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铜仁市马岩村土法造纸为例

2013-08-15张小路任宏卿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土法竹子文化遗产

代 璐,刘 剑,张小路,任宏卿

( 1.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学工部,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学院铜仁学院 法律与政史系,贵州 铜仁 554300 )

从旅游的视角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实践证明,文化个性越突出,文化的多样性色彩越鲜明,旅游产品就越受到游客的青睐。不管是物质还是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在带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众多非物质文化资源已成为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视角研究土法造纸的保护与发展路径,将其融入旅游开发,满足不同地域游客的文化认知,对土法造纸自身的保护和传承、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马岩村土法造纸

马岩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东部,距市区10公里,属灯塔办事处管辖,全村12个村民组 834户 3091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土地富饶,全村拥有土地总面积10.6平方千米。马岩村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域内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日照充足,光热水同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地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加入进城务工的大军中,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马岩村丰裕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为竹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的环境,同时也使土法造纸的产生成为可能。据说,马岩村山上这些供造纸使用的竹子是清朝时一个商人因从事造纸需要而雇人栽种的,如今已是满山遍野。马岩村造纸历史悠久,至今已逾两百年。当地人把土法造纸工艺称为“舀纸”,生产出来的纸即土纸(亦称草纸),这种纸现在主要用于祭祀、庙会、丧葬等特殊场合,在农村具有特定的消费市场,从短期来看,农村对土法造纸的需求有增无减。在1981年以前,马岩村的吴家湾、落鹅等村民组几乎家家从事舀纸工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加之舀纸工艺自身存在低效、耗时等缺点,马岩村的舀纸工艺面临着传承难、保护难的困境。

(一)土法造纸的生产流程

土法造纸的生产过程复杂,流程众多,耗时费力。从实地调查来看,舀纸一般包含了竹子砍伐打理、浸泡、碾压、舀纸、脱水、风干、切割打孔等七道大的工艺流程。首先是原材料的砍伐,竹子的砍伐时间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因为此时期内的竹质适中,造纸纤维适宜,砍伐回来的竹子需要劈成两半以上,将适当数量的扎成小捆,然后放入鲊溏①,铺一层竹子,撒上一层石灰,如此反复,直至把竹子堆到与池口相平,用石头将其压住,最后注入清水,任其浸泡、腐烂。其次是原材料的碾压,经过二至四个月后,生产者把浸泡好的竹子捞出,必要时进行清洗。此时的竹子变得柔软,将这些泡软的竹子用砍刀砍成手指长短的小段,均匀撒入碾坊内的碾槽,利用水车转动带来的力量进行反复碾压,完成这道工序的时间为 5小时~6小时,每槽可以碾出纸筋②120斤~150斤左右。碾压好的纸筋用口袋装好,再用板车拉回家进入下一道工序。再次是舀纸,这道关键造纸工序在舀纸坊完成,碾压好的纸筋倒入舀纸池,利用一张帘将散落在池子中的竹屑一层层舀起,一张张堆叠,达到一定的厚度后进行挤压脱水,形成半成品纸张。最后,将脱水的纸张以三张为一单位置于自家院落进行暴晒或自然风干,切割加工成规格一定的土纸。舀纸工艺的流程极其复杂漫长,从原材料的采伐到成品纸的出产,其周期几乎可以用一年来计算,当然,这样的生产周期是受农活时间制约的,更多的作业时间由农户自己安排或选定。

