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概况

2013-08-15张云杰高洁指导程立红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年1期
关键词:肩周炎肩关节针灸

张云杰 高洁 指导:程立红

(1江西中医学院2010级研究生 南昌330006;2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南昌330006)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中医称为“肩痹”、“漏肩风”、“肩凝症”等,或根据本病好发年龄称其为“五十肩”,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本病的发生,多因年老体衰,气血虚损,经脉空虚,筋骨失养,再过度劳累,外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或劳伤经脉,气血闭阻,从而导致疼痛及活动障碍的发生。肩周炎的发病率近年来逐年上升并呈现出低龄化、年轻化的趋势,影响着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众多研究表明,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独特,副作用小,费用较低且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及有效率。现将肩周炎的针灸治疗概况归纳整理如下:

1 选穴原则

1.1 局部选穴 局部取穴是针灸治疗肩周炎最重要的取穴方法。彭丽岚等[1]取肩三针(肩髃、肩井、肩贞)为主穴,配以曲池穴、阿是穴,近期疗效(临床最后一次治疗结果)为96%,远期疗效(停止治疗6个月以上随访结果)为98%。

1.2 远道选穴 循经远道取穴:刘茂德[2]对肩周炎进行辨经分型,选取远部穴位:手太阳经型取申脉,手少阳经型取阳陵泉或悬钟,手阳明经型及手阳明与手太阳同病均取条口透承山,手太阴与手少阳同病取三阴交透悬钟,治疗肩周炎患者63例,痊愈51例(80.95%),总有效率96.82%。循经取起、止穴:孟庆良等[3]对肩周炎手阳明经型取商阳、迎香,手太阴经型取少商、中府,手太阳经型配少泽、听宫,治疗154例,痊愈93例(60.4%),总有效率96.1%,并体会到本法有针入痛止之效。

1.3 特定穴 五输穴之井穴:曹荣禄[4]根据脉气“所出为井”,用五输穴之一的井穴为主治疗肩周炎,如病在手少阳三焦经选取关冲穴等,他认为井穴所处神经末梢丰富,通经作用明显优于其他穴。五输穴之输穴:王忠良[5]根据《难经·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和《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中的“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记载,以及肩周炎多以疼痛为主,疼痛多昼轻夜重(时间时甚)的临床特征,认为应取输穴加以治疗:手太阴经型取太渊,手阳明经型取三间,手少阳经型取中渚,手太阳经型取后溪,混合型则兼取上述有关经上输穴。络穴:杨运宽等[6]依据“久病入络”理论,采用针刺手三阳经及手太阴肺经的络穴为主治疗肩周炎,共治50例,治愈43例(86%),有效率为100%。八会穴之筋会:郎伯旭[7]根据八会穴中“筋会阳陵”的理论,取阳陵泉为主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

1.4 临床经验效穴 中平穴:王文远等[8]取中平穴(足三里下1寸、上巨虚上2寸处),左肩发病取右侧中平穴,右肩取左穴,双肩则取双侧穴,共治疗2099例,治愈1477例,总有效率98.2%,并认为此穴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太阳穴:郭义赢等[9]取患侧太阳穴及局部穴位,取得理想效果,并认为沿皮刺太阳穴的目的是减轻肩部疼痛、有利于肩关节进行功能锻炼。天鼎穴:李静茁[10]则独取天鼎穴,不留针,治疗100例,痊愈84例,总有效率97.0%,并认为天鼎穴是行之有效的经验穴。肺俞穴:孙治东等[11]根据《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灸肺俞则痰气可清,而手臂能举矣”的记载,采用肺俞穴留置皮内针的方法治疗肩周炎32例,总有效率93.8%。

2 针灸疗法

2.1 毫针刺法 曹荣禄[4]采用循经辨证针刺井穴的方法治疗肩周炎82例,方法是根据疼痛部位经脉循行处(手三阳经、手太阴经),针刺其经脉之井穴,向内向上针刺,得气为度。结果:治愈48例、显效22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6%。

2.2 热敏灸法 郭红波等[12]对23例肩周炎患者使用热敏灸治疗,治疗10d后统计疗效和不良反应,8周后统计复发情况。结果:热敏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治疗后8周随访,无复发。

2.3 温针 王玲玲[13]用齐刺温针治疗粘连前期肩周炎,方法:将1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4例,治疗组采用齐刺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疗效、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及日常活动受限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1.08%,总有效率为10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第1次治疗后及1个疗程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4 电针 蔡卫根[14]采用连续波和疏密波配合使用的方法治疗肩周炎,发现在粘连期病邪由表入里,使用疏密波对病变组织具有明显的兴奋效应,能够促进病变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善气血循环和组织营养,消除病患的炎性水肿,有利于防止肌肉萎缩及肩关节粘连,从而使肩关节功能得到尽快的改善。此外,疏密波对处于粘连前期的患者有很好的镇痛效应,对进入粘连期的患者,除镇痛效应外,还有较好的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

