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诸子嫉妒观论略①

2013-08-15陈如松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不争荀子小人

陈如松,雷 凯

(1.《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2.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柳州 545004)

先秦诸子学说中大多有关于嫉妒的观点。嫉妒与圣人、贤人、大人、仁者、明主、君子不相容,与小人、谮人和暗主相联,且与尚贤、治国安邦有关。《周易》与《尚书》即奠定了诸子反嫉妒的基础和主要倾向。反对嫉妒是“不争”的主导观念之必然结果,“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益谦,鬼神害盈而福谦。”(《易·谦卦》)《尚书》也强调谦逊与不争,“骄淫矜夸,将由恶终。”(《书·毕命》)“帏德动天,天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书·大禹谟》)“矜其能 ,丧厥功。”(《书·说命》)《毛诗》序曰:“夫人无妒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于君,知其命有贵贱,能尽其心矣。”在中国的史书里,也对前朝的嫉妒史实予以记载,以为鉴诫,如《汉书》 、《魏志》、《晋书》、《南史》等。特别是南朝宋明帝,深恨妇人嫉妒,曾处死诸臣妻妾中的妒妇,又命虞通之著《妒妇记》,以警世人。孝武帝命人为其女与左光禄大夫江湛之孙作让婚表,其中有“专妒之行,有妨繁衍。”“帝以此表遍示诸主以讽切之,并为戏笑。”

一、儒家:君子、贤人、小人与嫉妒

《论语》虽未直接提到“嫉妒”一词,但依然首先表达了儒家关于嫉妒的思想。其一,嫉妒而不容人十分危险。“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论语·正义》云:“媚疾不通,则执己之一端,不能容人,故不能保我子孙黎民而至于殆。”其二,学诗有助于消除嫉妒之习。“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即是说,诗之教,温柔敦厚,学之轻薄忌嫉之习消。其三,孔子主张安贫乐道,但也担心不均造成嫉妒。“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其四,孔子认为,嫉妒与否是小人与君子的一个区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即是说,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不因他人能而产生嫉妒心理。其五,曾子说:“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其中的“恕”,就包括不嫉妒他人。孔子曾引用《诗经》“不忮①不求 ,何用不臧”,以告诫弟子。《论语·子罕》)

《礼记·大学》引述了《尚书·泰誓》对嫉妒的描述:“泰誓曰,人之有技,冒嫉以恶之。”儒家认为,作为人,必须有辞让之心而不嫉妒。“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仁者对胜己者不怀嫉妒之心,随时准备修正自己。孟子以射喻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人恒过,然后能改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章句下》)徵色谓为人所忿嫉。

《家语》记载,孔子在鲁桓公庙中观看到一件特殊而倾斜的器皿。就问看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回答说:“这是劝酒的器具,叫做宥坐。”孔子说:“我听说宥坐这器具,一空就要倒酒,倒酒倒得合适就立起来,酒太满了就倒下去。”他回头对弟子说:“灌进水去试试看。”弟子注进水去,水倒得合适就立起来了,倒得太多就倒下去了。孔子很感慨地说:“世上的东西没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啊!”这是在告诫人们,至全至满会招致嫉妒而受害。

儒家认为,君子、贤人、仁者和明君是不嫉妒的,而小人和暗主是嫉妒并宠信嫉妒者的。儒家的君子论和贤论全面地表述了儒家的嫉妒观。儒家的君子与小人在志气、信仰、存心、修养、气度、仪态乃至眼光等方面有许多区别。君子由于不贪利、不争(“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辨说也。”《荀子·正名篇》)、不傲、不偏、不怨(他人),因此就不可能嫉妒。《荀子·不苟篇》云:“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撙黜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

《大学》引《书经·泰誓篇》说,假如有一介然独立的君子只是诚诚实实,没有什么别的本领,但他的心里却是很宽宏的,大有容纳的度量。看到别人有本领,就同自己有一样;看见别人做事能干,他心里也非常喜欢。能容纳很多好人,那就一定能够保护我们的子孙和人民,还可以有很多的利益可以受用。假如看见别人有本领,就生了嫉妒心而厌恶他;看别人做事能干就故意隔远他,使他不能通达。这样的人实在是心里不能容纳好人,用了这样的人治理国事,一定不能保我子孙和人民,这可是危险极了。这种坏人,只有仁德的国君才会把他流放出去,驱逐到野蛮的地方,不使他同留中国,贻害人民。这也正是《诗经·小雅·巷伯》对嫉妒者和谮人的态度:“取彼谮人,投畀豹虎,豹虎不依。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之有畀。”

君子能自知,所以不会出现归因错误,不会报怨他人而生嫉妒之心;小人则相反。“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徒怨愤于人不自修者则穷迫无所出)。怨天者无志,失之已,反之人,岂不迂乎哉。”(《荀子·荣辱篇》)诗外传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远乎。”

