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言情小说对青年女性的心理射影

2013-08-15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射影理想爱情

陈 琳

(西藏民族学院 文学院,陕西 咸阳712082)

射影是数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某一点或某一图形上的所有点在一平面的投影,引申到心理学上,可将 “心理射影”解释为某事物投射到人的心理并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某事物的特征投影在人的心理后并被带入生活中,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言情小说是通俗小说的一个方向,主要描绘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其受众多数会被小说文本中所塑造的人物或设置的情节吸引,并产生共鸣,甚至会留存脑际,进而带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这即是言情小说对其产生的心理射影。对此,本文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女性,共发放纸质问卷200份,反馈的有效问卷187份;网络问卷参与人数237人,反馈有效问卷132人,合计有效问卷319份。经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本次调查的人群主要集中在19~30岁的青年群体,占本次调查的69.3%,而18岁及以下群体占21.0%,30岁以上群体占9.7%。可见,言情小说对18岁及以下的青少年群体是有影响的,而其主要受众群体则为19~30岁的青年女性。故本文则以青年女性为研究对象来探析言情小说对其产生的心理射影。

一、言情小说对青年女性的心理射影表现

通过调查发现,有63.4%的青年女性明确表示言情小说对其恋爱影响明显,甚至会将言情小说的情节带入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这就是言情小说对其心理射影的一个最典型的表现。那么将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带入现实生活中后,它们对青年女性的心理射影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本文将对理想心理、虐情心理两种具体的心理射影表现进行分析。

(一)理想心理。青年女性的理想心理是言情小说对其心理射影的表现之一,它多来源于理想型的言情小说和言情小说中的理想情节。理想型的言情小说,主要是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较为理想化、完美化,几乎是没有一点缺陷,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理想故事里,没有平淡的现实生活,没有污浊,唯有纯纯的爱情,里面的男女往往爱得轰轰烈烈,爱得忘记了世俗,爱得不惜一切。琼瑶的言情小说就是典型的理想型,她所描述的爱情和婚姻显得神圣化,主人公往往为了所谓的爱情不顾一切,即使是长辈的反对,即使是年龄的差距等现实因素,仿佛她们就是为了爱情而活着。例如《还珠格格》里面的痴情男女们没有任何生活的压力,为了追求爱情,可以远离皇宫,可以浪迹天涯,可谓是轰轰烈烈。而言情小说中的理想情节其实是理想型言情小说的缩小版,它被缩小到了具体的小说文本中,由理想事件构成了理想情节。无论是理想型的言情小说,还是言情小说中的理想情节,它们所呈现出来的故事情节往往容易让缺乏爱情和婚姻经验的女性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她们会觉得爱情就应该是美好的,是高尚的,是脱离污浊、世俗的,于是在以后的爱情或者婚姻生活中,就容易把这样的心理暗示带入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爱情观,并会把自己脑子里已存在的爱情观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殊不知是现实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来决定现实,于是现实和理想便产生了差距和矛盾。一向理想化的青年女性就很难去适应或者包容现实的世俗感,于是就容易产生悲观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二)虐情心理。青年女性的虐情心理射影主要来源于虐恋型的言情小说和言情小说中的虐恋情节。虐恋型的言情小说,主要描绘的是男女主人公跌跌撞撞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总是会不断地出现矛盾和阻碍,这样的爱情故事往往围绕着不断出现矛盾和不断解决矛盾循环展开的。虐恋型的爱情多表现为男主不爱女主,女主却对男主一见钟情或者日久生情,因为某种仇恨、某种利益或欲望本身,男主占有了女主却不给予丝毫疼惜,百转千回间,男主却不自知已爱上了女主或不愿承认,直到女主离去方才醒悟,于是便开始疯狂地寻找女主,最后两人终于修成正果。比如郑媛的小说,大多就是虐恋型的,其小说男主多为贵族公子,而女主多为平凡女子,双方总是像在捉迷藏一样,猜不透对方的心思,历经千辛万苦才最终走到一起,如《铁心郎君》、《契丹王的女奴》、《冷情转炽》、《冷情夫君》等。而言情小说中的虐恋情节,往往来自于小说中的某一情节较为纠结,男主和女主的情感遇到了某种阻碍,却心生误会,几经折腾才终于解开矛盾,和好如初。这种虐恋情节相较于虐恋型的言情小说,后者出现在文中的频率较低,文本时间较短,而在虐恋型的言情小说中几乎贯穿了整个过程。这样的言情小说和情节,让受众,特别是毫无经验的青年女性看得格外揪心,有时看到矛盾的高潮,心仿佛也在跟着疼痛。青年女性在阅读虐恋型的青年小说时容易把爱情或者婚姻看得跌宕起伏,一点也不平静,甚至觉得浪漫的爱情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疼痛和折磨走到一起,不自觉就产生了一种虐情心理,并且把这种心理带到以后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中,从而使其爱情和婚姻本就细小的矛盾总是扩大化,双方总是处于不断地争吵中,容易导致其爱情和婚姻生活的不幸。青年也容易受其打击,不利于其爱情和婚姻生活。

