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机理研究①

2013-08-15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王丰阁

中国商论 2013年23期
关键词:行为主体创新能力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 王丰阁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刘敏

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取决于其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增强一个国家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单靠某个企业或者某个产业是无法完成的,这需要以知识和技术作为联系的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与非企业组织(如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等)共同作用,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形成强大的创新源,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

因此,本文将介绍产业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基于此来说明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维度。不同的产业部门因自然条件、区位、知识和技术累积的差异,以及与非企业组织在知识和技术上联系程度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创新能力。因此,明确产业创新体系中的内涵,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

1 产业创新体系的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活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新不再是由单个企业来完成,众多的行为主体开始参与到企业的创新活动中。Chesbrough(2003)最早提出开放式创新,这种创新形式是指企业利用外部思想进行创新,与合作伙伴一起创新,分担风险和共享盈利。企业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创新可以在企业以内和企业以外进行。开放式创新是相对于封闭式创新方式而言的,明确了企业创新源的多样性。而产业创新体系为这种企业多元化的创新源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产业创新体系是一个由异质的行为主体为了产生、吸收和利用新的和现有的技术以及创造、生产和利用新的和现有的产品,通过市场的和非市场的互动过程,形成“新的”创新部门。异质的行为主体包括个体和组织。组织包括企业和非企业组织,例如,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等等。这些异质的个体和组织具有特定的知识和技术基础、能力,在创新活动中具有互补性。孙晓华和周玲玲(2010)根据2006年对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的异质性与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异质性程度越高,产业创新能力也越高。

Malerba(2007)运用产业创新体系的研究框架,构建了知识和技术、行为人和网络以及制度三个维度,对制药、生物技术、电信设备、服务业、化工、软件和机床的产业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知识作为创新活动的基础,在产业间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同时产业的知识基础随着时间在不断变化,从而影响到产业体系的边界和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在这些产业中,由不同的行为主体提供了丰富的、跨学科的和多种创新知识的来源,除了企业,其他组织在创新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大学在基础研究和人力资本的培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生物产业和软件产业中,大学甚至是新企业诞生和创新的源泉。制度影响所有产业的技术变化率、创新活动的组织以及产业体系的表现。任声策(2013)借鉴产业创新体系的框架,比较了中国通信设备产业和医药产业,从产业知识基础、行为人和网络、制度三个角度,解释两个产业创新能力差异的原因。

2 产业创新体系研究方法的来源

产业创新体系的方法源于演化理论和创新系统。演化理论认为学习和知识是经济系统变化的最关键因素,经济动态、演化过程和转型是其研究的核心。因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在不确定的和变化的环境中行动、学习和搜寻,必须依靠由学习和知识累积所形成的能力来加以应对,不同的行为主体知道不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理论还强调认知方面对行为的影响,如信念、目标和期望,认知会受到以前的学习和经历以及行为人活动所处环境的影响。所以,学习和知识意味着行为人在经历、能力和组织方面的异质性,由此决定了他们差异性表现的持续性。三种驱动经济变化的过程处于演化理论的核心,分别是:第一,技术、产品、企业和组织的多样化创造的过程;第二,模仿的过程;第三,选择的过程。所以,演化理论特别强调与科学和技术相关的机会条件,同时也强调知识基础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制度背景。因此,行为人的学习、行为和能力受到了技术、知识基础和制度的约束。

产业创新体系方法的另一个来源是创新体系。创新体系强调关系和网络是创新和生产过程最关键的因素。这一体系认为创新是一个各种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在这一创新过程中,企业并不是孤立的,创新被看作是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以及非企业组织(如大学、研发中心、政府机构、金融组织等等)集体互动的过程。这些主体的行为同样会受到制度的影响。这种方法特别强调跨学科的方法,用历史的视角,并且把学习看作是创新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所以,产业创新体系融合了演化理论和创新体系的精髓,提出了构建产业创新体系的三大基石:知识和技术、行为主体和网络、制度。

3 构建产业创新体系的三个维度

3.1 知识和技术

任何产业都具有特定的知识基础、技术和要素投入。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知识和技术是产业边界分析的核心问题。知识和技术是创新的最基础的要素。而创新在产业中变换的速度很快,导致产业的边界不断变化。企业与非企业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改进了产业体系真实的边界。产业创新体系的行为主体之间的互补性,无论从需求,还是生产水平,都体现了相互依赖性和反馈机制,这些构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源泉,促进了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一个产业拥有的知识和技术来源越广泛,越有助于其获取有利的技术机会。

3.2 行为主体和网络

一个产业部门由异质的组织和个体构成。个体包括消费者、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等等。组织包括企业(如使用者、生产者和要素供应者等)和非企业组织(如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贸易联盟或者技术协会等等),包括大的组织的分支机构(如R&D或者设计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如产业协会)。

不同的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学习过程、能力、信念、目标、组织结构和行为的特征。他们通过沟通、交换、合作、竞争和指令过程互动,在产业创新体系内的联系是通过多种市场或者非市场的关系实现。这种关系的类型和结构以及网络在产业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因为产业间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相关的学习过程、基础性的技术、需求的特征以及关键的联系和动态的互补性。所以,从产业体系的角度来看,创新被看作是一个过程,包括广泛的多样化的主体,为了实现与创新相关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而系统互动的过程。

3.3 制度

制度对行为主体的认知、行动和互动形成了约束。制度包括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表现为规范、规则、法律、标准、共同的习惯和既定的做法等等。从对行为主体的影响上来看,制度的范围可能包括从强制执行的到行为主体互动创立的(如合同),从较强的约束力到较弱的约束力,从正式的到非正式的(如专利法或专门的规则相对于传统和惯例)等等。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很多制度涉及国家层面,如专利制度,也有针对特定的产业部门,如税收政策。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的制度和产业的体系成为最重要的方面。首先,国家的制度,如专利体系、知识产权或者反垄断法在不同的产业对创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次,相同的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对创新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再次,国家制度制定的 导向是更好地满足产业创新的需要。但是在某些方面,国家层面的制度可能约束特定产业创新的发展,可能导致国家的制度与行为人意愿以及产业需要发生错配。最后,国家制度和产业制度可能相互转换。一个产业的制度,对于一个国家在就业、竞争力和战略意义及其重要时,可能会上升而形成国家层面的制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产业创新体系的框架强调了五个方面:第一,从知识和技术的角度,关注产业的供给能力,强调市场需求的影响,注重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基础以及对产业创新的商业化过程的分析;第二,强调了除企业以外的其他行为主体在创新中的作用,注重对创新网络的分析,强调多样化创新源对产业创新的重要性;第三,同时认为市场和非市场的互动同样重要,非市场化的活动对知识和技术的获取具有重要作用;第四,非常注重制度的作用;第五,认为产业的边界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和市场的选择过程,使产业发生动态的变化,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Hery W Chesbrough. Open Innovatio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3.

[2]孙晓华,周玲玲.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创新能力——基于我国36个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0(4).

[3]Franco Malerba.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a framework for linking innovation to the knowledge bas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sector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7,14(1-2).

[4]任声策.中国通信设备与制药产业创新系统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4).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创新能力体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言语主体与庭审转述行为主体的多元同现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