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3-08-15钟建军

文教资料 2013年34期
关键词:成才阅读教学语文

钟建军

(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甘肃 张掖 734019)

一般认为,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就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谈谈具体做法。

一、在有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学生阅读文章时,要扫清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读准生字,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诵读。诵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并提高学习效率。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万万不可对诵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1.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模拟人物情态。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阅读等。

2.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如同潮水一样在诵读中奔涌而出。学习《最后一次讲演》,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在集会上闻一多先生的心情:对革命死难者——李公朴表示深切的悲痛与哀悼;对反革命的刽子手——国民党反动派表示刻骨的仇恨。可借助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背景,加深认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在诵读中不断地得以加强,使作者的感情透过文本跃然纸上。

3.教师要善于创造氛围,让学生逐渐进入语境。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逐渐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文章用了大量的隐晦象征手法,预示革命风暴即将来临。我们要营造出那种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佳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使学生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陶醉其中。

4.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品味,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法”,更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品读”教学,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品得细。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我的体会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闪烁作者独到感受的精华文段、重点语句、关键字词进行细细品析。这样既可以在字、词、句的咀嚼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体会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认识效果。

(2)品得深。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如鲁迅先生《孔乙己》一文,结尾这样写道:“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课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大约”和“的确”深层含义学习。经过思考讨论,便明白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其实反映的却是孔乙己真实的命运。

(3)品得美。就是从“美”的角度、“好”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从而产生审美激情,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品读美文时,教师要善于从“美”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美点寻踪”,无论是用词、写句、层次、结构,还是音乐、画面、形象、思想等,都可让学生用自己审美的眼光去追寻和探究,发现其美的所在。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能与庄子一起逍遥游,与苏轼同游赤壁,随毛泽东观北国风光,跟随范仲淹做客岳阳楼,岂不美哉。

二、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总是存在的。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如教王安石的《伤仲永》这一课时,我最后总结说:“本文的作者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导致了才能的衰退。你们说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刚问完,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一吐为快之势。我说:“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对‘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这问题分成两种意见展开讨论。”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聪聪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分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而另一方提出了小学课本里曾有过的童第周,反驳道:“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后来经他勤奋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还把当时生物界的尖端课题攻下了,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样能做’的愿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不说明后天教育(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吗?”在争论中双方都做到了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有一定的思辨水平。在同学们辩论的继续深入后达成了一致正确的认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时,才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和谐、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能力。

[1]李荣新.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中学文科,2007(12).

[2]周国韬,郭忠银.初中生语文阅读精加工策略的训练研究.心理科学,1998(2).

猜你喜欢

成才阅读教学语文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