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基点

2013-08-15樊丽娟

关键词:存在物受教育者马克思

樊丽娟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1]491马克思所阐明的人的两重性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存在方式。一方面,他从整体即作为类存在的角度揭示人客观地、必然地依赖于自己所处的各种自然、社会条件,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和规范,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实然性存在;另一方面他从人的主体性即个体存在的角度揭示人是为自身而存在的,人能够创造条件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一种自为的存在、应然性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现实个人的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现实个人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前提和出发点,而马克思主义学说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人的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基点,而人的属性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点的理论基础。人的属性是指人的全部特性,即人在与他人和他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人的特性。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正确对待人的属性,恰当处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物属性,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属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167吃、喝、生殖等等也是人的真正的机能,所以作为具有动物的自然属性的人,人的生存需要首先必须给予满足。人是自然存在物,是指人同世界上其他存在物一样自然而然地存在。作为自然的存在,人类统一于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根本属性是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联系,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此外,作为社会属性的人还具有类意识。“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3]296人具有意识和思维,并用其表征自己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存在。作为社会性存在,自然界受人的改造,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产物,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属性。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31所以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人的存在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2]123所以人的存在是个体性的存在,有其特殊性和个性,个人是历史的、现实的个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不仅表明了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且论述了人是个体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的统一。我们可以以人是个体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的统一的存在为基点,从人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个人与社会、社会交往三个角度来反思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

物质性和精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2]96这里马克思论述了人的意识性使人区别于动物,使人之为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具有意识属性,人的意识属性又叫精神属性。在实践中,对人的精神性十分重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崇高理想,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培育坚忍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高尚的思想品德,使人们泰然地面对人生挫折。人虽然是精神存在物,但首先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79由此可见,马克思不仅承认人的自然属性,而且很重视人的物质需要。所以要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出发,首先满足人的第一需要。然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着不重视人的自然性和动物性,有意淡化人的物质利益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精神轻物质,把物质需要当作“万恶之源”,这将造成对满足人们合理的自然性需求和物质性需要的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从而以“圣人”、“完人”的标准来要求现实社会中的人,这势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理想化、形式化。鉴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满足受教育者合理的物质需要,重视人的自然性。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自身的物质利益有关。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从理解、尊重受教育者物质利益的合理诉求出发,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与人们物质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空洞说教。同时教育者可以根据人的自然属性,采用适当的物质激励措施,引导人们将内心的需要转化为内在的动力,进而外化为行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与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个人与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宗教和爱。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一定的社会关系制约的活生生的个体。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6所以个人是社会的个体,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整体,是个人的社会。“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必然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人生活。”[3]296虽然个人和社会还是有区别的,人在作为特殊个体时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不同的,但是不能将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要正确处理个体与类的关系。而在实际中,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某些共性的方面,而忽视现实中人的个性方面,重社会利益,轻个人利益;片面强调社会的优先性,强调个人对整体、群体的高度认同、绝对服从和无私奉献,忽视甚至否定个性和个体的正当需求;只是一味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重服从社会规范的工具性价值,轻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性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个性的忽视表现在:教育方法上采用单一的外部灌输法,没有因材施教;教育内容上过分强调与目标的一致性,用统一的理想化的标准来塑造个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这势必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从社会需要出发,也需要从现实个人出发,考虑不同教育对象之间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二者不可偏废,使之不流于形式,有效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3.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

社会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人和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5]486交往活动是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生产机制和实现机制。“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3]515由此可看出,“代内间”的交往状况和“代际间”的交往状况决定人的发展程度。交往活动是社会、社会关系的生成机制。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6]320社会、社会关系是人类个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社会交往使人从地域性的人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人,人的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人的发展程度。人与世界的交往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本身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交往为依据,教育人们从他人的角度、需要、观点、立场出发考虑问题,使人与人之间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平等有效的交往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学会与不同价值取向的人融洽相处;使受教育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学习别人的优点,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与他人、家庭、学校、社会等交往活动在个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重视交往在个人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方面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人既是其所是又不是其所是。人是其所是是指人是一种实然性存在,是受现实生活条件的制约和规定而成的现实的人,它表明人的既成性和受动性。人不是其所是指人是一种应然性存在,现实的人总是不满足于人的现实,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现实变成对人来说是更为理想的现实,这一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它表明人的创造性。人的存在的实然性与应然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为“是”与“应当”的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样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什么样态;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与受教育者应达到什么样的道德水平。人的存在的实然性与应然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只有正确处理“是”与“应当”的关系,用现实规范着理想,用理想引导着现实,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成效。

1.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

受动性与能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4]71-72这说明人的现实性意味着人的受动性,人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但是人的现实性不仅仅意味着人的受动性,人还具有主动性。外部世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从外部世界中获得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并不单纯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动者,他具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他的能动性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够正确反映外部客观世界,通过认清自身的思想道德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分析原因,找到对策,使自身的思想品德符合社会要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仅接受教育者的影响,而且能动地反作用于教育者。教育对象对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加以分析、判断,进行有选择性地接受;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反作用于教育者。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列宁“灌输理论”的片面理解,致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仅把受教育者当作灌输对象,重施教主体轻受教主体,重外部灌输轻内在自我教育。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利用灌输方式对受教育者说教,使具有主体意识的受教育者消极被动地接受施教者的道德说教,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单向的教育,即施教者向受教者施教;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这一教育活动产生反感、排斥的情绪,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丧失合法性,这势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开展。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需要并在实践中将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受教育者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47这说明人的实践活动既是以“物的尺度”来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又是以“人的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人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客观必然性的制约,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合规律性并不排斥其合目的性。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的活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目的的。”[7]247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定、内容的确立、方法的采用都是实践主体按照自己的欲望、要求去改造世界的合目的的行为,但是合目的性必须是在合规律性的基础上的“人的尺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目标;而不是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这些都是不合“物的尺度”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品德的影响,以期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符合适应超越规律,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目标和内容必须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状况出发,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又要适当超越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的现有水平,才能切实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基点——人的存在,通过人的存在进一步分析人的本质,才能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存在理论,不仅可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我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存在物受教育者马克思
马克思像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