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程中的北川旅游模式研究

2013-08-15鲁炜中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北川羌族民族

鲁炜中(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621010)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民族地区旅游,大多关注由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由此产生的经济问题。但由于民族旅游的发展往往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问题,因而民族旅游研究也同时受到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关注。在经历地震灾害后重新发展北川民族风情旅游,无论站在经济学还是人类学的角度,都值得深入探究。

一、北川羌族风情旅游的发展定位

“5·12”地震灾害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川考察时曾表示,北川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北川重建,旅游先行。2008年末,北川县就已提出保护文化、旅游兴县、崛起北川的发展战略,探索“北川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

根据《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北川旅游总体形象口号为:“新北川、新梦想、新飞翔——震动世界之地、震撼心灵之旅”,北川新城的国际旅游定位为“以禹羌文化和地震文化为核心特征的国际旅游城镇”。

规划还提出北川旅游发展的“三四五战略”体系,即经过三年恢复与转型期(2009年至2011年)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完成重建,旅游业全面开放,由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成功转型,旅游直接经济效益显著,产业先导效应显现;经过四年黄金发展期(2012至2015年)的高水平旅游开发,北川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间接经济效益凸显,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形成;经过五年成熟发展期(2016~2020年)的积累与改善,北川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遗址观光、禹羌文化与会议休闲度假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主导作用进一步深化,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合理产业结构。

二、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交叉与融合”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作为四川省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县,以及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审视“5·12”地震,北川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包括地文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六大类,每一大类都有典型的代表资源,且资源品位较高,不仅是北川民族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也为北川民族旅游恢复与重建增强了信心。虽然地震给北川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但也留下了灾难的象征和人类面对灾难书写的无惧无畏、众志成城的史实,众多遗迹、遗物和遗存,这些都构成了北川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重、特殊且重要的价值。

根据北川县地震灾后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北川旅游产业实施“一三四”旅游工程,即一个核心工程、三个旅游经济区、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一个核心工程,即以禹羌文化“爱心之城”为特色的北川新县城为核心的国际爱心工程。三个旅游经济区,即地震纪念地旅游区、羌文化旅游经济区、乡村和城镇休闲经济区;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即打造禹羌文化旅游走廊、中国北川地震纪念及感恩之旅精品旅游线、九寨沟北环线、北川禹迹精品旅游环线。

《北川羌族自治县地震灾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写课题组组长、上海市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大悟认为,北川旅游业将从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上升到先导产业,也将从一个国内区域性的旅游品牌跃升到具有国际垄断性的全球品牌。因此,北川旅游产品应该从分散独立经营上升到综合型、系统化的旅游产品经营。北川灾后旅游产品开发框架的核心内容是地震旅游产品。包括“5·12”地震遗址、爱心公园(博爱公园)、地震博物馆、全球灾后论坛、唐家山堰塞湖及其他延伸产品。两个主要产品为休闲度假产品和禹羌文化产品。

可见,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学界,都不单从经济学的范畴来统筹规划北川民族风情旅游的发展模式,而是兼从民族传承与发展、族群认同等角度,在经济学、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交叉与融合下,为北川设计了一条继承与发展并行的道路。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程中的北川旅游模式

民族风情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时尚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把生态环境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本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的一种旅游活动。由于文化所独有的性质及功能,在民族旅游资源中民族文化成为最能代表和反映该地民族本质特征的符号。因此,民族文化毋庸置疑是民族旅游的灵魂与核心。在对北川羌族旅游震后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中,要始终抓住羌族旅游的灵魂与核心。研究认为,北川民族风情旅游的发展,应当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内容。

(一)重拾与挖掘北川羌族历史文化资源

目前,要开展好北川的民族旅游,不仅要用科学化的民族旅游来指导羌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重要的是要拾起“重建北川羌族,弘扬羌族文化”的历史任务。

羌族文化是由羌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各种磨难后艰苦缔造出来的,在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过程中起到自觉自省意识,但在经济发展的巨大冲击下,这种自觉自省意识受到了一定威胁。作为现代羌族文化发展的引导者与监督者,政府有唤醒羌族人民传承、保护与重建羌族文化意识的重要职责,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监督这种文化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对于当代羌族人民来说,如何去重拾与挖掘民族的历史与记忆,重建羌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有自身的意识,还需要强大的动力,而经济资本的注入正可以提供这种强大的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羌族人民、政府和企业是北川羌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复兴的主体,都应该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在现实中,三者不仅有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同时也是相互制约的。大多数到当地投资的企业都是外来企业,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运作和肩负为羌族文化服务的能力,这需要政府和人民共同的监督,避免企业运转的目的只是包装文化与出售商品。三者之间良好的协作是羌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复兴的基础。

重建北川羌族文化必要的基础就是建立民族认同感。民族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检验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能力,它可能使传统的民族“认同感”受到削弱甚至完全丧失,也可能使民族“认同感"获得提升、得到加强。这要视其民族内部动力如何而定。也就是说如果民族内部动力强,其民族旅游发展会加强、提升民族“认同感”。经历过地震灾害的羌族人民,内其部动力毋容置疑。当下,需要做好的就是要有效调动和充分利用这种动力,使之为重拾与挖掘北川羌族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保障。

(二)以多元旅游带动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

绵阳地处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和三国蜀道文化国际旅游线的关键节点,是享誉世界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故乡,中华民族治水英雄大禹的诞生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多元旅游文化集中的地区。在绵阳所辖的各个县区中,均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因此,北川可充分利用以上资源,实现多元意义上的旅游。包括:

爱国游:在建成的抗震救灾纪念馆内以及爱心墙等建筑上,展示地震遗迹、遗物、遗存,展现抗震救灾感人场景与事迹,以及社会各方艰难而无畏的救援行动,寓教于游,使其成为张扬人类爱心、凝聚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遗迹游:地震形成的灾难性景观堰塞湖以及大量救援遗物和遗存,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通过参观这些遗迹,可以使广大游客了解灾难的深重和救援的艰辛。

追思游:“5.12”大地震造成数万同胞遇难,数十万官兵、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直接奔赴现场救援,更多的人间接为灾区奔忙,难以数计的人为灾区献出爱心,通过参观具有纪念意义的遗址,教导游人在铭记灾难的同时,学会感恩和珍惜。

科学游:作为地震灾害发生地,灾区许多地方具有开展科学游的价值,可以新建科技馆和利用现存遗址,进行地震知识普及和教育,利用生动丰富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研究。

体验游:利用保存下来的救援遗物和遗存(帐篷宾馆),游客可以体验地震灾害的残酷和人类精神的伟大。可以通过吃“救灾饭”、住“救灾篷”、走“救灾路”、听“救灾事”等形式,切身体验救灾的艰辛,领悟人生的意义。

四、结语

北川开展民族风情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取得经济、文化、生态的共同发展,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旅游活动对北川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与生态发展,另一方面以破坏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换来的短期经济繁荣。其影响力的大小体现在民族旅游活动中,则更加的明显。因此,要认识到民族风情旅游活动的特性,充分把握民族旅游资源的稀缺性,要始终以保护、复兴、弘扬羌族文化为目的,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打造羌族民族旅游品牌,不断推动民族旅游业前进,同时通过民族旅游业的科学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羌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1]上海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课题组. 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Z].2010.

[2]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 北川地震灾后旅游产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Z].2008.

[3]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26-28.

[4]陈然.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旅游恢复与重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北川羌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北川的味道(四题)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