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视角下的李清照词作风格及成因分析

2013-08-15覃艳艳

文教资料 2013年34期
关键词:李清照文学作品意境

覃艳艳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4)

文学作品的美学角度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韵味之处,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李清照的诗词作品能够让读者共鸣,就是她把个人情怀毫不保留地借助高超的写作技能展示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词,李清照还被人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因此,在美学的角度下审视李清照的诗词之美,结合她的相应的身世变化,才能最准确地分析出李清照的诗词作风变化。成因主要是她生活经历的跌宕浮动。若没遇到种种挫折,则一个人是写不出所谓的“惊世骇俗”,写不出真真的“绝美”的,笔者也是感受颇深。从美学视角出发,便能发现李清照词风的改变亦是生活所趋,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倾诉,倾情于词。

一、文学作品审美风格形成原因

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的形成是作者在创作时,不断通过自身提升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独特的气质、风格、笔调和气息,是一个作家真情实感的体现,包括思想内涵、才学底蕴、审美价值的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的成熟是作品成熟的体现,同时还受不同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有句话说得好:“但凡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真实的生活写照,是作者亲眼所观,或者是作者亲身所经历。”总的来说,作品可以记录和反映作家生命的印记,因此便有“文如其人”的说法。只有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入文学作品中,才能真正投情于文,携理于文。

二、李清照作品的美学分析

李清照作为一代词人,其作品有很多惊人之处,有“别是一家”的说法,古今都有称赞。明朝人杨慎曾说:“若为填词,则宋人李易安乃冠绝者。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与闺阁也。”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诗词的造诣颇深。下面分别从李清照诗词意境美、语言美、婉约美的角度探索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成因。

(一)意境美

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可低估,特别是影响诗词中的意境美。意境便是作者在诗词描述中,给读者有无意识地构建一个有情感环境的过程,已经给读者构建了很多情感倾诉的环境,或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便是她少年时期的作品,是她有一次机会在有一次在溪亭游玩时即兴写出的,词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运用白描的修辞手法,“日暮”、“归路”、“晚舟”等给读者构建一个少女日暮游湖之景,写出一个少女灿烂的生命气息,犹如绽放的春花,蕴含的是质朴和烂漫。此词的写作背景便是年少李清照无忧无虑,没有家庭的纷争,没有功名利禄,只有一份独属于少女的稚气和天真,此时的诗词对于李清照来说,便是一种初入文学的探索。这些意境的形成是作者年少多地游玩总结出来的。从美学角度来说,写作的意境便是作者的意境,倘若没有积累,等闲之辈经历这些也未尝写出,前者为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生产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发,是一个作家创作风格影响的客观因素。围绕这个安稳的社会环境,词人才能写出桃园之作。词人的思想通过词折射出来,滋养其诗词精神的是群体意识、社会运动和社会责任感。因而,他们的作品应该是社会现实的风向标。李清照年少的生活环境安稳,对她的写作起到了激发作用。正印证了一句话:“社会是一切写作的影响源泉,没有环境的影响而著出的作品,是毫无目的有没有生机的作品。”

(二)语言美

李清照在语言的应用可称是“温柔抒情”、“惟妙惟肖”。语言的应用是诗词的精髓,和意境一样,在诗词鉴赏中展露出绝美的风采。有人曾说:“言之于理,便晓之于情。”可见语言的魅力无限,它蕴含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是用词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它不仅代表了作者的文化涵养,还从文字之美中透露出了大量的时代文化。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春欲放”是春花含苞待发的滴滴娇人,表示出李清照特别喜爱这花,将自己此时和夫君幸福的生活简单描述出来,没有一丝做作,比喻恰到好处。写人写话,以花喻人,正是充满了真挚情怀。全词形象鲜明,从细微之处写人,突出了李清照此时此刻欲想情郎更加喜爱自己,又表现出自己温柔独到,韵味十足。此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所写,其中流露出了一个新婚少妇在夫君面前可掬可爱,将少妇温柔妩媚的情态透露出来,感情深厚,细腻可亲。

(三)婉转美

又如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代表,她的作品中蕴含深切的婉约柔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从词中可读出李清照此时非一个“愁”字了得,可见其深处忧愁却欲罢不能,此词写李清照独自一人的情景,一种茕独凄惶笼罩心头,如果不能在当时,则很难领悟到李清照的悲凉和痛楚,我们也是仅仅从词中寻觅到这些痕迹,即便是其他大能之者,也不能写出那一份离愁别绪。“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点点滴滴”“梧桐细雨”“凄凄惨惨”“怎一个愁字了得”种种表明了李清照的悲凉之处,就似这落叶纷飞,无处可逃。李清照也摆脱不了这个属于自己的忧愁,一份被丈夫疏远而独守空房的忧愁。由此可知,环境和后天是作者词风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无论环境如何改变,都是环境加以刺激个人再加以实践形成的。李清照的婉约便是如此,她的婉约美简单而言就是社会环境加以女性之美的结合。

三、李清照词作风格形成原因

公元1101年,正处花季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特别疼爱李清照,两人的生活永远是那么甜蜜和充满柔情。不过相比年少,较缺少的是李清照在此期间很少走出家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闺房赋诗填词,充满了幸福的味道。这也是李清照作品积极向上的高峰时期,内心的方向和写作风格都是那么激昂向上。然而这只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下的短暂的美好,很快便爆发了“靖康之难”,腐朽的北宋顿时陷入一阵慌乱。随着国家的灭亡,李清照开始和很多大宋名家一样无终止地颠沛,才真正成长,成为婉约之代表。不管环境如何变化,“风格任何时候都不能是单纯形式的问题,它永远和作家的思想、作家的生活实践形成一体”孙犁在《风格论》如是说。

对于家破人亡,她的感触颇深,但也蕴含对于这些突变的无奈。从后期诗词的风格中便能深切感受到。北宋的破灭,给这个妇人极大的打击,使她从一个大家闺秀沦为“飘零遂与流人伍”的“闾阎婺妇”。这也是作者写作意境和语言变化的主导因素,此时诗词美就体现在对于爱人的离去和亡国的感叹,还有对于报国无门的深深感叹。“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在夕阳的照耀下,李清照显得更加孤独——“人何在?”;在这个本应该团圆的元宵节,李清照却独自一人,曾敢问,他已不在。所有回忆都转变成现在的痛楚,没法倾诉的对象,只能独守和承受。“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描述了民族的风暴已经无声无息渗入了寻常百姓,更不论李清照这个伟大的爱国学者。在这破碎的河山之际,更激发了李清照的爱国情怀。正印证了“大乱方能出英才”,可以这么说,大宋的破碎再次把李清照的诗词推向巅峰。“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个女人孤苦伶仃,满腹牢骚,也曾多次放声大哭,表示出亡国的悲凉和无奈。李清照的诗词语言和意境在此时都达到高峰,婉约再大放光芒。

四、结语

李清照是千古才女,她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受北宋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经历影响,其词作风格可谓“一波三折”。加以李清照饱读诗书和游览美景的触发,审美水平逐步提升,从意境美和语言美使婉约派大放光芒,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演化,有其寂静、轰烈和绚烂,最终归于消逝。后人只能默默缅怀,默默学习,才能领会独特属于李清照的孤独韵味。

[1]甘少迎.李清照词中的美学意蕴[D].安徽大学,2012(05):12-17.

[2]李莹莹.李清照词的美学解读[D].延边大学,2010(06):10-11.

[3]邹帆.清代李清照研究[D].湖北大学,2012(06):34-36.

[4]谭伟红.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1(05):89.

猜你喜欢

李清照文学作品意境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点绛唇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