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制对社区护理进修人员的培训效果分析

2013-08-15陈洪碧喻明成杨艳英刘丽华李桂蓉杨小林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14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护士

陈洪碧 喻明成 何 梅 陈 斌 马 瑛 杨艳英 刘丽华 李桂蓉 杨小林

社区护理服务的综合性和连续性对社区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我国的社区护理人员存在学历低、职称低和系统的护理知识不足等问题[1]。经过汶川大地震后,绵阳社区居民对生命质量、健康水平和医疗保健的期望值增高,对社区护理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护理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护理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我院作为绵阳市中央补助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基地,积极探索导师制在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中的效果方法,以适应社区护理服务快速增长的需求,对提高社区护士的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来我院进修6个月以上的社区护理人员32名。调查人员均为取得护士执业证的女性学员。正式编制护士25名,合同护士7名。平均年龄32岁。学历:本科1名,大专10名,中专21名。职称:护士13名,护师15名,主管护师4名。

1.2 方法

1.2.1 导师选聘 采用导师制对来院进修的32名社区护士进行临床带教与理论授课,参照绵阳市中心医院制定的《护士规范化培训班临床带教手册》、《护士规范化培训班学员培训手册》、《卫生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培训目标,灵活设置课程培训计划、考核要求,对社区护士进修前到医院的初期测评和进修后测评效果对比分析。导师资质要求以护理部聘任的护士规范化培训班导师,导师要求是临床专业责任组长,从事本专业临床带教工作10年以上,本科学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具有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护理骨干,经护理部下发聘书者,作为社区护士进修人员带教师资力量。

1.2.2 培训方法 (1)按照《绵阳市中央补助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基地培训要求,根据《卫生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内容,指定专业对口科室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根据学员自身社区服务需求,灵活设置,再由我院护理教研室根据学员自选进修专业,对口制定社区护理人员课程与培养目标、计划、考核、评判等,科室导师再根据培训大纲要求及培训手册针对进修人员个人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通用细则。如表1。(2)双向互补培训,增加实践灵活性。通过学员实践与导师反馈,在学员实际培训中探索双向互补培训优势,由导师负责学员培训形式,基于社区护理进修学员属于本地社区护理人员,回家较近或回单位较近,调查中学员离进修单位上班路程均小于3 km;15.60%希望采取全脱产培训模式,21.91%半脱产培训模式,62.50%学员采用3+1周培训模式即每月学员在进修医院学习3周+回社区实践1周循环模式,便于在社区实践中遇到问题随时解决。我院采取导师负责后,运行“3+1”周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上级医院与社区服务中心双向互补式培训,增加了社区护士在社区的进修实践性,目前得到各进修单位社区卫生中心主任对我院的培训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把进修的实质性内容每周带回社区传授与实践运用,起到了很好的双向互补实际应用效果。同时护理部还建立了导师与进修人员QQ群,上传分享理论资料和在线网络交流解答各类存在不懂的问题,得到了学员认可和推广,增加了学员在实践中的灵活性,转变了学员的学习理念。

表1 社区护理人员课程设置与专业对口一对一培养

1.2.3 效果评价 通过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后,由课题小组设计调查问卷对32名学员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进行调查与实践测评综合评价导师制的应用效果。测评内容包含调查对象基础信息、理论培训需求、护理基础操作技能培训、护患沟通能力等,并调查培训人员对导师制模式的认可度。共发放问卷32份,有效问卷32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将回收资料数据录入计算机Excel进行统计处理。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对导师制模式培训后较培训前的测评合格率比较 通过对32名培训学员培训前后问卷与实践测评,测试项目为护理基础理论测试卷、心肺复苏、静脉输液、护患沟通能力、案例分析处置能力、疾病认知能力6个大项目测评,单个项目总分100分,每个项目测评90分为合格。测试项目中新版新肺复苏(2010),由于基层社区服务中心危重病人极少或患者一旦危急就转诊到上级医院了,造成社区护士对心肺复苏技能操作能力不强,或因教学设备不足(如无模拟人)等原因造成社区护理人员掌握急救要领、操作方法少,经过导师制系统地对心肺复苏培训后合格率较进修前增幅最大,增幅53.12%。见表2。

表2 32名社区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的测评合格率比较 名(%)

2.2 社区培训人员对导师制培训模式支持率(表3)

表3 社区培训人员对导师制教学支持率(n=32)

表3显示,培训人员对导师制教学模式支持率达100.00%,培训人员认为能提高工作效能者占84.38%,认为学会了管理占者90.63%,认为增强了沟通能力的学员占100%。

3 讨论

3.1 提供全程式辅导 导师制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培训使社区护理人员逐步转变服务理念,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和高情感性护理服务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社区护士岗位的基本要求。全程导师承担起包括思想、业务和心理等方面的工作,解决了进修人员过去工作中纵向管理的不足,导师们从横向切入,增加了进修人员情感交流,注重进修人员实际困难问题的解决,细化到每个具体的点位上,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且更具体、更细致,克服了以往进修人员管理工作的不足[2]。课题组定期向导师通报国家的相关政策、教育改革、培养方向等[3],以便修订培训计划。

3.2 3+1周模式,双向互补培训 培训人员均愿意选择3+1周模式,即每月培训人员在进修医院学习3周+回社区实践1周循环模式,增加培训人员实践灵活性。此模式报护理学会征得同意进一步推广此培训方法,多总结经验,为以后的护理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参考。

3.3 导师选择对社区护理培训影响 疾病预防保健及康复是社区护士培训重点,社区护理管理培训比疾病知识培训更重要[4,5],随着各高校后实习生的增多,导师的筛选严格,造成导师制人力培训成本过大。通过此项目的调查发现存在部分弊端,发现部分导师由于未真正的从事过社区护理,只是从理论或教学上侧重社区护理研究,实际技能与相关的内容仍然过于偏向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培训模式,未真正体会到社区护理的含义。我院科研小组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对导师选择增加了选择条件,即为优先聘用曾下基层锻炼过的护理人员或对口支援下派返院的人员,有一定的社区知识背景,有基层医院1年的工作经历,能提供更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区护理需求的变化,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1]周 璇.建立完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想[J].医学信息,2007,20(7):1151 -1153.

[2]孙爱玲,张东华,高建智,等.临床护理实习生实行全程导师制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819 -820.

[3]童淑萍,李惠玲.本科护生“全程导师制”临床带教的实践与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143 -144.

[4]谢 芸.导师制联合PBL教学法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2011,27(25):69 -70.

[5]刘秀娜,周 娟,蒋 艺,等.社区护理培训内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4):955 -957.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护士
最美护士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