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言模因的英语教学新视角

2013-08-15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模因句型记忆

王 静

(晋中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模因论是近几年在学术界出现的新理论,英文简称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有关观点来解释人类文化规律的理论系统。英国著名学者Richard Dawikins于1976年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的概念。模因论尝试着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来解释人类文化的传承性以及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这一本质特征。模因的具体含义就是在人脑中进行存储的信息单位,英文简称为meme。只要信息可以被复制就可以被称为模因。基于模因论发展而来的语言模因也是目前语言学界一个重要的领域,这不仅仅表现为基于语言模因论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同时也表现为不断融合其他学科的观点和成果来充实自己理论体系。

对于语言模因论来说,强调的就是模仿与复制,同时也强调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断试验和探索,正是这种将核心放逐于实验性质教学的模式得到了诸多学者、高校教授的肯定。但目前来看基于语言模因论的高校英语教学还没有形成体系,目前出现的文章都停留在对某一领域的教学模式探索上。本文以语言模因论为基本视点来探讨高校英语教学的新模式,从整体上对此加以概括、分析。[1]

一、语言模因论与高校英语教学工作

语言模因论的核心就是模仿,模仿是语言模因进行复制的基本特征。法国著名学者(Gabriel Tarde)曾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模仿的历史。根据何自然教授的观点,模因论对于外语学习有很大启示。这种启示就表现在将语言模因论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实现联想记忆、背诵、模仿、创造一系列的过程。

语言模因论从信息的复制、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内容不变但形式不同,被称为基因型;第二种是形式相同但内容进行扩展,被称为表现型。基因型的语言模因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谚语以及俗语等表达方式的记忆上。[2]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的课文其作者大多都是以英语为母语,这些文字措辞优美并且结构完整,在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背诵这些模因,然后再设计具体情境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用直接套用或延展使用的方式来传播这些模因。而表现型的语言模因就是在教学中不应该仅注重灌溉模因,而是应该将模因学习意识传输给学生。例如针对“A Winter to Remember”这篇文章题目来说,我们就可以从题目入手来教导模因学习意识,以“季节+to+remember/forget”为组合可以出现八个组合,这样通过举一反三就可以培养出学生的模因意识,让其在之后的阅读中遇到此类词组可以自己替换单词来创造新的词组。在模因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避免学生养成仅需模仿就可以完成学习的懒惰性,而是注重学习方式的传输,重点放在如何更改句型来创造新句子。

二、基于语言模因的英语写作教学新视角

笔者在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时就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成绩进行了调研,以四、六级成绩为例。在组成总成绩的各个分项中,只有写作这一项的成绩低于及格分。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近四成的学生表示其写作基础不好,在写作时无话可说。从这里就能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写作基本能力的现状。而在笔者进行模因教学之后,有七成学生表示通过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起到了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模因教学的实际效果。英语教学实际就是一个模因传播过程,复制传播的方式可以分为重复和类推两种。

(一)重复在语言模因写作教学中的使用

基于语言模因进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复制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种就是直接引用。直接引用的具体含义就是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将一些经典文本“复制”到脑海中,然后在写作时遇到同样情境直接“粘贴”到文章中。直接引用最大的好处就是最为快速地实现文章深度的增加,在文章中体现出写作者的视野。此外,直接引用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经典名言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写作的热情。

第二种就是模仿写作。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相似语境的影响,表现为对原本结构的模仿或者嫁接写作。这种模仿写作具体来说就是模因的结构和基本形式都没有改变,但是内容转变为其他词语。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写作题目、文本来指导学生在结构以及句型上模仿经典文本。首先就是在句型上的模仿,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注重对于句型模因的仿写教学,将重点放在如何使用修辞以及多变的句型来增加文章的亮点。其次就是在段落的层次上,对段落内部的语义衔接以及段落之间的衔接进行讲解来为学生提供最佳模因。最后就是从文章整体上进行模因讲解,由于中西方思维习惯的差异,需要让学生逐步养成将核心思想置于文章首段的习惯。

第三种形式就是同义异词,也就是统一含义但是不同形式的词语、词组以及句型等。表现型语言模因就是根据实际需要来模仿已知的结构来变动原有的内容来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在写作中,为了可以体现出写作者的词汇量,有时需要积累大量同义异词来区别使用,以增加文章的可看性。从语言模因的视角来看,同义词可以实现词汇的传递,而从写作视角来看可以有效增加文章的表现力。例如在写作中最常用的同义异词就是架构文章结构的“首先”“其次”“最后”“总之”等词汇,即用“first、second、last”“to begin with、what's more、in a word”等多种表达方式。

(二)类推在语言模因写作教学中的使用

类推在基于语言模因的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使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同音类推,指的是模仿词汇的发音而形成的变体。在汉语中常常看到同音类推的方式,大多出现在广告用语中,通过同音类推来将广告商品与传统文化等衔接起来。写作中同音类推的好处就在于体现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掌握。第二种就是同构类推,主要是模仿语言结构而出现的模因变体,具备了新的内容。[3]

在这种类推形式中充当母题的语言结构通常都是具有明显修辞色彩的,给人以较深的印象和感受。例如superman到supergirl、superwoman的变异,在写作中使用此类词汇可以增强文章活力。