(二)土法造纸的生产设备

土法造纸不仅生产过程繁杂冗长,而且所用的设备也不少,不管是在碾坊还是舀纸房,都包含了许多“有名有姓有功夫”的设备,这些设备可谓是农户智慧的结晶,在舀纸过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土法造纸的各道工序在三个场地得以完成。首先是碾纸,这道工序在山野完成,农户多选择靠近原材料和水源地布局。碾纸的设备主要有鲊塘、碾槽和水车三大部分。鲊塘是用于浸泡、腐蚀竹子的池子;碾槽是碾压竹子的工具,是一个布局在地上,由打制的石头镶嵌而成的犹如石磨一样的一套设备;而水车则是带动碾槽运行的力量之源。其次是舀纸坊,这里包含的设备更为繁多,具有特殊性、重要性。除舀纸池外就是帘、榨架,帘像筛子,由 358根竹篾和 61条棉线编织而成,是舀纸的最核心设备。榨架由一系列木块组合而成,工作原理如杠杆,主要用于纸张的脱水工作,虽然复杂但却不可缺少。最后是在农户家里,完成风干和成品加工。把半成品纸张平整铺放在地上晾晒、风干,而切割时则用大刀或电锯,现在还引进了更为先进、快捷的全自动切纸机。不管是在碾坊、舀纸坊还是家里,几乎每一套生产设备都是农民自己设计、制作的,每一件工具都是农民思维的真实反映和生产工具变迁的象征,浇注了农民的智慧,在土法造纸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纸张的加工与销售

这里所说的加工是将脱水并风干后的半成品纸张加工成可以使用的成品纸张。在传统的加工中,主要利用大刀、石蜡③、锤子、錾子等工具,而现在有农户购进了更为先进、方便、快捷的全自动切纸机,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将生产的纸加工成“大钱”(27cm×10cm)、“小钱”(15cm×10cm),再根据时令以不同的价钱出售。

生产是增加物品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一定要与消费者建立联系之后,才会出现,所以生产本身是以消费为不可或缺的完成条件,其效用并不一定取决于物的内在性而取决于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1]319。关于纸张的销售,在集体经济时,马岩村的土法造纸生产归集体管理,由生产队指定人员专门从事土纸生产、销售,最后进行年底分红。但是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经济的确立,那种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已不复存在,人们更多的是按约定俗成的交易方式进行,需要使用的农户、商家自行上门购买,生产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交易,实现收益。如今马岩街上亦设有收购站,专门负责土纸的收购与销售。

(四)土法造纸的发展现状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岩村的年轻一代更多地选择外出务工,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生产过程繁杂、收入有限的土纸生产对他们已经没有吸引力,土法造纸的生产工艺链条在90后,甚至80后这代人这里断裂。当前,马岩村从事土法造纸工艺最年轻的一位是落鹅组的黄师傅,今年37岁,刚打工回来没有多久,虽然还掌握着这门手艺,但是对土法造纸的发展却不看好,仅仅是在农闲时赚取一点油盐钱。现在,马岩村很多以前从事土法造纸工作的场地、设备已经废弃、毁坏,例如过去造纸规模宏大的黄腊溪区域,以前有作坊11个、鲊塘85个,而现在尚在运行的作坊、鲊塘仅为2个、11个,其余均已废弃。同时,很多先进的生产工具被引入土纸的生产流程,打破了土法造纸的原生态。可见,土法造纸的传承已面临深层次危机。

二、马岩村土法造纸旅游开发的意义

自2009年开始,马岩村已纳入铜仁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因其自身条件的优越性,马岩村的乡村旅游已初见端倪。如何借助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及地方政府部门的发展纲要,将土法造纸这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实施科学开发、合理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增加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文化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土法造纸这种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开发、包装和创新,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特色文化和艺术内涵相融合,打造成不同于马岩村山水田园的人文旅游资源,与现有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增加马岩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文化性,在为游客提供视角享受的同时满足其文化认知权利。