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的“贤论”告诫君王,要警惕身边的嫉妒者即小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②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荀子·性恶篇》)《荀子·尧问篇》指出:“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世之灾,妒贤能,飞廉知政任恶来(飞廉善走,恶来,飞廉之子,有力;父子皆俱以材力事纣也。”《荀子·成相篇》)治国之要,求才为第一,“为政在人”。“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则国可治也。主政者必须无妒贤嫉才之念,有尊贤崇德之诚,而且要在制度和政风上保证不使嫉妒行为畅通,明主尚贤使能而飨其盛,暗主妒贤畏能而灭其功。(《荀子·臣道篇》)“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荀子·王霸篇》)果君王身边有嫉妒之人把持朝政的话,“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荀子·解蔽篇》)能够辅国的贤人就不会被吸引来,国家也就危险了。“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者谓之昧,隐良者谓之妒。奉妒昧者,谓之交谲。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秽孽也。”(《荀子·大略篇》)“臣排斥贤良,必定结党营私,世乱恶善不此治,隐讳疾贤,有奸诈鲜无灾(“隐讳过,嫉害贤良。”《荀子·成相篇》),争宠嫉贤利恶忌,妒功毁贤,下敛党与上蔽匿。”(《荀子·成相篇》)“嫉妒之臣必进谗言,君王必须近贤而远嫉妒之人,孔子曰,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此之谓也。愚者反是,处重擅权,则好专事而妒贤能,抑有功而挤有罪,志骄淫而轻旧怨。”(《荀子·仲尼篇》)“残贼加累之谮,君子不用,隐忌雍蔽③之人,君子不近。”(《荀子·致士篇》)

要像齐桓公那样,用能人而使妒风不张,立以为仲父④,贵戚莫之敢妒也。(《荀子·仲尼篇》)

二、道家:保身养生与嫉妒

道家的早期思想并未直接涉及嫉妒问题,可是道家的整个“柔弱不争”的哲学观,却是从根本上免受嫉妒之害的保身方法。至《抱朴子》,从道家根本思想出发的关于嫉妒的思想就直接表述出来了。《道德经》主张不争、不全、不先、不矜和不强,圣人因此处于不败之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六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六十七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恃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十八章)。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五十六章)。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要做到不争,首先要知足,知足者富(第二十七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二十八章)。

“道”是天地的根本法则,其运动的本质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道”从嫉妒的观点来看,正是起着希腊人所构想出来的嫉妒之神的作用,它时时提醒着人们。遵守这个规律,就要把持住三个关键;违背这一规律,就会有灭顶之灾。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惟有道者(第六十三章)。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第十七章)。⑤

《庄子》也认为平易、宽容和取后,才能免除受到嫉妒和攻击: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未偿先人而常随人,……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诟”。人皆取实,己独取虚,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

基本思想属于道家的《亢仓子》提出了一个带有悖论性质的问题,即同类之间既可以产生爱,也可以产生嫉妒。但是,它把爱与嫉妒统统归结为人的本性使然,好象不需要作出什么解释:“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人性自然也。”(《亢仓子·用道篇》)

道家思想后来孕育出道教。道教在根本思想上坚持道家的“柔弱不争”的观念。例如,唐代道教《想尔训》训解老君《道经》《德经》,其中的《想尔戒》有九条,上、中、下三最:上品戒文:行柔弱;行守慈;勿先动。中品戒文: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下品戒文: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除了主张君子、贤人不嫉妒之外,还主张欲养生得道者,也不能有嫉妒之心。

《抱朴子》指出人世间存在着与君子、得道者和仙人的本性不相容的嫉妒之情──(君子)不疾人之胜己。(《抱朴子外篇·交际》)暗政乱邦,恶直妒能,甚难测也。……器盈志骄则不招祸而祸来矣。(《抱朴子·广譬》)疾非党,忌胜己。(《抱朴子外篇·知止》)《抱朴子》还给出了一个简明的嫉妒定义,并描述了一些典型的嫉妒行为:“”喜他人之有灾者,妒人也。(《抱朴子外篇·行品》)夫奸凶之徒,妒所不逮,拥上抑下,恶直丑正,忧畏公方之弹击邪枉,是以务除胜己以纾其诛。(《抱朴子外篇·时难》)掩德蔽贤,忌有功而危之,疾清白而排之,讳忠谠而陷之。(《抱朴子·汉过》)与妒胜己者而谋举疾恶之贤,是与狐议治裘也。(《抱朴子外篇·博喻》)

凡人尚不可怀嫉妒之心,求仙与得道更是与嫉妒水火不相容,不嫉妒乃是成仙得道的一个必要条件。(欲求长生者)不嫉妒胜己,不佞陷阴贼,如此乃为有德 ,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抱朴子内篇·微旨》)乃复憎忌于实有道者而谤毁之,恐彼声名过己也,此等岂有意于长生之法哉。……凡俗之人,犹不宜怀妒善之心,况于道士,犹应忠信快意为生者也。(《抱朴子内篇·勤求》)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一曰薄名利,……六曰去沮嫉。(《抱朴子·养生论》)

