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武术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及“走出去”的探索研究

2013-08-15吴振超姜华北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走出去河北文化产业

吴振超,张 杰,姜华北

一、河北武术文化产业资源特点

河北是武术文化大省,武术资源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依据1985年中国武术挖掘整理河北省拳械录的材料,拥有64种拳术和36种器械,占全国拳种总数的一半。分布在河北省11个地市,在中国五千年的武术文化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创造、推进、传承与发扬等重要的角色,影响力分布世界各个国家。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武术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从文化产业资源来看,河北武术文化产业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内容诸多、分布均匀、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这也是河北发展武术文化产业优势所在;同时,从品牌建设角度分析,“拳种多”、“分布广”也是制约其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目前,河北发展较好的项目有邯郸永年太极拳和以八极拳为代表的沧州武术,其品牌影响力深远,但两个拳种只占河北总拳种数3%。众所周知,产业的品牌发展突出的是个例核心优势,河北武术文化产业资源的特点既是优势所在,也是问题所在。建设河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品牌,首要问题就是将所在问题通过科学的研究和规划转变为发展优势。

二、国内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产业悄然兴起,以传统技艺、民俗文化为内容,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文化产业形式慢慢显现。武术被誉为国粹,具有文化属性、民族属性、精神属性等多重特点,是优质的文化产业资源,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现今,武术文化在经济价值衡量下,被贴上产业的标签,其中以武术为内容的创意产品、关联产业、外围产业等构成了武术文化产业体系,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体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2年由电影《少林寺》的走红带动了河南少林武术的产业化发展。(主要以武术教育、武术表演、服装器材制作销售为主的少林武功为主题的产业化发展),也带动了我国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献检索表明,近10年有关武术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日益见增,研究大都是以产业为前提,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武术文化产业价值。其一,从经济学角度理解:“武术文化产业应是生产和经营武术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或产业集束”。其二,从产业角度理解:“武术文化产业是一种经济形态,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能产生高附加值的产业。”其三,从技术角度看:“武术产业是指以武术技术为支撑,向社会提供武术相关产品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及相应部门的总称。”其四,从实践发展看:以“禅武合一”的河南少林武术文化产业最具代表,发展较早,其产业链条,产品类别及“走出去”模式具有可借鉴性;同时,湖北“武当文化”武术文化产业、北京“旅游演艺”武术文化产业、广东“佛山武术”文化产业、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四川“峨眉”武术文化产业也逐渐形成了产业品牌,走在了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列。通过对比分析,其发展模式各有所一,但在产业发展及品牌建设上大都离不开本土武术文化,唯独北京“旅游演艺”的武术文化产业相比单一,但抓住了文化产业的核心,走在“创意”产业的前列。相比之下,武术文化资源丰富且文化影响深远的河北武术文化产业却发展缓慢,通过对其武术文化资源的分析总结,并与其他兄弟省市对比,我省武术文化特点大有不同,从分布来看,它突出了“点多”与“面广”的制约特点,从传承形式看,也体现了传统的“民间”武术文化特点,这也是决定着我省武术文化产发展及品牌建设的关键。

三、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依据同心圆理论和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分类,中国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产业、外围产业、相关产业。武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主要指以武术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手段,以武术技能为体现的产品形式;外围产业是指以核心产业带动,以武术技术为主体,(包括遗产旅游)通过不同形式发展存在的产品形式,可以独立发展;相关产业是指在核心产业和外围产业带动影响下的需求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形式,与上相比,是不能独立生存的产业;三者构成武术文化产业链条或产业集群,循环相辅。河北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依据同心圆理论及产业分层分类,抓住文化资源特点,解决地域分布面广的问题,扬长避短,以点带面,百花齐放,并注重核心产业建设,巩固发展外围产业,带动发展相关产业,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模式,突出武术“民间”传承形式的特色,建设品牌核心理念,抓住机遇,全面发展河北武术文化产业。

(一)借助文化优势,以点带面,百花齐放

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武术文化资源密不可分,其文化资源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河北武术文化资源特点,是分布广,点面多,拳种影响力大,但是比较分散,这是制约我省武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发展建设产业品牌,首先应有核心主干,突出以“河北”为归属的核心点,其次发展枝干,鼓励各地市发展本土武术文化,再次是以优带劣,互相带动,突出地域特点,发展影响力,带动其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目前,我省较为有影响力的武术文化品牌“邯郸太极”和“沧州武术”,每四年一届的国际武术赛事“邯郸国际太极拳大会”和“沧州国际武术节”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强,已成为国际赛事品牌。除了邯郸太极拳和沧州武术外,我省的保定戳脚、翻子拳、廊坊八卦掌、邢台梅花拳、衡水形意拳等等,其武术文化都享誉国内外。发展河北武术文化产业,应依托邯郸、沧州两地武术文化影响力,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地市武术文化的竟相发展,形成以“河北”为归属核心,以各地市特有的武术文化为品牌,百花齐放,建设有竞争力的“河北武术文化”品牌,带动武术文化产业的强有力发展。

