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礼仪教育路径探讨

2013-08-15马学敏

唐山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礼仪大学生文化

马学敏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063000)

礼仪,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1]。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2]。伟大教育家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不学礼就没有办法立足,礼仪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礼仪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必然需求,礼仪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的高校中礼仪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礼仪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的需要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礼仪既具有内在的道德要求,又具有特定的外在表现形式。谦恭礼让、礼貌待人、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尊师敬长、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益(包括公共卫生)、尊重与爱护他人的劳动等,这些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礼仪规范的要求。因此讲究礼仪,除了要注意礼仪的外表形式以外,更要注意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孟子曾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礼仪与道德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加强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内在需要。

(二)礼仪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需要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他的《成功之路》中指出: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事技巧。人际关系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而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开启社会交际的钥匙。高校通过礼仪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交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2],与交往对象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大学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产生非常重要的正面影响。

(三)礼仪教育是塑造大学生良好形象的需要

作为当代大学生,良好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礼仪教育可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在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待人接物、交际应酬、会议就餐等方面表现得适度得体、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受过良好礼仪教育的人,无论是其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此方面教育的人完全不同。

(四)礼仪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3]因此那些能够自觉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会被人们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易于融入社会,被社会接受。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走向社会的需求,但普遍存在如何尽快适应社会的心理困惑。礼仪教育正好能够解决这种困惑,帮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提升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使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游刃有余、充满自信,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二、高校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脱离文化根基

礼仪教育应该根植于文化教育,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核心就是“礼”,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一部分,必须要加以继承和弘扬。礼仪中的“仪”虽指具体的表现形式,但它必须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不能与“礼”的内涵割裂。目前在高校中涉及的一些礼仪教育,更多的是传授在各种场合应该注重的言谈、举止,应用性、形式化较强,大学生学习掌握了坐、立、行、走等基本行为礼仪,却不知这些礼仪的文化来源及其发展变化,对其进一步理解礼仪与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极为不利。这种脱离文化根基的礼仪运用起来比较虚假,言谈举止或显苍白无力,表现不出真正意义上的“礼”。礼仪教育工作者虽然可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无礼的行为仍高频出现,教育的效果甚微。因此我国高校中这种普遍存在的脱离文化的礼仪教育是不可取的。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知礼、用礼,更重要的是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注重学生的“成长教育”,忽视学生的“成才教育”。在教育学生怎样为人、如何处世方面力度不够,使得学生的礼仪修养不被社会所认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礼仪教育方面仍是一片空白,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4]。大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直接把教育的基点放在了学生的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上,教育的基点偏高,忽视了“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从而导致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总体上,高校开设的各门必修课都十分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养,除了一些窗口性、服务性的专业,如酒店管理、空乘、高级文秘、旅游以及公共关系等专业,大部分专业的必修课不涉及礼仪课程。一些高校把礼仪课设置为公选课或选修课,相对于专业必修课,普遍存在对这些课程管理不严及要求不高的现象,致使学生认为此类课程可有可无。对礼仪课重视不足,使得学生礼仪修养缺失或水平不高,提高礼仪修养的意识不强。

(四)大学生礼仪教育实践环境欠缺

学习离不开实践,及时的实践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检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一些礼仪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可供实践的机会却十分有限,主要表现为没有实训室或实践基地。礼仪课不仅是理论修养课也应该是实践课,学到的礼仪不能到真实的工作场合模拟练习,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五)高校校园礼仪文化建设存在盲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校建设得越来越好。但校园礼仪文化建设却存在普遍不足,一些高校的礼仪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文件和规范层面,缺乏对学生礼仪遵守执行情况的监督,对存在于校园内的未触及学校强制规范的不讲“礼”的行为少于干涉和阻止,这些行为形成的效仿之势破坏了整个校园的和谐氛围。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倡导多读经典,扎实礼仪文化根基

