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渗透

2013-08-15

文教资料 2013年34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德育

王 需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当前,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中职生的德育影响、德育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是教育选拔中的弱势群体,大多是被批评长大的。一些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些都导致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不佳。

一、当前中职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治意识缺失,理想信念淡漠。

一些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国家基本国策缺乏基本的了解,思想偏激,片面错误理解一些社会问题,没有树立人生目标,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部分学生意志薄弱,精神空虚,在学校谈恋爱、打群架,对不良行为无抵抗力,很容易被影响和诱惑,比如某些中职生有网瘾、烟瘾,逃课通宵上网、校门口扎堆抽烟大有人在。

2.法制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中职生学生处于法盲状态,不学法、不守法,理智程度低,极小的矛盾都能引发冲突,处理问题感情用事,较为冲动,盲目从众,自我控制力差,不考虑后果。

3.道德意识不强,文明修养不足。

有些学生对于不文明行为缺乏认识,放任自流,随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不以为耻,反觉得有个性,是非、善恶、美丑不分,无视校纪校规,化浓妆、衣着暴露出现在课堂上,上课随便接打电话,甚至进进出出。有些学生在礼貌礼仪方面习惯很不好,遇见师长从不打招呼,给老师同学起外号,甚至对老师直呼其名。

这些学生人数众多,再加上中职生课程安排相对宽松,课外时间较多,有足够的时间聚在一起联络感情,互相影响。即使有想上进、品德方面较好的学生也因为人数少甚至被这些学生嘲笑不合群,致使有些原本积极向上的学生受他人影响,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二、中职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而这些劳动者是我国现代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这里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劳动技能外,而且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等人文素养。在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竞争力,为把中职学生培养成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起到积极的作用。①

中华传统文化“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胡锦涛同志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②加强对中职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爱国精神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更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和提升我国公民道德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③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这就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加强和改进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发挥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加强对中职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培养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渗透

我院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根本,从传统道德规范开始,内化到其价值观念成型,积极探索中职德育教学工作实践,抓住完善“人”这一根本,尊重人的价值,使中职生成为真正独立意义上的人。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和谐校园”工程,共分为六个主题:1.弘扬兵团精神、石河子精神;2.法制教育;3.校纪校规的宣讲;4.《弟子规》专题讲座;5.礼貌礼仪专题讲座;6.《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中职学生》等,要求班主任根据以上内容组织开展五次主题班会:1.文明礼貌伴我行;2.我在遵纪守法方面有什么不足之处,如何改正?3.孝悌感恩爱心;4.做诚实守信、好学上进的中职学生;5.我为和谐校园创建作贡献。德育课程中应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从知到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涵盖理论教学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两方面,而道德品质的形成重在社会实践能力。学院制订了详尽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每周计划,由语文教研室老师承担《弟子规》校园论坛讲座任务,要求以《弟子规》为镜,从自身做起,从此时做起,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进行知行相结合的实践学习:(1)通过每周一字,解析中华文字特点和精髓,反映文化理念,从而延伸到学生做人、做事的原则,启迪学生学会与人融洽相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每周一记,总结本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所获,作为个人成长日志,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感的自我评价能力。(3)每日行一“善”,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力行,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件好事,可以为他人、为班级、为学校或为社会,好事从小事、从平常事开始做起。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强调道德实践。(4)开展多种渠道、多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每周一讲”活动,由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参与,每周开展一次,向大家交流自己从思想到行为上的转变,并倡导大家持之以恒。(5)每月一选,对本月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进行大汇总,把班级中本月表现最佳的同学评为“文化使者”,以演讲的形式全院汇报。另外,通过网络平台、橱窗宣传对“文化使者”事迹进行宣传,树立好学生身边的榜样,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学院可利用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如各种传统节日、法定假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专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中职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

在实践中积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根据当前中职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的放矢,改变高高在上、比较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习染,使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应用以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育模式。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精选真实的德育素材,结合传统圣贤名言为学生释疑解惑。

通过发掘、研究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熏染,让学生、老师甚至家长都受到很大启发,逐步建立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德育实践体系。

1.经典阵地化。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在教室走廊张贴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经典古诗词介绍,在学生中传唱《跪羊图》、《感恩的心》等感恩歌曲,将中华经典教育作为课程开设,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讲教材,利用每日早读吟诵,形成制度,开辟经典教育阵地,有效保证了经典教育长期化。

2.素质外显化。活动中渗透传统礼仪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改善与提高,不但知道并牢记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将之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中。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仪容仪表大有好转。见到师长都能深深鞠躬问好,变得有礼貌,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等等。总之,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素质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教学资源校本化。利用本土资源参观军垦第一连、军垦博物馆等能够培养学生爱国、爱疆、爱兵团,继承优秀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编写适合新疆本土适合学生理解能力的教案课件,内容尽可能选用新疆本地的事例,贴近学生生活,供教师和学生学习。

总之,中职生正处在人格形成、人格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职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对于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⑤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的文化是广大中华儿女的宝库,利用传统的优秀文化思想理念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渗透,要充分认识,认真分析,把握实质,贴近中职德育教学工作实际,创新形式,从而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既有较高专业技能又有一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

注释:

①朱艳艳.倡导国学教育 培养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J].华章,2012(27):96.

②胡锦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③党的十七大报告.

④党的十七大报告.

⑤卜婷婷.民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教学研究,2011(7):16.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德育
弘扬爱国精神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