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陵古建筑现状调查与研究★

2013-08-15李亚磊万鹏程

山西建筑 2013年4期
关键词:零陵文庙古民居

孙 明 李亚磊 万鹏程

(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与建设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00)

0 引言

零陵地处湖南省南部,其建城历史在湖南仅次于长沙。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县级泉陵侯国于此,辖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双牌县北、祁阳县、祁东县、东安县地。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将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城,即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内。此后直到1984年,零陵均郡(州府)县同城,城址始终没有迁移。漫长历史沉淀下的文化遗存,寄托在历经风雨却依旧屹立不倒的各式古建筑中,成为支撑零陵位列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重要基石。

1 零陵古建筑现状

1.1 建筑总体特征

早在新石器时代,零陵就已经存在人类活动的迹象。零陵区黄田铺镇内现存有一座由四块石灰岩岩石搭建的石棚,四壁及下部岩石基础均有人类雕琢磨研的加工痕迹,搭建时期为20000年前。在原始社会中,当人类逐渐从游猎转变为以农业、渔牧业为主要的聚居生产方式时,聚居在一起的居民的生存和日常生活与水产生了紧密联系。所以人们往往在靠近河流处聚集起来,形成居民点,再逐步发展,扩张成城市。零陵的乡村都是依山傍水星罗棋布分散在潇水各条支流上,而古城区就是依潇水而建,城区尽头即是潇水与湘江汇合之地。城区中现存古建筑均分布在潇水两岸。

湘南地区冬季湿冷、春季多雨,木材容易被虫蛀和腐烂;夏季炎热漫长,秋季晴朗干旱,木材容易干燥开裂。因此零陵古建筑在选材方面充分考虑了材料的适宜性,木材主要选用樟木、杉木和松木。樟木纤维紧密、不易崩裂,其中蕴含的樟脑油,能防虫蛀;杉木干形通直圆满,材质轻韧性好,易于加工,纹理美观,不易起拱变形,内部的杉脑抗蛀耐腐,成为建筑构架的首选材料;松木树干长直,质地柔韧,垂直抗压力较强,耐水但在干燥环境下易开裂,一般被用作屋顶构架中承放屋瓦的椽。砖墙以黏土烧制的青砖为主,基台柱础均采用本地盛产的青石。

1.2 城区古建筑特点

由于零陵地处湘南,位于中原南下广西必经之路,历史上屡遭战火侵袭,加之零陵老城区至今依旧是人口密集的生活区,因此城区中能保存至今的古建筑多为礼制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柳子庙、永州文庙。

柳子庙位于零陵区潇水河西岸柳子街,为纪念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而建。该庙始建于北宋仁宗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444年)迁至现址,先后于明正德八年,清嘉靖三十七年,清同治八年进行过大规模修缮。柳子庙到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新修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占地面积2 805 m2,其中建筑面积1 534 m2,分为三进三开,山门、戏台、前殿、正殿、后院位于同一中轴线上,依山而建,逐级升高。戏台和山门前后勾连而建,为重檐歇山顶八柱木结构。前殿与正殿为砖木结构,其中前殿结构是三柱五瓜木制排架,正殿为五柱七瓜木排架。

文庙又称孔庙、学宫,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永州文庙建于宋朝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初建于潇水河畔愚溪桥旁,后六次迁移重建,四易其地,最后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迁至现址。文庙在封建时代为零陵郡(州府)的最高学府,每年要在这里举行岁试和科试,文庙现存的建筑有大成殿和东西两庑,面积约700 m2。大成殿采用重檐歇山顶,屋顶则是黄色琉璃瓦。大成殿前檐下除了两根汉白玉柱和两根青石柱外,还有两根木柱上也雕刻着蟠龙、飞凤,属于全国罕见木雕杰作。文庙承重结构为六柱八瓜木制抬架结构,木架间以木横枋相连以加强结构刚度,四周以砖墙围护,悬山顶覆以小青瓦。

1.3 乡村古民居

由于零陵区处于湘南丘陵地带,又是潇湘交汇之地,周边村落都是依山伴水而建,古民居就散布在山水之间,其中最有典型性的是涧岩头村的周家大院古建筑群,以及金花村的蒋家大院。