礼仪规范是一个人文化层次和道德水准的外露,而人文素质会在人的言谈举止中点滴地体现出来。英国人弗朗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因此,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中西方人文大师的著作,了解古今中外哲学、教育、历史、政治、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从这些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中提高人文修养、汲取“礼仪文化营养”。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文精神积淀非常深厚。古代中国的礼仪教育也是以内在的道德修养为目标,以儒家文化的“礼”学为教育内容,通过各类庄严的仪式和礼仪的实践,使礼仪教育“知”“行”合一。因此,应倡导学生多读传统人文领域的经典,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比如从《三字经》《道德经》《百家姓》这些文化经典有关文明礼仪教育的语录中体味蕴含的“礼”然后规范自身的“仪”。因而,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文化说教、规范礼仪的要求之外,首要的是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使他们在重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礼的存在,礼的气息,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文化的熏陶,从而由内而外的展示自身礼仪风貌。

(二)加强礼仪文化宣教,营造学礼氛围

高校要做好宣传工作,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对于礼仪,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的相关教育都略显单调和概念化,流于强调其外在形式,而忽略了礼仪教育的本质。一些教师对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对为什么要进行礼仪教育、如何进行礼仪教育理解不深,部分学生简单、片面地将礼仪理解为只是对日常言行举止的一种规范。因此,高校的礼仪教育,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强调礼仪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强调通过礼仪教育不仅使他们“修身养性”,更能帮助他们提高社会竞争力,让学生切实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努力学习礼仪。学校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广播、校报、校刊、宣传栏等媒体、媒介进行礼仪宣传,让学生感知无处不在的礼仪人文,不断扩大礼仪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营造学礼氛围。

(三)创新礼仪教育课程,提升授课质量

1.全面开设礼仪课程

许多大学生礼仪失范与不懂礼仪知识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情况下“无礼”是由“无知”造成的。大学生要提高处事能力,首先应该做到“懂礼”。因此高校应专门设置礼仪课程,并把它纳为必修课的范畴,以便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不仅是系统学习礼仪知识的良好途径,而且在授课过程中如把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事、塑造形象。

2.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

礼仪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改变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因此高校礼仪教育应突破已往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开导式、案例式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并配有相应的实训场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不断加深对礼仪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葆有持久的学习热情。

3.选用实用性强的教材

在教材选择方面,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标准的教材。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其礼仪学习的侧重点也不同,要充分体现礼仪知识的实用性,学为所用才是硬道理。如对于商务专业的学生而言,加强商务礼仪的学习对其至关重要;对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而言,中国传统礼仪知识必不可少。

(四)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形成礼仪示范效应

荀子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教师是“礼”的传授者,是“礼”的践行者,教师掌握着礼仪的规范和准则,他们传授的礼仪之道对学生的精神和人格的养成及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在实施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无形中被定义为礼仪教育的形象大使,对学生产生的示范效应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教材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教师只有使自身言行不断趋于合乎礼仪规范,形成良好的礼仪品质,才有可能让自己的良好礼仪素养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和思想深处,形成学生自身内在的礼仪品质。这些都要求高校的教师要知礼、懂礼、用礼,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大学生树立楷模,发挥示范作用,真正地做到爱岗敬业、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榜样。

(五)构建校园礼仪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荀子在《劝学》中也写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里,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身心愉悦的感官刺激,还可以为礼仪知识的传播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环境中,学校可以以礼仪文化为主题进行校园文化的布置,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散发出礼仪的芳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在教学楼、学生的宿舍楼、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张贴文明礼仪标语和宣传画;在教室、走廊通过介绍名言警句、名人修身轶事建立礼仪文化长廊等。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承办相关礼仪活动,如定期举办礼仪讲座,开展礼仪表演、礼仪文化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礼仪,感知礼仪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校、班级应定期评选校园文明礼仪的榜样和标兵,重视发挥模范的引导作用,让礼仪教育深入人心。

总之,大学生礼仪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不能忽视。

[1]余西亚.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现状[J].湘潮(下半月),2011(3):85-86.

[2]穆廷云.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8):115-116.

[3]雷晚蓉.大学生主要礼仪规范及培养途径浅探[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1(2):37 -40.

[4]李红.论大学生礼仪教育[J].考试周刊,2010(30):203-204.

猜你喜欢

礼仪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