(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产品的稀缺性和新颖性决定了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兴衰,尤其很多非物质文化资源更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开发马岩村的土法造纸工艺,对土法造纸本身进行改造、创新,对其进行对外宣传,以其稀有性扩大知名度,不仅可以以一种稀有的文化资源吸引旅游者,还能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形成其旅游产品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当地人的收入,带动马岩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行为,游客基于文化去观赏自然风光、基于文化去审视人文景观。将马岩村的土法造纸工艺打造成一种旅游产品对外营销,为当地人保护祖先遗留文化财富和游客认识传统造纸工艺创造环境,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游人对于土法造纸这种传统手工技艺的了解,更能对土法造纸乃至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尤其是稀少而又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三、马岩村土法造纸旅游开发的策略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将马岩村的土法造纸与当地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就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正确处理好土法造纸工艺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以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一)“原生态”开发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旅游文化资源,它所体现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只有将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原原本本地呈现给游人,才能彰显其历史文化价值。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2]2。对土法造纸的开发与保护必须注重其自身的“原生态”性,即真实性、完整性,只有将祖先创造的土法造纸原貌真实展现在游人面前,才能满足游人的文化认知和增加人们的文化认同,让土法造纸这门悠久的传统生产工艺走出大山,让当代人重新审视曾经辉煌的四大发明之造纸术,维护文化安全,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区域软实力。

(二)科学性开发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自然景观或田园风光,非物质文化更能够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对土法造纸工艺的旅游开发不仅仅只是恢复原有生产面貌或规模,而应该就该工艺的旅游价值转换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方案。地方文化局、旅游局、环保局等政府部门要相互合作,共同制定对马岩村土法造纸生产工艺的旅游开发纲要,办事处及村支两委要认真落实、监督各项工作,严格处理好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的关系,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切勿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其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失。

(三)保护性开发策略

将土法造纸融入旅游开发的目的就是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对土法造纸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生产工艺进行开发利用,必须坚持保护第一位、发展第二位的原则。相关政府部门要做好马岩村土法造纸传统生产工艺的普查工作,对其保护进行反复论证,可考虑将土法造纸这门悠久的造纸术工艺进行申遗保护工作,同时酝酿并制定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或规章制度,将马岩村土法造纸切实纳入到文化建设、政府保护的重要项目中。此外,可设立土法造纸的专项保护基金,组建当地“艺人”传承团队,鼓励更多人来学习土法造纸工艺,参与土法造纸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土法造纸工艺得到弘扬。

(四)文化性开发策略

文化要素在现代旅游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人外出旅游更是为了满足文化认知,或者说证实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遗留文物。土法造纸工艺中创新、延伸的一系列新产品、新概念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土法造纸本身,突出土法造纸的特色和个性,满足不同游客的文化需求。按照科学、严谨、创新、适度开发、保护为主的原则来实现土法造纸这门传统生产工艺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可建立类似于博物馆的室内展览馆,收集、保护、展览当前废弃或损毁的场地、设备,将土法造纸的历史性真实展现给游人,增加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意识。

四、结束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目的不是让其充当“摇钱树”,而是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促进社会文明和文化建设。马岩村的土法造纸以其稀缺性和悠久性决定了其社会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将土法造纸生产工艺与马岩村的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科学开发土法造纸生产工艺,不仅有利于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造纸工艺得到保护与传承,还能促进马岩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对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与传承的一种现实选择。

注 释:

① 鲊塘是造纸过程中用于浸泡原材料的池子,呈方形,大小不一,多布局在碾坊周围或溪水旁,多数鲊塘由一条水渠与溪流相连,同时池子底部有一排水口,便于清洗原料时排水。

② 纸筋,即碾压好的碎竹屑。

③ 石蜡用于涂抹在大刀刀刃上,起润滑作用,减轻切纸的阻力。

[1]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2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1.

[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编者按:

将“切割打孔”——特别是“打孔”——列入土法造纸工艺流程值得商榷。在历史上,甚至直至上世纪70年代,土法造出的纸还有另一重要用途:卫生用纸。后来,由于机制卫生纸在细、软、白方面大大优于土法造出的纸,且具有卫生优势,土法造出的纸才几乎全用于迷信,即用于打制纸钱(一道工序即“打孔”)。

猜你喜欢

土法竹子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土法治病的回忆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和竹子在一起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李燕杰:“土法”健脑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