调查数据显示,19~30岁的青年女性表现出理想和虐情心理的占到了84.9%。除此之外,言情小说对青年女性的心理射影还表现为娱乐心理、梦幻心理等。可见,言情小说对青年女性的心理射影多呈矛盾两极化,一种过于理想,一种过于悲观,故值得探讨。

而且,言情小说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多为帅男靓女,不仅赚足了受众中青年女性的想象眼球,也给其创造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想象空间越大,影响也就越大。它们除了对青年女性本身的身心影响,也会经青年女性已偏激化的心理间接地影响其后代,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二、青年女性心理射影产生因素

通过对调查者年龄和现在所处状况的调查发现,恋爱中的女性,特别是19~30岁的群体,对于言情小说的喜爱程度更深,而且言情小说对其恋爱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此类女性在调查中占到了82.1%,其中19~30岁的青年女性占63.4%,18岁及以下占18.7%。可见言情小说非常容易对青年女性产生心理射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决定的。由于所处的社会角色不同,社会对其期待和规范也就不同。社会对男性的期待和规范多表现为男性就是男人,就应该承担家庭的责任,故男性多表现得独立、自主、现实、野心、攻击性等;而女性恰好相反,社会对其期待和规范多强调女性作为女人,就应该温柔、养育,故女性多表现为柔弱、敏感、孤独、梦幻、自卑等。处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中,社会期待和规范对其产生了具象的认知性,于是在情感上便有了倾向,比如女性对粗鲁、野心强的女人便觉得厌恶,对温柔、养育型的女人便觉得喜欢,对懒惰、无所事事的男人便觉得憎恶,对上进、勇敢的男人便觉得欣赏。有了情感倾向后,人的行为也就有了倾向性,比如女性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多把自己塑造成社会所认可的角色,温柔、善良、养育等;而男性也多把自己塑造成独立、上进、有担当等被社会认可的角色。这种“行为中的性别差异是社会期望和规范影响的结果。”[1](P508)以上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差异,其实就是性别刻板的体现,在这种性别刻板的作用下,女性和男性就出现了性别差异。前面已谈到男性的性格多显独立、现实、勇敢;女性性格多为敏感、孤独、梦幻、自卑、理想。这种性格特征使其更容易被虚拟的言情小说所吸引,且欲罢不能,难以将小说中所呈现的情景和现实区分,进而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影响自己的生活。

(二)女性意识凸显的叙事模式决定的。从事言情小说创造的多为女性,其写作目的即是吸引女性阅读。由于女性之间无性别的差异性,言情小说的女性创作者更知道女性读者的需求。“爱情”是言情小说叙述的核心,也是女性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谓女性的一生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存在,未婚时女性看重爱情,已婚后女性看重已从爱情升华为的夫妻情,其重点都不离男性,可见男性是女性一生都极为看重的对象。每一个青年女性的心目中都充满了对男性的想象,这便是女性创作者所熟知的重要信息,也是其创作的来源,更是吸引青年女性的重要因素。在这样一个重要信息的引导下,女性创作者便展开了以男性描述为主的爱情故事创作,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女性意识凸显的叙事模式,它恰好能够反映女性的情感、思想、生活等。而这种叙事模式的文本信息也恰好符合女性读者的内心想象,从而吸引其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女性读者也能从心理上获得某种补偿,进而产生影响。