2.5 齐刺法 王晶等[15]用齐刺法治疗肩周炎35例,在肩关节周围压痛最明显处定位,常规消毒,正中直刺1针,深1~1.5寸,局部有酸胀感后,左右向正中毫针方向各斜刺1针,距离视疼痛范围做适当调整,留针4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14例,显效14例,有效7例。

2.6 透刺法 谢昆等[16]采用多针透刺法治疗肩周炎55例,与传统的局部循经取穴针刺法42例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2.72%,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治愈率为28.57%,总有效率为73.8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多针透刺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明显高于普通针刺法。

2.7 浮刺法 陆永辉等[17]用浮刺法治疗肩周炎33例,治疗组采用浮刺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结果:观察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浮刺法缓解肩部疼痛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两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刺法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2.8 滞针法 孔祥飞[18]用滞针刺法治疗肩周炎,治疗组用滞针刺法,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取穴和疗程均相同,观察其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1.6%,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治愈率为52.3%,总有效率为87.7%;分别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

2.9 苍龟探穴法 高宏伟等[19]用苍龟探穴法为主配合温针灸治疗63例肩周炎患者,与66例常规针刺治疗的患者对照。观察期内复合组痊愈41例,好转19例,无效3例,痊愈率65.1%,总有效率95.2%;对照组痊愈30例,好转25例,无效11例,痊愈率45.5%,总有效率83.3%。复合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1)。

2.10 平衡针 程永等[20]采用动态平衡针法治疗肩周炎患者40例,痊愈19例(占47.5%),愈显率77.5%。王飞等[21]设平衡针治疗组和对照组,平衡针法组取肩痛穴(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向腓侧),用直刺快速法,采用3寸毫针,直刺1~2寸,使针感向远距离的足趾传导;两侧交叉取穴,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传统手法传统穴位进行按摩,同时配合牵引。平衡针治疗组60例,治愈56例(占93.33%),显效4例(占6.67%);对照组60例,治愈32例(占53.33%),显效15例(占25.00%),好转8例(占13.33%),无效5例(占8.33%)。

2.11 火针 李共信等[22]采用火针治疗肩周炎,治疗组采用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果: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治疗组(30.04±2.81)分,对照组(16.30±3.8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肩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分,治疗组(143.91±2.34)分,对照组(84.95±16.29)分,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针灸治疗肩周炎,以其疗效显著、镇痛效果颇佳的特点,现仍被临床广泛应用。但目前各种报道对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尚缺乏统一标准,临床追踪及设置对照等方面亦嫌不足,因此在临床研究中应注重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规范化,增加临床追踪力度,设置对照组以及广泛运用综合疗法。另外,近年来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生活节奏的快速化,肩周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出低龄化、年轻化的趋势,所以肩周炎的预防远远比治疗来得重要。

[1]彭丽岚,秦福荣,邹华,等.肩三针、TDP辐射配合功能锻炼对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03,12(4):245

[2]刘茂德.辨经远部取穴为主治疗肩周炎[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1):21-22

[3]孟庆良,赵存君,曲恒让,等.针刺循经起、止两端穴治疗肩周炎154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4,10(3):21

[4]曹荣禄.针刺井穴为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体会[J].陕西中医2000,21(10):473

[5]王忠良.腧穴运动针刺法治疗肩周炎4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11):28-29

[6]杨运宽,金荣疆,田伟.针刺络穴为主治疗肩周炎5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7):40

[7]郎伯旭.“筋会阳陵”理论在肩周炎治疗中的运用[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8):21-22

[8]王文远.针刺中平奇穴治疗肩周炎2099例[J].中国医药学报1989,4(6):41-43

[9]郭义赢,何树泉,李桂霞.沿皮刺太阳穴为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l):43

[10]李静茁.针刺天鼎穴治疗肩周炎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9,19(l):16-17

[11]孙治东,王娟娟.肺俞穴留置皮内针治疗肩周炎[J].中国针灸1997,17(3):172

[12]郭红波,潘洁玲.热敏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2,44(5):112-113

[13]王玲玲.齐刺温针治疗粘连前期肩周炎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0,42(3):80-81

[14]蔡卫根.不同波型电针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5):3673-3674

[15]王晶,戴丽娟.齐刺法在肩周炎临床治疗中的体会[J].光明中医2009,24(7):1328

[16]谢昆,谢建谋.多针透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5例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3):17-18

[17]陆永辉,张路.浮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3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3):409-410

[18]孔祥飞.滞针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1):648-649

[19]高宏伟,李古强,潘巍.苍龟探穴法为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32):57

[20]程永,林贤梅,成卓,等.动态平衡针法为主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05,23(3):91-92

[21]王飞,王翔,魏素英.平衡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60例疗效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1995,3(5):10

[22]李共信,张锡三,陈淑彦.火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9):27-28

猜你喜欢

肩周炎肩关节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肩关节生物力学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