三、法家:治国术与嫉妒

与儒家和道家有所不同,法家的嫉妒观主要体现在它的治国术之中。嫉妒的存在与消亡,都取决于君王及其法度。(君)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商君书·修权》)韩非开始在自己的著述中列举史实,使人们明了嫉妒的危害。齐桓公妒而好内。⑥故竖刁自宫以治内。……君见好则群臣诬能。(《韩非子·二柄》)有欲以御见荆王者,众驺(骑马的侍从)妒之。(《韩非子·说林下》)叔孙相鲁,贵而主断。其所爱者曰竖牛,亦擅用叔孙之令。叔孙有子曰壬,竖牛妒而欲杀之。……壬兄曰丙,竖牛又妒而欲杀之。(《韩非子·内储说上》)他告诫君王,如果对掌握军国大计的贵臣之间的相互嫉妒不采取相应对策的话,可能会危国亡国。危道,……四曰乐人之所祸。(《韩非子·安危》)贵臣相妒,大臣隆盛,外籍敌国,内困百姓,以攻怨雠,而人主弗诛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徵》)

《盐铁论》慨叹由于君王不明,忠臣与贤士无论怎样做,也难逃被嫉妒的命运:今当世在位者,既无燕昭之下士鹿鸣之乐贤,而行臧文子叔之意,蔽贤妒能。(《盐铁论·剌复》)君暗大夫妒。(《盐铁论·大论》)怀精白之心,行忠正之道,直己以事上,竭力以徇公,奉法推理,不避强御,不阿所亲,不贵妻子之养,不顾私家之业,然卒不能免于嫉妒之人,为众枉所排也。(《讼贤》)

四、墨家与杂家:家庭、朝政与嫉妒

墨家的《墨子》未曾直接论到嫉妒。只是其后学《晏子春秋》发挥墨家善于下定义的特长,从家庭关系的角度,给出了嫉妒的界说,并提出了一夫多妻制下的家庭中,妻妾之间不嫉妒的标准:子专其父,谓之不孝,妻专其夫,谓之嫉妒。……为妻之道,使众妾皆得欢忻于其夫 ,谓之不嫉。(《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杂家的著述糅合各学派思想。《管子》、《列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都论到了嫉妒。《列子》和《淮南子》都指出人与人之间存在三种最基本的不良社会关系,其一即为嫉妒: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列子·说符》)(人有三怨)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处之。(《淮南子·道应训》)《吕氏春秋》则指出了宫内嫉妒和夫妻嫉妒存在的普遍性,而且宫内妒可能引起朝政的变故:宫中乱曰妒纷(积妒纷然所以乱),兄弟乱曰党偏,大臣乱曰称述。……称述党偏妒纷生变。(《管子·君臣下》)故至乱之化,君臣相贼,……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分敬而无妒,则夫妇和勉也。(《管子·宙合》)吕氏认为,怀有嫉妒心的老师不能吸引学生。难而悬之,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吕氏春秋·尊师》)

管子也有类似道家的思想,指出君子谦逊,不嫉妒。故贤者诚信以仁之,慈惠以爱之,端政象,不敢以先人(常执谦以下物)。(《管子·势》)故君子恶称人之恶,恶不忠而怨妒。(《管子·明法解》)明智的君王能够依靠法制,辨是非,处公平,使贤士通达,而没人敢妒。明主者,有法度之制,……故嫉妒之人不得用其贼心。明主之治也,审是非,察事情,以度量案之,……如此则士上通而莫之能妒。(《管子·明法解》)

《淮南子》认为嫉妒的产生是很自然的,有为则谗生,有好则谀起。(《淮南子·主术训》)然而,有自知之明者,不会产生嫉妒。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淮南子·缪称训》)对一种现象的解释,它是否嫉妒现象,有时取决于旁观者的视角与感情立场:亲母为其子治疙秃,而血流至耳,见者以为其爱之至也。使在于继母,则过者以为嫉也。事之情一也,所从观者异也。

《申鉴》认为,存在十种妨碍用贤的障碍,并把臣子的嫉妒看成是衰国之风。惟恤十难以任贤能 ,一曰不知 ,二曰不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失掩大美,八曰以讦奸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申鉴·政礼》)。礼俗不一,位职不重,小臣谗嫉,庶人作议,此衰国之风也。(《申鉴·政体》)

《世说新语》记载,遭嫉妒的张天锡认为,北方是无嫉妒的美好地方:(张天锡)为孝武帝所器,每入言论,无不竟日,颇有嫉己者。于坐问张北方何物可贵,张曰,桑椹甘香,号鸣革响,淳酪养性,人无嫉心。(《世说新语·言语》)这完全不同于皇室宫廷嫉妒成风:多言妒前,……妒前无亲(《世说新语·识鉴》)。孙秀降晋,晋武帝厚存宠之,妻以姨妹蒯氏,室家甚笃。妻尝妒,乃骂秀为貉子。(《世说新语·惑溺》)

[注 释]

①“忮”,嫉妒之意。

②“疾”与“嫉”同。

③“隐忌雍蔽”即为妒贤。

④齐桓公立管仲为仲父。

⑤王安石注《道德经》云:“勇、广、先,三者人之所共疾也。为众所疾,故常近于死。”

⑥《十过》有此句,《管子·小称》也有。

猜你喜欢

不争荀子小人
张之洞的“三不争”
艾草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指印小人来了
和谐
不争的函谷古道
木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