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师生关系的探索研究

2013-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情感

王 艳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始终,并且会对教育效果和学生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石,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才能调动双方的积极主动性,才能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提供重要保证。所以,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的愿望,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师生关系缺失的状况愈加严重。认真剖析师生关系缺失的成因,探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师生关系是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师师生关系现状,并从当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要求出发,提出师生关系由实然走向应然的路径。

一、当前高师师生关系的实然状态

(一)高校交往环境的变化导致师生关系不密切

首先是高校扩招的影响。近些年来,由于高校连续扩招,使得在校大学生数量剧增,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却跟不上,造成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有的高校为了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压力,采用了合班式、大班制教学,一名教师要面对多个班级数百名学生,以至于教师了解和熟悉学生的难度加大,师生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也减弱,这直接冲击和影响了当前高师师生关系。

其次,现代高校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程度不够,从整个高校教育环境来看,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而采取的有效策略较少。就制度方面来说,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这是造成师生关系疏离的制度原因。当前,衡量和评价大学教师业绩水平的重要依据是学术标准,不论是职称晋级、评优评模还是奖金福利等都直接与课题、论文等学术成果挂钩,这种评价体制和利益回报机制造成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任务、晋升职称与科研课题的压力之下,无暇顾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课内外交往阻隔导致师生关系疏离

课堂教学是高校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是师生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平台。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的单一的授受关系,师生关系是权威依附式的,主要表现在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还以讲解为主,师生之间缺乏对话、交流和互动,教师以知识权威自居,处于完全主导地位,学生被剥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导致课堂上教师缺乏激情,学生麻木漠然,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可见,课堂教学这一师生交往的主要途径被“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所阻隔。事实上,教学中没有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一个个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也培养不出主动发展的人。

在课堂外,随着生活和学习条件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不再局限于与教师交流,上网、阅读、与同伴交流同样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学生因求知需要而与教师交往的需求就大大减弱,当学生遇到学业困难和问题时,主动选择找教师帮助的很少,这样造成师生交往的频率更低。

(三)教师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师爱

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但目前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比较普遍,形成放任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缺乏责任心和爱心,一些教师或只教书不育人,或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忽略对学生思想、心理和生活方面的关心,这些对学生发展任其自然、不加指导的缺失师爱的态度、行为,会使师生关系趋于疏离,甚至很容易导致双方关系走向紧张、对立。

做好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爱,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应有之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爱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实践表明,师爱付出的多少与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往往是呈正比的。师生交往中没有情感作为纽带,师生关系必然流于表面化、机械化,师爱缺失必然也会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硬伤”。

(四)大学生自身的一些特点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途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学生吸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责已经受到挑战,再加上有的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不思进取,知识更新慢、思想观念陈旧,逐渐地就会使大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大打折扣,师生关系随之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疏离。另外,大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很广泛,不但注重书本知识,也很注重向社会学习,他们把一部分时间精力分配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师生交往。

二、高师师生关系的应然状态

在当下,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就高校自身而言,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在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其中师生关系和谐是基础。高校师生关系是多层面和多意义的复杂关系体系。所以,要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我们从下面几点来探讨。

(一)从教育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教学相长

从教育的角度看,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或教学关系。[1]从教与学的角度,良好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这也是理想师生关系的核心。由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性增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他们希望积极参与,多一些平等交流、对话沟通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教师的教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为最终目的。反之,学生的学也可促进教师的教。因为在在知识共享时代,师生地位已在悄然变化。教师也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平等讨论问题,共同研究课题,从而做到双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因此,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

(二)从情感角度看师生关系——尊重信任、心理相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有着独特情感体验的个体而存在的,教师和学生在这些活动当中建构起的相互关系及其情感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2]

师生在教育教学实际交往中会形成和建立人际情感关系,也存在着心理的互动和沟通。而和谐的师生情感应是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心理相容会营造出彼此间融洽的气氛,这对维系正常师生关系起到重要的情感作用,也对教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起重要保证。因而,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人格魅力濡染学生并赢得他们的尊敬;学生要充分信任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也是排忧解难、分享快乐的挚友。这样就容易建立起师生间的良好情感。

(三)从伦理道德角度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

从伦理道德角度,高校师生关系体现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一个道德共同体,师生双方都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各自也履行自己道德义务,在这个道德共同体中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所以,从道德角度师生关系应是尊师爱生,这是理想师生关系建立的保证。尊师和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敬爱会使教师更加自觉地维护其声誉和威信,会激发教师更大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会使教师更加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也就更利于双方建立良好关系。

(四)从人格角度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在人格上,即作为人的尊严师生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要求在交往中教师对学生是无选择性和无差别性的,是民主公平、一视同仁的。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学生要尊重教师劳动,接受教师教诲,理解教师的付出,包容教师的缺点。

三、师生关系从实然走向应然的路径

基于当前高师师生关系现存问题,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引导师生关系走出困境,走向理想状态。

(一)学校方面

在学校方面,应该认识到自身管理、制度、交往环境等的不足,然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努力为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创造条件。一是创建合理的教师评价体制。当前,衡量和评价大学教师业绩水平的重要依据是学术标准,这种评价体制造成了很多教师只注重科学研究,使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走向边缘,因此在评价教师时要教学与科研并举。在评价体系中也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回归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的上来。二是加强师生交往的活动,拓宽师生交往渠道。高校要为密切师生关系创造各种条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师生间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和频率。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组织的活动,教师深人寝室与学生交谈等。要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如校园网络的建设、师生交流群等等。三是注重文化建设,培育和谐校园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环境,陶冶师生情感,同时通过讲座、座谈、校园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传统道德教育。

(二)教师方面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这虽然有赖于教师、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但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教师本人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内在基础。在传授、生成和创造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也在形成、巩固和升华。所以,就教学来说,教师要改变以往隔断师生互动交往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教师既要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又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内交往。在教学中除了过硬的教学能力,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教师要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要以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也要提高教师人际交往素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把握沟通技巧,在交往中给学生以信心,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不仅关心学生生活,也要关心和解答学生各方面的困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学生方面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自然也离不开学生的努力。作为学生,要以学为主,勤学好问,大胆质疑,勇于创新。要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主张并善于与教师交流思想、共同切磋学问。大学生还要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充分尊重理解教师,以积极姿态参与教师主持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与教师交往中,学生也要真诚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要真正地接受教师的关怀,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这样的相互信任中才能真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大学生对当前师生关系也要有一个理性的诉求,不能要求过高,不能苛求教师,在有不同的意见时要以讨论、协商的方式冷静处理。总之,作为学生,也应该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和风貌。

[1]王静娴.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17-19

[2]刘玉威,赵组娟.试论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特点及其构建[J].中国电子教育,2010,(32):145-146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