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淮海戏在本土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3-08-15吕孝丽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26期
关键词:淮海戏音乐文化

◆吕孝丽

(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

淮海戏是苏北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徐州、盐城地区的部分城乡和皖东北一带流行的戏曲剧种。源出于海州、灌云、沭阳一带流行的“”,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班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区抗日民主,先后组 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反内战》等现代戏。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灌云、沭阳等县也成立了淮海剧团。1956年,大众淮海剧团改名为江苏省淮海,继而泗阳、灌南、涟水、宿迁、滨海、连云港等十多个县、市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淮海戏长期扎根于人民群众中,不但能适应舞台演出,也能在街头、乡村“”。它的音乐唱腔非常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城乡民众在行路、干活、休憩时都要哼唱淮海戏,它的表演艺术有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民间色彩,具有独特艺术价值,成为当时本地群众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活跃和时期,自90年代开始,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特别是港台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淡泊,尤其在年轻人中少有听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忙于生产经营,生活节奏加快,听众越来越少,年老的艺人难以继续演唱,年轻艺人纷纷改行,出现后继乏人、濒临灭亡的危险。目前,淮海戏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保护项目。抢救和保护承载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对研究、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笔者经过学习和查找资料及对淮海戏的传承方式、途径和现状的调查研究,联系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中对乡土艺术的教学状况,发现本土音乐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用西方音乐的技术衡量我们的本土音乐,这个标准不能共用。20世纪末至今,中国依然存在直接以西方音乐为样板进行创作和教育,以及西方音乐在社会音乐生活或音乐文化市场中占绝对大的比例的现象,我们一直习惯于用欧洲的那一套音准、和声作为金科玉律衡量我们的音乐。有人认为淮海戏不过是艺人们在两三个乐器的伴奏下,用方言表演的一种简单音乐,和交响乐比较起来是不能等大雅之堂的。甚至有些音乐老师也认为淮海戏音乐“低等”。仅从音乐论音乐,不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理解。这都是造成淮海戏不被重视和关注的原因之一。

其次,音乐课堂上重视西方音乐的传授,忽视本土音乐。本土多元音乐也都是以西方的音乐模式加以建构,没有根据它们本身的音乐术语、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来阐述。我们总惯于用西方音乐的记谱法、和声、曲式、配器法等,而对于本土音乐的不确定记谱法,即兴、口传心授等特点忽视。学院式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主要采取西方模式,作曲专业尤其如此。西方的视唱练耳、钢琴、合唱、和声、复调、曲式、配器、总谱读法、指挥等,被作为专业必修课,占总学分的最大比例。假如我们能在音乐课堂中多提一些我们民族民间的本土音乐艺术文化,多从淮海戏本身的特点出发进行讲解,也许会有更多人理解、接受淮海戏这门古老的地方剧种。

振兴淮海戏并非仅仅是在自己熟悉的地域进行音乐传承,更为重要的是理解淮海戏这门传统艺术的精华,领悟本土音乐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本土音乐教育或研究时要理解本土音乐文化,最终是要解决本土社会中的问题,甚至改变本土社会中人们的世界观,丰富本土社会的文化生活。基于以上的各种状况,笔者提出下面几种方法和建议:

第一,音乐课堂上要抛弃音乐“先进落后”论,切忌以西方音乐标准作为所有音乐包括民族音乐的唯一标尺。淮海戏表演形式往往是几个艺人,一把三弦变成了一台戏。演员甚至都不用化妆,演出方式简便。记谱方式采用的是简谱,没有西方音乐调式、和声、曲式等规矩,但它绝对不是“落后”的艺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用先进和落后来衡量,也许在技术上有难易之分,但在价值上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第二,给予传统音乐以正确的审美定位。我国的本土音乐是世界丰富多彩的音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自身的独特价值。淮海戏绵延几百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中国最大的传统音乐宝藏是在戏曲之中,淮海戏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支奇葩,因此,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继承和振兴淮海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摆正对于淮海戏进课堂的各种错误认识,正确认识淮海戏在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正确引导学生,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对于淮海戏的认识和热爱。由于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本土音乐教育。然而学生的辨别能力有限,他们往往认为,外面流行的就是好听的。在教学中,我将淮海戏的精髓详细地介绍给他们,把淮海戏与生活中的一些故事结合让学生进行欣赏,课堂音乐教学密切地结合本土音乐教育。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音乐教材形式,我借助于声像媒体让学生了解淮海戏,通过观看、欣赏、聆听,并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不仅在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情境下掌握了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而且增强进一步学习淮海戏的兴趣和信心。

如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主流。邓小平说:“要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著名作曲家谭盾在创作过程中将影像中的本土音乐原汁原味地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既完好地保存了本土音乐本身的纯粹性,又使其在与西方交响乐新的融合中得到升华。音乐教师有责任把淮海戏更好的发扬与传承,逐渐使本土音乐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件趣事,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更加热爱音乐课。

猜你喜欢

淮海戏音乐文化
淮海戏表演艺术及传承分析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唱腔艺术的传承研究
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谁远谁近?
音乐
对淮海戏男唱腔女性化问题的一点探讨
音乐
秋夜的音乐