(二)突出“民间”特色,打造传承优势

从武术文化传承角度来看,河北武术文化的传承特点更突出“民间”,各地市共64项拳种多以“师徒”传承为主,拳种流传于民间。当前在世界武术大环境下,人们更注重文化的根源,越来越多的武术人热衷于追根溯源,在这种“追根文化”大潮下,河北武术文化的发展要顺应时代需要,科学有效地加强地域武术文化根源地的建设,从武术创始人和传承体系的宣传,武术文化的研究与交流,武术传承人的培养和包装,故居地的保护与建设,及历史资料、民间传说的整理等等,建设形成集优质旅游服务、技术竞赛与交流、文化研究与创新、大型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特色品牌,让更多的武术人到河北寻根问祖,同时,把更纯正的河北武术文化带向世界,从而推动世界对河北武术文化的关注,增强影响力,形成优势,带动河北武术产业的发展。

四、河北武术文化产业“走出去”

“Chinese Kung-fu”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小龙的“功夫效应”让中国武术风靡全球,系列功夫电影成就了成龙、李连杰等“武行”出身的国际功夫巨星,开启了世界对中国功夫文化及各类武术拳种的追捧与研究,也让中国武术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占据中国武术拳种二分之一的河北武术文化,自然在世界武术舞台拥有了重要的位置,例如,邯郸杨、武式太极拳、沧州八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仅邯郸杨、武式太极拳在全世界就有近两亿练习者,这正是河北武术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基础优势。从文化产业分类视角剖析国内兄弟省市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走出去”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走出去”层次:

(一)核心产业“创意产品”走出去

武术文化产业“创意产品”主要是指以视觉传播和精神消费为主的产品形式,主要体现在武术技术方面,如功夫影视剧、功夫舞台剧、动漫、书籍等。以北京“旅游演艺”武术文化产业品牌和河南“禅宗武术”的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为例,在舞台剧方面,北京的《功夫传奇》已成世界演艺的明珠,至今演出近5000场次,每年进行世界巡演,并成功驻扎美国白宫剧院,《功夫传奇》已被文化部定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型案例。河南少林文化产业在创意产品类发展比较全面,从影视剧到书籍,世界皆有。多年来,少林产业投资合作的影视剧《少林寺》系列火爆荧屏,家喻户晓。我省发展武术文化产业,可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大力发展以河北武术文化为背景的“历史”、“人物传”、“民间传说”等舞台艺术、影视艺术、书籍、动画,从核心产业率先“走出去”并打造河北武术文化品牌。

(二)外围产业“传统教育”走出去

外围产业是指围绕以“武术技术”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产业,主要体现在技术传承及相关服务的产业,如,武术教学、教学机构咨询与宣传、保险金融、竞赛交流等。以河南“少林武术”为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大飞跃,国内外文化冲撞交融,形成了中国的少林功夫在国外的兴起,更多外国人慕名到嵩山少林寺学习功夫,从1997年成立少林寺实业以来,少林武术抓住这一机遇,在世界多个国家成立了少林寺,并进行少林功夫教学。这样,不仅将“少林武术文化”传播到世界,而且让少林武术的国际地位更上一层,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经济繁荣。对比河北武术文化,我们需要借鉴和吸收这种教育“走出去”的模式,先将河北有影响力的拳种向国外推出,逐步带动我省更多的优势拳种教育走出去,加速推进河北武术教育的“走出去”。

(三)带动相关产业“附属需求品”走出去

相关产业主要是指在核心产业和外围产业发展带动下,处于服务前者消耗需求的制造业,其中包括武术服装、器械、场地、场馆、纪念品、收藏品等生产、销售和相关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是由前者(核心产业和外围产业)发展状况而定,它的“走出去”也是由武术文化在国外的发展状况而定,以河南少林文化为例,仅《少林魂》在国外的一场演出就能连带销售“少林寺”纪念品、服装、器械等收入超百万人民币。目前,就我省而言,邯郸太极拳文化是我省“相关产业”发展“走出去”的重要开端,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五、结语

河北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品牌建设,要正视我省武术文化的重要地位,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科学引导,合理开发;不能单单靠有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而停留在传统行业,它更需要多种行业介入,需要多重人才交叉互融的技术和创意,需要多行业的技术介入及资金引进,更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支持,这样才能成就我省武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和“走出去”。为我省发展武术文化产业及建设有影响力的品牌,必须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加大政府对武术文化事业的建设力度,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要科学引导,政策性支持,科学规划,以我省丰富武术文化资源为基础优势,抓住本土特色,大力培养技术人才,充实产业内容,完善产业链条,建设产业集群,以文化影响力吸引实力企业驻入,使河北武术文化产业健康、科学的发展,形成强竞争力的河北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强有力的“走出去”,更好的宣传河北,带动河北“文化”经济健康发展。

[1]张斌,孔令云.“文化产业”界定研究综述[J].滨州学院学报,2011,27(4):105-111

[2]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J].现代传播,2002,(3):1-6

[3]陈孝明,田丰.文化产业的核心能力及其培育——以广东为例[J].学术论坛,2011,34(12):200-205

[4]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14-17

[5]李义杰,李云鹏.略论武术文化产业的概念和意义[J].东南传播,2009,(3):43-45

[6]郑尔诠.永年县太极拳志[M].永年县体育局,2005,(7)

[7]沧州武术志[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6)

[8]范方.体育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中的新亮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8)

[9]中国武术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

[10]蒋正华.文化产业[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5)

[11]金元浦.文化产业竞争力[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4)

[12]张胜冰.文化产业管理案例[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4)

[13]刘万春.中国武术史纲要[M].学苑出版社,2007,(10)

猜你喜欢

走出去河北文化产业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孙婷婷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