周家大院古建筑群主要分为六个大院,历史最悠久的大院建于明代宗景泰年间,最后建成的院落完工于清朝末年。由于建造时间跨度比较大,因此周家大院建筑群落风格迥异。明朝修建的三座大院线条明快,没有过多的装饰,均为穿斗式梁架,盔顶为主,唯有曾在明朝天启年间担任户部尚书的周希圣所出资修盖的府邸正屋采用了重檐屋顶,由于明朝礼制严格,因此保存至今仍拥有重檐屋顶的明朝民居实属罕见。清朝修建的大院三座则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整个建筑群有正、横屋180多栋,房间1 300多间,游亭36座,回廊、巷道,大小天井136个,总建筑面积为4.5 万 m2。

蒋家大院位于距离零陵城区30 km的梳子铺乡金花村,建于明朝天启年间,总占地面积2 5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砖木结构。整个建筑由门前青石甬道、进门、雨亭、前堂、中堂、后堂及南北横屋组成,院中所存莲花石凳和莲花斗拱雕刻做工精细,线条简明流畅,体现了当时地方工匠的高超技艺。

2 零陵古建筑现存问题

2.1 环境问题

零陵天气复杂多变,暴雨、大风、雷击等强烈天气时有发生,古建筑在经历数百年使用后普遍存在木质结构老化、糟朽、劈裂引起的承载力降低,以及屋顶瓦件等松动出现的渗漏产生的椽子望板糟朽、木架歪闪、屋面变形等问题,而且木制材料耐火性差,因此古建筑抵抗外部影响的能力日益下降。如蒋家大院的后院部分就因雷击火灾而大部焚毁。

2.2 管理问题

由于地方经济不发达,政府对古建筑保护的资金投入无法满足需要,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少,难以对古建筑进行有效管理。永州文庙自2009年开始封闭维修,直到2012年12月还没有重新开放,维护修复工作没有实质进展。而且随着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古民居里的居民希望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居民往往只能拆掉古民居以腾出宅基地修建新房。周家大院的“尚书府”就只剩重檐屋顶的主屋和大门,两侧的厢房就已经被现代的新楼房取代。而被继续使用的古民居内电线密布,没有隐蔽保护措施,既破坏建筑完整性,也留下极大安全隐患。

3 保护措施探讨

3.1 技术措施

针对零陵古建筑大量使用木材的情况,使用现代技术对所有木结构都进行外观检测和取样检测,分析其破损和腐朽情况,利用本地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已经失去承载能力的构件进行同种更换。对于受腐蚀严重的木结构可以采用机械补强法或环氧树脂巩固法确保结构可以继续使用。

3.2 经济措施

通过民间筹资和政府补助结合的手段,将古建筑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一起。先集中力量对损毁较多的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护,落实人员和经费,挖掘其在历史、文化、艺术上的特色,然后再通过发展旅游业,将古建筑设为博物馆、民俗文化村等公共服务场所,以经济收益保证古建筑得到日常维护,促使相关人员能积极投入到古建筑保护的行列中。

3.3 管理措施

古建筑保护需要政府做主导,组织文物保护部门选择专业的技术单位共同制定古建筑保护修缮方案;扩宽资金来源,保证政府投入同时对民间投资给予支持,妥善处理好商业开发和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用闲置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与古民居居民进行产权置换,给居民修建新房让他们搬出古居,或者给予现金直接收购,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也能使古民居得到更好的保护。

4 结语

零陵古建筑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建筑学、美学、环境地理学、文化旅游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不但可以提高对地方建筑文化和技术的研究,也能对地方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 刘新德,伍国正.传统民居保护和研究的价值分析——以湘南永州地区传统民居为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116-118.

[2] 李广民.古建筑保护与维修[J].山西建筑,2012,38(5):12-13.

[3] 唐凤鸣.湘南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J].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94-96.

猜你喜欢

零陵文庙古民居
零陵的雪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湖南零陵潇水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以零陵庙会为例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文庙开笔大典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史论 Art History & Art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