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惊呆的小伙伴们该转型了

2013-08-15中国农资徐骞

中国农资 2013年42期
关键词:二铵农资流通

□《中国农资》记者 徐骞

编者按:

2013年临近尾声,在这短暂而漫长的一年里,中国农资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与挑战。低迷、困境、坚守、超越成为这一年农资行业在客观与主观较量过程中展现给世界的关键词。

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状况,或许已经为农资行业冬天的到来埋下伏笔,然而,静观产业现状,产能过剩造成的深层矛盾,产业结构决定的发展失衡,体制机制导致的市场弊端,已经将行业发展推向了最艰难的历史时期。其实,不论是政府还是行业,早已察觉到甚至预感到行业将要面临的严峻现实,但是强大的惯性最终战胜了微弱的认知,农资行业的冬天终于来了。

从氮磷钾的产业范畴到生产流通的产业链体系,无论横看还是纵观,满眼尽是寒风雾霾,然而,对于农资行业的情感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成为大多数农资人坚守的强大动力。在新型肥料等产业,偶或能看到些许亮色,虽然这样的光也只能照亮局部,但是对于整个农资行业而言,这样的亮色弥足珍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愿这些火种能为产业发展照亮前行的漫漫长路。

这一年,农资行业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又将如何面对未来更加严峻的现实挑战?中国农资传媒本期推出特别报道,希望能在梳理行业发展历程的同时,引发大家对于农资行业未来发展更深入的思考。

2013年,受到产能过剩凸显的影响,化肥行业持续低迷,价格一路走跌。如果说生产商可以通过增加开工率来降低成本以维持运营的话,那么作为流通商,面对持续走跌没有反弹的行情,难免会惊呆了。面对未来,流通企业要想发展,只有面对现实,实现转型。

形势 产能气候双重施压传统经销商生存堪忧

癸巳蛇年对农资流通行业来说是充满变化的一年。产能过剩,需求低迷,2013年初国内化工行业景气度跌破去年低点,春节前后,中下游企业提早备货抬高价格,却未能照常迎来春季行情,至年中,全产业链普遍陷入清淡的境地。

屋漏偏逢连夜雨。如果说产能问题是行业痼疾,那么今年频发的气象灾害应算是在农资行业伤口上撒盐。4月,东北地区春涝初现端倪;6月底至7月初,江南、华南持续降水,水稻受不同程度影响;8月,南方遭遇罕见高温干旱,北方出现较为严重的洪涝灾情,受灾区域的农资经销商遭受沉重打击。

对农资流通行业而言,2013年充满了挑战。受到气候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制约,农资行业春季市场启动缓慢,夏秋出口表现一般。全年来看,化肥价格高开低走,经销商经营风险很大。时下赊销盛行,流通商如何在天灾中保证资金链、保证稳定运行成为问题。国内部分地区假化肥又现抬头趋势,合法经营的经销商受到影响。出口方面同样表现不佳,临近窗口期时中国港口尿素达到300万吨的高库存,却遭遇外商近乎剥削的招标价格,几经僵持,大部分集港尿素终以极不理想的价位流出,国内贸易商苦不堪言。

近年来,我国流通行业发展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总体上还是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物流成本高、流通效率低。农资流通行业虽处于稳定上升的发展期,但也不能盲目乐观。目前农药、化肥市场上厂家多、品种多,农资经销商同行多,白热化的竞争中利润受到严重挤压。

多位业内高层认为,当前的农资行业正处于一个深刻的变化期,从生产到流通,市场各环节都在发生变化,尿素、磷肥产能过剩,流通渠道混乱、部分地区假冒伪劣化肥横行,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兴起,农资消费群体也从而发生改变,全农资行业将在竞争和淘汰中完成整合。

致我们将要逝去的2013

农历癸巳,中国农资震颤,东北春涝,

南方受旱,中原遭遇倒春寒,市场启动太晚。

需求有限,产能过剩明显,尿素跳水、

二铵疲软,复合肥市战正酣,行业洗牌发端。

出口受阻,外商巧施手段,延缓招标,

频繁试探,集港货物堆成山,形势不复当年。

高开低走,肥价不见反弹,上游冷清,

下游平淡,经销商众最为难,呼吁政策戡乱。

业态悲观,产销合力攻坚,联储联销,

开拓终端,完善服务产业链,期待下个春天。

政策 资金投入与深化改革并举农业安全仍是重中之重

形势越困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的威力就愈发凸显。近年来中央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很多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2013年中央财政补贴支出1700.55亿元。为保证农民生活稳定、农业生产安全、农资流通顺畅,4月底,农业部在春耕的关键时期组织开展了东北抗春涝保春播攻坚战、西北西南抗旱促春管保春播攻坚战、长江中下游水稻集中育秧促增产攻坚战等春耕生产“三大攻坚战”。8月,中央财政紧急拨付抗灾救灾资金13亿元支持各地抗灾救灾,而此前中央财政已紧急下拨6省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共计5.2亿元。

除此之外,中央财政还下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资金25.79亿元,意在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单位发生的银行贷款利息予以补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资金投入就像一针强心剂,为飘摇中的农资行业重新注入了活力。

短线的资金注入并非长久之计,国家更希望通过政策层面引导农资行业长期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出口关税政策方面,与2012年相比新关税政策对尿素、磷铵和二元肥出口均有利好,尿素淡季出口关税由7%下调至2%,淡季出口基准价上调160元至2260元/吨;二铵、一铵淡季出口关税由7%下调至5%,淡季出口窗口期延长1个月(5月16日-10月15日),64%二铵淡季出口基准价上调100元至3500元,57%二铵出口基准价上调300元至3200元;氮磷二元复合肥出口税率和窗口期与二铵相同。

相对于关税调整,稳定国内农资流通才是政策的主要着力点。2013年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方案》提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鼓励流通企业建立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同时强调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渠道。同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流通企业上市,强调建立健全农资等商品流通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为农资流通企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2013年我国农资打假工作效果显著。2月25日,农业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纠风办、工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供销总社九部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各地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9月份农业部下达通知,在两个月时间内集中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秋冬季活动,加大重点产品和区域的监督力度,认真查处假劣农资坑农害农案件。据统计,2013上半年全国农业系统出动执法人员50万人次,检查农资企业25.8万家,整顿农资市场5.7万个,查货假劣农资7000余吨,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有效遏制了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销售流通。

进入秋季,化肥淡储成为行业热点。9月6日,国家发改委经贸司、财政部经建司启动2013/2014年度化肥淡季商业储备企业招标工作。本次公开招标数量为1295万吨,加上2011年招标的505万吨目前还在履约,以及70万吨磷肥专项储备,本年度化肥淡储总量达到1800万吨,创出历史新高。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在国家拨款、抗灾、打假、深化体制改革的组合拳之下,农资流通行业正在阵痛中驶入全新的发展轨道。

猜你喜欢

二铵农资流通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美盛反补贴调查能否拉动全球二铵价格上涨?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旺季扫尾二铵市场走势如何?
二铵减产 复合肥增产
磷酸二铵:“钱景”如何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