(三)言情小说特别是当今的言情小说,不仅只限于男女间爱情的描写,也非常注重对性文化的展现,而这也是吸引青年女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女性随着社会地位的提升性权力提高的体现。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母系社会到父权社会的转变,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母系社会,人类面临着生存的压力,而女性的孕育能力使人口得到增长,恰好缓解了这种生存压力,故逐渐产生了对女性生殖的崇拜,女性也在整个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她们拥有非常自由的性权力,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性对象,当然前提是建立在男性自愿的基础上,可见母系氏族时代女性性权力的自由度达到了一个文明程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女性孕育的必要条件是男性,于是便逐渐产生了对男性生殖力的崇拜,进入父权社会后,男性的地位远远高于女性,女性多作为其生育工具和性需求而存在。整个父权社会中,“女子既须依男子以为生,甚或专供为玩物,自不得不修饰雕斵以取悦男子”,“女子为姬侍为玩物已成普遍现象”[2](P60)。她们完全视为男性的私有财产,一旦有任何性行为上的越矩,将被视为“淫妇、荡妇”等,最后可能还会被处以极刑。她们从小就被父母灌输各种贞洁烈妇的思想,不允许其私自接触男性,不幸成为寡妇后的女性,社会也不允许其改嫁,不是孤独终老,就是了此残生,完全限制了其人身自由、生存权利及性权力。而性权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也是女性的基本权利之一,对性的需求和幻想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却在男权社会中受到了极大的残害和剥夺,这对于女性群体而言,无论生理以及心理都是遭受极大的迫害和不公。针对此类状况,孙绍先也在其《女性与性权力》一书中指出:“性权力被剥夺是妇女沉沦的重要原因之一。”[3](P15)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可以自由地选择性对象,性权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每个人都有性的需求和反应,青年女性也同样如此,言情小说中的性爱描写不仅满足了其对性的好奇感,也满足了其需求感,女性不再对其躲躲藏藏、羞于启齿,这也完全符合了美国旧金山“高级性学研究院”在“基本的性权利”中所提到“人类应该享有任何有关性的思想、幻想或欲望的自由。”[4](P110)可见,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独立的性权力意识也在逐渐加强。

三、心理射影的实现方式

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言情小说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要实现其价值,使它成为受众的审美对象并对其产生心理射影,需要通过对言情小说文本的生产、传播、消费、接受的方式来实现。

(一)生产、传播。言情小说自琼瑶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大陆后,便风靡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言情小说的载体也经历了从纸质到网络的飞跃发展,特别是现在的网络小说极其火热,其中言情小说的分量和热度不容小觑,言情小说在当今所占据的市场空间依然很大。言情小说为什么会被如此大量的生产呢?一方面,商品经济时代带来的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急需获得精神享受,而恰好言情小说的娱乐性能够满足其不断增长的消遣娱乐追求。另一方面,拥有一批渴望爱情的受众。这些受众主要以青年女性为主,由于其缺乏爱情或婚姻经验,非常渴望获得,但生活中又无法通过合适的途径来获得,恰好言情小说成了她们爱情或者婚姻的启蒙教科书,她们从中能够获得充足的想象空间,从而对爱情和婚姻产生憧憬和向往。可见,言情小说的生产是一种必然趋势,而要真正实现其价值则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的传播,例如印刷成书籍、通过网络等,最终流入阅读者手中,成为其消费客体。

(二)消费、接受。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提到“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5](P274),而言情小说的生产正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及满足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和好奇心,所以其生产目的决定了它的消费对象多为女性,并且是青年女性。她们通过购买、租借纸质的,或者通过付费的网络言情小说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从而形成消费。言情小说的消费除了表现在客观的购买上,还多表现为纸质阅读以及电子书之类的视频阅读。而青年女性在对言情小说的接受过程中,出于兴趣、爱好及文本本身的吸引力而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阅读效果,例如文学上所谈到了接受高潮——共鸣、净化、领悟、延留,而本文所探讨的言情小说对青年女性的“心理影射”即文学接受高潮所提到的最后一个阶段——延留,是指读者在读某一作品时被其中的某一情节或情境所吸引,直到读完后,仍然时常萦绕于脑际,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行为举止、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可见“心理射影”和“延留”几乎是契合的,只是延留的作用多显积极,而“心理射影”多显消极。

综上所述,言情小说的市场存在是必然的,发展的,青年女性是其主要的阅读群体。言情小说对其心理射影,特别是理想心理和虐情心理,对女性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影响多显两极化。因此为尽量避免其不良影响,青年女性首先要理性看待言情小说,要认识到言情小说存在的消遣娱乐性质,要明确自己阅读言情小说的目的性——获得精神享受,而不能让言情小说驾驭了自己的思想,更不要把小说中的情景和情感带入现实生活中去,要充分地认识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性。另外,言情小说对于本次调查人群中只占21.0%的18岁及以下的女性而言,对其生活影响占到本次人群的18.9%,也意味着本次调查的该类人群中有89.0%的调查者是深受影响的,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丰富文化创造,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娱乐性需求,对于言情小说的有关细节以及编剧等等,更应该合理化、生活化以及文明化,在追求言情小说的关注度的同时,也应该人文关怀一些读者的影响度,特别是青年人群。

[1]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4.

[3]孙绍先.女性与性权力[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

[4]蔡勇美,江吉芳.性的社会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7.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射影理想爱情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常曲率Berwald空间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三参数射影平坦芬斯勒度量的构造
基于已有控制资料的正射影像自动更新
利用矩阵初等变换求二维射影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