三、基于语言模因论的英语听力教学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以所在学校的某班级为样本进行了简单的听力测试试验,试验结果班级平均分为65分,标准差为8.3分。在对学生听力试卷进行详细分析后笔者发现,目前我校学生在听力测试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对于完整句子和段落的理解能力较低,二是抓不住文章核心和要点,往往在听完文本朗读之后仍然无法说出文章大意,三是细节拼写错误。在之后的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其听力学习困难较多,心理词汇积累较少,缺少必备的英语文化背景导致其无法听懂部分新闻类材料和科普类材料。以语言模因论为基本视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探索高校英语听力教学。

(一)倡导背诵来扩展模因储存

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背诵教学是被大力提倡的,但是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进步,很多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背诵教学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以及缺少创新。但是根据语言模因中的复制以及传播规律来看,语言背诵教学模式不仅不应被放弃,而是应该在听力教学中大力提倡。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应该适度地选择经典文本、新闻文本来让学生背诵,大量的文本背诵可以让学生自发地创造出许多语境以加快其头脑内模因的复制与自我传播的过程。

(二)鼓励模仿的自我创新

笔者在长期教学工作中逐渐发现,对于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来说,单纯依靠背诵和模仿是无法形成长效机制的,还会逐渐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语言的学习本身就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其学习到的知识需要进行自我复制来达到传播目的。而自我的模仿与复制并非是原封不动的粘贴,而是对模因集合的一种重组,有一部分模因会改变其表现形式而留下内容,一部分会根据形式来扩展内容。在进行听力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教导学生根据不同语境来选择不同形式以表达同一个内容。模因论给高校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就在于学会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同一内容,这就需要鼓励学生进行不断的模仿,同时还需要超越模仿。

四、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口语教学分析

语言模因论的新特点和作用让我们开始去重新思考高校英语口语教学工作。我们不可以将口语教学定义为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但模因论的复制与重组还是给我们的口语教学工作带来了创新点。在模因模仿的初期,老师在播放完录音之后要求学生进行默读模仿,从慢速模仿每个词的发音到快速模仿整句的音调和重音。

语音模因论中的变异理论要求我们不仅需要重视积累模因知识,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在不同情境下使用模因知识的能力,结合英语文化来创造性地使用句型。例如“As is often pointed out……”这一重点句型就可在谈论任何一件事情时套用。

模因论中对于模因保存和传输条件的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口语教学中注重教学文本的选择。模因进行保存和复制以及传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模因是否可以有生命力主要取决于其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语用功能,如果模因被广泛使用并且发挥出积极作用就可以得到大量的复制与传播。这样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口语模仿范本时除了经典文本之外,还需要选择真实以及实用的文章,例如《China Daily》中的文章不仅起到补充词汇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语言模因视角下的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工作

著名学者Francis Heyligen提出了语言模因论复制得以成功的四个必要阶段:第一就是assimilation(同化阶段),第二是retention(记忆阶段),第三为expression(表达阶段),最后是transmission(传播阶段)。这四个阶段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针对高校英语阅读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不断循环这四个阶段进行教学。

(一)assimilation(同化阶段)

这个阶段指的是模因会被宿主所理解以及接受。根据著名学者何自然的观念,一种模因之所以被人们所普遍的模仿必须要具备实用性、合理性、时尚性和权威性其中的一个特点。所以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必须要参考这个标准,以符合目前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需要结合学生专业、兴趣来选择文本,这样才会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阅读。在这个阶段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国家的语言模因,例如在教材中出现的经典句型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同形式异内容的原则改写为新的句子。在阅读教学的同化阶段,最为核心的就是培养出学生的敏感性,让其在自主阅读中可以敏感地找到新句型、新用法。[4]

(二)retention(记忆阶段)

记忆阶段指的是模因在学生脑海中被保存的阶段,其停留时间越长就表示其得到传播的机会越多。这就要求老师督促学生反复记忆,并且传授一些记忆方式,例如分段记忆、多通道记忆和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反复记忆方式。

(三)expression(表达阶段)

在表达阶段,模因必须要从学生的记忆模因中突出来从而进入到被接受者感知世界中。模因最为突出的表达手段是话语,同时也包括了肢体动作和文字等。在学生经过了之前的同化阶段和记忆阶段之后,脑海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记忆模因,这时就要求老师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表达,使得记忆模因得以应用。例如老师可以在讲解完文本之后留出时间进行课堂讨论。笔者曾经在讲授完有关“Marriage across nation”的文章后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我国目前越来越普遍的跨国婚姻,这时学生通过直接复制文本中的模因、创新性的使用语言模因来表达了对于跨国婚姻的看法。只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语言模因的积累,在阅读时遇到生词时就可以分解词汇来猜测其大体含义。例如“father in law”这个词汇学习之后,学生就可以凭借此模因来猜测“mother in law、son in law”等词汇的含义。

(四)trans mission(传播阶段)

为了可以让信息成功传递出去,模因的表达就需要稳定载体和媒介来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失真,实际上模因的传播阶段就是前一个阶段的扩展和深化。为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模因被传播,就需要老师经常组织演讲、竞赛等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以阅读教学来说,定期组织学生就经典文本撰写读后感、演讲比赛等都可以达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模仿是创新的起点,也是进行创新的基础,而创新是模仿的目的。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模仿与创新是统一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模因库存然后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目的。

[1]谭晓春.大学英语模仿与创新写作教学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3-115.

[2]张金秋,车继雁,李晶.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7):104-106.

[3]李宏.“四结合”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应用实证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4):67.

[4]黄扬.基于语言模因论的大学外语听说教学策略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139-140.

猜你喜欢

模因句型记忆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典型句型大聚会
强调句型的it和引导词it有什么区别?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高中英语表示比较和对照关系的句型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