理论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实践证明,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坚持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形成全党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13]实现全党思想上的统一,必须坚持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胡锦涛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6]12只有这样,全体党员和广大民众才能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特别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回答和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期实现全党思想统一提供了可靠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做到了思想统一,实现了步调一致,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提供了重要保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有思想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步调一致,并形成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成就。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1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5]胡锦涛.2008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8-06-15.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2.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3.

[10]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1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13]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理论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坚持理论创新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