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失实现象及避免对策

2013-08-15陈元根

传播与版权 2013年3期
关键词:核实新闻报道稿件

□ 陈元根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新闻媒体传播的新闻是假的或不准确的,那么群众将失信于新闻媒体,没有人再愿意收看新闻,新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新闻的真实性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与事实相符,二是与事物的本质相符。与事实相符是指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新闻要确有其事,不能无中生有,不能编造。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也是新闻之根本。新闻还要与事物的本质相符。事物的现象常常是非常复杂的,要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要注意以“点”看“面”,以局部看全局,以“此”看“彼”。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

一、新闻失实的表现

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其主要表现:

(一)添枝加叶

这类失实主要表现在一些报道先进典型的通讯稿件中。一些记者或者通讯员为了塑造典型,不惜多说好话,人为拔高,使典型事迹显得更加生动。

如某报刊登一篇报道一名乡镇农技人员的人物通讯,文章把他称之为专家,并且说因为他全镇蔬菜的增产人均逾1000元。文章刊出后,接到反映,称该人物不能称专家,人均增收数据不实,而且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作用。这类就属于记者在写作时人为拔高,造成新闻失实。

(二)含糊其辞

个别记者、通讯员写稿时不严谨,为了发稿,不惜把已过时的新闻,用“近日”等模糊的时间来发表。

如某报刊登了一篇案例消息,文章开头写道:“近日,某法院判决……”后来,该法院打来电话,称该案件在3个月前就判决了,怎么成了近日判决的呢?可见,新闻媒体应尽量避免使用“近日”,是什么时间就是什么时间,已失去时效的新闻就不再刊登。

(三)要件残缺

有些作者采取“减”法,在一个完整的事件报道中抽去部分事实,造成假象。

2013年,四川省某报刊登了一则关于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通讯。文章内容是某县妇联与一家编织企业联合,让留守妇女、残疾妇女、陪读妈妈在家编织软装类画、饰品等。这种形式很好,但由于企业产品滞销,妇女们编织了一年,工资却未兑现。记者却故意将效益这一重要的材料减去了。文章刊登后,许多妇女打来电话抱怨。

(四)移花接木

在新闻报道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发生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说成是某个人做的。

2013年6月,某市级报刊登了《4G来了》,文中的配图是几个年轻人在体验4G,照片说明写道:“我市市民饶有兴趣体验4G。”后来,有人反映那几个体验者全是移动公司工作人员。电视台常让一些长得漂亮的女青年代替工人操作机器,代替农民“喜摘丰收果”等,这都是移花接木,造成新闻失实。

(五)牵强附会

新闻报道指出的事件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总之,新闻失实现象很多,有故意失实、非故意失实。故意失实是明知故犯,非故意失实是由于作者采访不深入等原因造成。此外,新闻失实可分为宏观失实与微观失实,这里不再赘述。

二、避免失实的方法

新闻失实伴随新闻不断产生,有新闻就有新闻失实。虽然不能完全消除新闻失实现象,但可以尽量减少,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一)实地采访

作为新闻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脚踏实地,深入采访,要坚持务实的作风。任何稿件都应该实地采访,亲眼见人、见事。最好不要通过间接方式获取材料,撰写成新闻。如果是将通过间接途径获取的材料写成稿件,一次不失实,十次不失实,百次可能就会失实。

例如,笔者供职的报社曾刊登一篇法制消息,内容是110巡警抓获一名名叫“徐某某”的小偷。消息刊出后不久,一名小伙子怒气冲冲地找到报社,说他就叫徐某某,他从不偷不盗,要求报社立即更正,恢复名誉,并赔偿精神损失,不然将报社告上法庭。

天然药物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一门重要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识别常用中药的技能[1]。中药识别的经典方法就是传统的性状鉴定,这也是中职药剂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即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定中药的外观性状,包括大小、形状、表面、断面、质地、气、味等内容[2]。要使学生掌握中药识别技能,教学中中药标本的应用必不可少。

报社经过调查,这则消息的作者是110巡警大队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其看到本单位简报,没有经过采访、核实,就将简报的内容改写成消息,投给报社。经核实,原来是110巡警大队办案人员工作失误,弄错了姓名,导致了该消息失实。报社立即更正,并进行了赔偿,事情才得以平息。

(二)认真核实

对掌握的新闻素材不能盲目相信,尤其是间接获取的新闻素材更不能信手拈来,必须要核实准确后才能进行报道。

核实新闻的真实性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权威部门核实,如采访学校,通过教育局核实;采访村组,通过镇乡政府核实。二是多方映证。尤其是采访纠纷事件,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要听纠纷当事人双方的,还要听周围群众的,才不会偏听偏信。

