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建设

2013-08-15普淑玲

关键词:思潮话语权马克思主义

普淑玲

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我们党从建立之初就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思想指导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从最初的一种与其他西方思想共同传入中国的社会思潮,到中国共产党把它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最终完成了话语权的转换,并始终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世界的各国交流也随之加强,在这种背景下,各种思潮纷至拥来,使得国内人民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人们更多地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马克思主义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如何使其作为意识形态的地位更加巩固,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必要性

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从建国之初强化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到改革开放后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思潮历经了重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话语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种意识形态覆盖着全社会,连群众的日常生活领域也不例外,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足,仍以革命时代的思维去指导社会主义的建设,阶级斗争始终作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弥漫在社会主义的上空,更何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主义被完全曲解了,“唯物史观变成了唯政史观”[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生产力比较低的情况下,应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然而在当时的经济领域,我们看到的却是生产和计划远离市场,行政取代了市场,意志取代了规律,而不是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时被过度的强化。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期,日常生活领域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不同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了价值观的分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信仰,没有理想,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观,如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进一步弱化。由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来自各方面的思想观念,如消费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严重冲击着个人价值观的判断与选择,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共产主义早已成为一个 “遥远的未来,一个与现实毫不相干的彼岸”[2],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体系似乎已经走向瓦解,失去了它的真理性和感召力。因此,在当代的中国重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不仅是摆脱人们的信仰危机的需要,同时也是根据时代的需要作出的一种战略决策性的调整。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也是一种客观事实,无论承认与否,世界历史的进程无疑被全球化所影响着,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积极成员,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全球化各种思潮的冲击,有人指出,中国在社会转型是早已“礼崩乐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已成“落花流水”[3]。一方面,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影响与控制,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内重建其意识形态,对外实行霸权主义;另一方面,鉴于政治思想地位的重要性,它们大肆宣扬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并利用各种热点敏感问题向中国施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对中国进行思想渗透,而且以非意识形态化、资产阶级自由化对中国进行麻痹,他们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干预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以期在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非意识形态化、经济建设的非意识形态化以及现代化道路的非意识形态化,其目的是想从根本上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从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到普世价值理论的提出,都表明价值之争的实质是主义之争,事关中国发展的道路、旗帜和方向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4],因此,面对西方思潮的渗透和以及西方某些学者对共产主义的误解,重塑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关系着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以及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对这一问题不得不重视。

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特征来看,我们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种行动的指南,它指导工人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自由而奋斗,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它是在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建立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它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同时,紧紧抓住了时代的主题,通过严谨科学的态度,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了世俗的苦难。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公正公平和合理发展,它不仅描述了共产主义的美好图景,而且为实现这一图景指明了现实出路,历史反复证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共产主义信念的强大思想基础,人类不会也不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寻求人类的解放。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特点也决定了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在促进信仰的同时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二、在当代中国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途径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当代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也必定要转型,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因此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也必须要自我创新发展和完善,这是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意识形态的新境界的要求。为此,除了对社会生活领域依意识形态的强弱而作出区分外,还须对何谓指导地位作出新的界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与社会多元思潮的相结合,不能把指导当作取代,把指导地位当代指导一切。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化。针对国内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应当充分发挥党在文化上的领导作用,通过引导等方式加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使其成为全社会所公认的主流社会意识,避免由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而引起的信仰危机和价值混乱,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针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思潮的渗透,我们更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面旗帜,坚决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当然,我们不是要否定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而是要以包容的姿态面对多种文化思潮,通过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对话,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断的丰富自身。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当代强势话语的影响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为代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都可以视为重建当代马克思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努力,也是党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在马克思主义遇到新挑战的条件下,所实现的理论创新,是针对新的历史条件重塑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主体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结合的产物。当前在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下,世界仍存在不安定的因素,思想领域、安全领域等方面的斗争依然复杂,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依然未变。在这一环境下,我们更应加强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国力,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敢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条件结合起来,“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的界限”[5],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

三、结语

葛兰西把意识形态比作社会水泥或社会的胶合剂,以此来指认意识形态的作用,马克思也曾经指出“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观点的那种东西——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程度内改变经济基础”[6],可以说,意识形态在现代国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提供集体共有的价值规范,同时也是超出暴力的国家第一统治权,国民对国家意识形态的不认同完全可以使一个国家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因此重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和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动摇是我们根据时代特征作出的重大决策,同时也是确保我们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支撑,对于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1]吴江.社会主义的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1.

[2]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77.

[3]吴江.社会主义的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36.

[4]姜迎春.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8.

[5]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3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2.

猜你喜欢

思潮话语权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