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建设现存问题和规划建议

2013-08-15刘维彬张斯茗

山西建筑 2013年34期
关键词:器材设施居民

刘维彬 张斯茗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0 引言

随着城市住房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居民对自己居住区的环境、配套设施以及服务管理愈加重视,而“健康生活”的倡导使得现代人更加意识到健身活动对于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据统计,83%的居民更愿意在居住区内的户外健身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所以居住区户外健身场所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大量研究表明,在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社会,居住区户外健身活动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健身活动,不仅能减少快节奏所导致的亚健康现象,缓解紧张压力,对居民生活起到放松调节作用,还能改善人际交往,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不仅是满足居民功能需求的实用空间,而且是满足心理需求的心理空间。所以如何创造具有实用性,同时兼有亲和力、吸引力及感染力的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对于个人、居住区以至整个社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 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的含义及特性

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是指在城市居住区范围内,除去建筑物用地、道路用地、路旁绿化用地之外,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居住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居住区成员的体育健身活动和交往行为需求、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方便就近展开居民健身活动的休闲广场和公共健身场地。户外活动是居住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空间,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不仅是满足居民功能需求的实用空间,而且是满足心理需求的心理空间。所以根据居民需要,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应具有如下特性:1)服务性。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为居住区内的居民的健身活动和社会交往提供场所,所以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应该具有服务性。2)舒适性。健身活动是一种自发性的社会活动,而良好的舒适性可以增加自发性的活动的频率,所以舒适性是影响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的一个重要特性。3)安全性。安全性是积极空间产生的前提,所以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作为积极空间应该具有安全性的特性。4)社会性。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是以满足居住区成员的体育健身活动和交往行为需求、增进社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所以社会性是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的基本特性。

2 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现存问题及分析

1)进行规划设计前未做预先调查。主要表现为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与居民需求不符和场地规模与实际需要不成比例。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前应该对居住区不同年龄层人口比例和居住区人口总数量进行调查确定,以确定户外健身空间的场地规模和不同类型户外健身空间建设比例。

2)户外健身空间仅在居住区建设中起点缀作用。目前许多开发商为了追求更大的商业利益,往往刻意忽略户外健身空间的建设,只是附带性的开发剩余空间加以利用,不去考虑户外健身空间与整个居住区的整体性规划。使许多户外健身空间与整个居住区规模比例严重失调,往往成为配套设施和环境的局部点缀。

3)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布局不合理。一些居住区虽然建设了户外健身空间,但为了尽量少占用居住建筑用地,往往忽略服务半径将场地选在居住区边缘,由于选址不当,造成场地利用率低、器材闲置。

4)居住区户外空间使用功能单一。a.健身设施服务对象单一。目前居住区内的户外健身场地的健身设施大多数为中老年人设计使用,少数居住区设有5岁~12岁儿童运动健身设施,而大部分居住区缺少适合青年人运动的健身设施;b.场地使用功能设计单一。目前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主要以器材健身场地为主,但健身活动并非一定要通过器材进行,例如太极、广场舞等也是广受中老年人欢迎的户外健身活动,而适合此类活动的户外健身空间在目前居住区建设中相对缺少。

5)已建成较老的居住区缺少户外健身空间。许多已建成较老的居住区由于建成时间较长且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用地紧张等问题缺少与居住区人口相应的户外健身空间,对于这些较老的居住区设计人员应该发挥长处,巧用、多用、改造空间并结合原有居住区文化氛围,充分进行预先调查,建设适合原有居住区的户外健身空间。

3 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规划的具体建议

1)规划建设前进行预先调查。在进行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规划前,要细致认真的做好预先调查工作,确定居住区内的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年龄层次、居住状况等,并以此作为规划依据来确定场地规模、设置器材选择、空间组织规划,来满足住区内所有居民的健身需求。目前居住区内的户外健身场地的健身设施大多数为中老年人设计使用,少数居住区设有5岁~12岁儿童运动健身设施,而大部分居住区缺少适合青年人运动的健身设施。

2)注意整体性规划。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规划不能片面的只对健身空间进行处理,还应注意与城市整体环境和居住区文化相结合,体现整体性规划原则。同时目前许多开发商为了追求更大的商业利益,只是附带性的开发剩余空间加以利用,不去考虑户外健身空间与整个居住区的整体性规划是否合理,例如有些居住区由于未经整体性设计,场地选址不当造成利用率低,器材闲置,更有一些健身场地无人问津,久而久之成为居住区中的消极空间或改作他用。

3)充分考虑安全性。我们常常会看到车流密集的交通干道上,很少有人会停留,而车流较少或为步行的环境才会有人停留散步交谈,所以人不会在不安全的环境长时间停留。如果居住区内的居民因感到健身场地不安全而不到户外活动,那么这些场地因无人活动就会慢慢变为消极空间,所以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首先必须保证安全性,场地应与居住区内车行道路分开,同时场地的地面处理和器材选择也应充分考虑到安全性。

4)提升空间多样性。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的核心功能是满足居民多种多样的健身需求。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户外健身习惯、频率,尊重他们的使用意愿,同时考虑不同年龄层居民的健身需求,从而对户外健身空间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同时不要单纯的追求器材健身,目前大多居住区户外健身场地使用功能设计单一,户外健身空间主要以器材健身场地为主,但健身活动并非一定要通过器材进行。同样“少费多用”的设计手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巧妙的设计改造便能达到一个空间多用的效果,这也符合我国现今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5)体现公平实现居民共享。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服务的对象是居住区内的全体居民,所以在规划中不能单独只考虑某一类人群,应该综合考虑所有服务对象的健身需求,例如不同年龄层对健身空间的不同需求,同时也应在无障碍设计方面考虑周到。因为居住区健身空间服务的是全体居民,所以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半径,配套设施辐射等方面,不能只就近考虑周边居民方便,真正实现居民共享资源。

4 结语

居住区健身空间的建设在我国发展仅有十几年,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但随着《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定规定》出台以来,我国大部分居住区整体规划中都会安排户外健身空间,居住区户外健身空间不仅是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场所,还是促进居民交流、增进感情、放松娱乐的社会空间,因此如何规划建设出更方便、贴近居民生活高质量的户外健身空间就变得更加有意义。

[1]于英丽,郭春龙.提升唐山城市社区户外健身空间规划质量的建议[J].价值空间,2012(13):243-244.

[2]周雁红.社区室外体育休闲场所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

猜你喜欢

器材设施居民
民生设施非“摆设”
石器时代的居民
AV TOP 100!2020-2021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简评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最贵的器材多少钱 Damian Demolder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