笔者曾经采访一个劳改释放犯创业致富的一个典型。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此人文化水平低,头脑比较简单,不具备干大事的才能,并带有匪气。后来笔者多方了解,发现此人涉黑。原来,此人是通过采取不正当手段承包几个县的水库养鱼致富,于是笔者决定不进行报道。不久,另一名记者为此人撰写了一篇人物通讯稿件,称之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文章刊出后几年,该典型人物充当当地黑社会头目制造了震惊全城的枪杀案,最后被判处死刑。报社宣传的正面典型却是反面典型,具有讽刺意味,报纸公信力受到了损害。如果那位记者经过认真核实,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三)不掺杂个人偏见

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的再现。但报道什么,怎么报道,都取决于新闻工作者。因此,新闻报道是主观选择,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记者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因此,要尽量减少这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让受众自己去评判。

如一家报社一名女记者因看到很多乞讨骗局的消息,就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乞讨者大多是骗子。受这种个人偏见的影响,她看见街头一名乞讨老人就拍摄了一幅照片,在照片说明中写道:“这种乞讨骗局在我市仍然发生。”照片刊发后,有人反映该老人是家人重病致穷,不是骗子。这幅新闻照片虽然未惹事端,但显然报道是失实的。只是老人不识字,也不知道报社刊发了他的照片,才侥幸未造成麻烦。

(四)重视审稿

要想把好新闻失实关,先要把好稿件审核关,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新闻失实。

一般情况下,新闻稿件审核要“三见面”。一是跟当事人见面。稿子写好后,让当事人亲自看一看、把把关,很多不准确、欠真实的地方会被及时发现和改正过来。二是跟当事人的上级领导见面。这关很重要。因为个别人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想借舆论工具为自己宣传。为了防止隐瞒事实、无中生有、故意拔高、弄虚作假等,请当事人的上级领导审查。三是跟领导机关见面,请领导机关审核盖章。严格做到“三见面”,新闻失实和欠准确问题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

(五)严禁想当然

将推测、推论、合理想象的东西作为事实来写均属想当然,无可非议地在严禁之列。有的记者在写作中对一些细节展开想象,这是不符合新闻要求的。因为这种想象容易造成新闻失实。

某报一名记者采写一篇关于一位老工人的报道。采访时这位老工人头上戴着帽子。记者想当然地加了这样一段细节描写:“他早早地起来了,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刮了刮脸,仔仔细细地梳了梳头发。”稿件登出两天后,老工人找到编辑部来了,当场摘下帽子,记者尴尬地看到:老人的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

(六)培养质疑意识

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在笔者供职的报社编辑部里,总能看到工作台上放着各种版本的字典和工具书,包括各类百科全书、地图集、人名录等。记者与编辑无一例外地要经常查阅这些工具书。实践证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反复核实,可以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此外,就是有很多本市的电话本,有市级、县级、部门的,编辑们经常要打电话核实新闻内容。

资料核实包括两方面:一是要注意核对数字。例如,在报道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有家通讯社的一则消息把北京市人口死亡率0.11%错写成11%,增大了100倍。一点之差,事实谬之千里。二是核对地名、人名等。人名、地名以及领导的职务等都要反复核对,以免造成错误。无论记者还是编辑,在阅读稿件时,都要有质疑意识,对稿件多质疑,并立即进行核对,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新闻失实。

(七)注明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主要指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情况与材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包含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的渠道。一般来说,新闻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等。受众在接受一则新闻信息时,除了关心信息的具体内容外,还想知道这则信息是谁提供的,进而判断信息提供者的权威程度,并由此推断信息的可信度。在消息或者通讯写作中巧妙地交代新闻来源,做到笔笔都有依据,这是堵塞杜撰新闻的一条渠道,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八)把握好分寸

新闻报道要求记者把握好分寸,不夸大,不说过头话,不用“非常”、“最”、“绝对”、“很”之类的词。有些报道失实,缘于记者用词不当或词不达意,造成“是而不像”,换句话说,虽然有那么回事,但写走了样。

某报刊发了一篇题为《老汉吃草供儿上大学》的纪实特稿,引发当地党政领导的强烈不满。原来,文章中的“老汉”是一位家庭贫困的农民,他有吃草的奇异习惯,但不是以吃草为生。记者为了出彩,就把“吃草”写入标题。当地党政领导认为,即使再穷温饱问题也基本解决,故意渲染吃草显然与现实情况不符。该文记者显然是夸大其词,没有把握好分寸,造成新闻失实。

值得注意的是,形容词的使用对分寸的掌握很重要,用词不同会形成所反映事实的差异。因此新闻写作要求在使用形容词时要格外谨慎。无论对人物、事件、过程还是环境进行描写,都要精心选择用词,力争用更准确、更恰如其分的语言描述。

新闻失实问题在新闻界时有发生,尽管各新闻机构严防死守,仍防不胜防。作为新闻工作者要端正态度,严格遵守职业规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尽力减少或者杜绝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提高新闻的公信力。

猜你喜欢

核实新闻报道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中国2012年增速确认为7.7%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